“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医药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2020-06-07钱清华李荣侠
钱清华 李荣侠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222006)
“课程为王”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1]。高职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其课程设置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拥有配套的跨越职业场和教学场界限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培养学生,从学校功能的角度将企业最新元素融进课程。在“足够理论”支持下,培养学生技能,并包含基于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实践、课程设计和顶岗实习,以及基于顶层能力点的毕业设计等,应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阳光自信、企业肯定和家长期盼。医药化工企业变幻的技术性工作和易突发状况的环境,特定的工作技能远远不足以应对。因此,最有价值的是基本文化素养、解决问题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自我调控、沟通合作、公民责任等通用素养。而目前的课程资源还不能充分满足“互联网原住民”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课程设置不同程度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课程思政不足,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启发性,知识体系领域偏窄,整体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缺乏柔性,学分太多、课程太多,学生选择余地较小,自我塑造的主动性差,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的独立解决问题,难以形成专业行动能力和依附其上的“工匠精神”。因此,平衡经济发展需要与学生自身成长诉求,建设互联网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引导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十分必要。
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1 课程体系目标要求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养的人才最终能否被市场接受。企业更重视学生忠诚、勤勉、负责、进取、合作等品质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素养,并不要求学校承担培养学生特定工作岗位具体工作能力的责任,事实上学校也很难完成这项任务。然而,医药化工行业产业技术密集、关联度高,要求技术人员掌握生产工艺、质量检验、安全与应急救护、销售等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工艺操作及控制等技能,熟悉生产设备安装及维修、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进而拥有能正确判断生产工艺异常现象并能及时指导生产、能有效地运用分析技术判断与评定产品质量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迁移潜力。因而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鲜明的跨越职业场和教学场界限特征的课程体系支撑。
1.2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要在整体结构上确定课程门类,整合职场工作和知识应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成行动(工作)领域;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教学化处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体现到具体课程及实践项目的学习中,将生产案例融入教学,建立“基于典型医药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产业链、岗位链、专业链、课程链”对接,对学生进行“产品生产能力”、 “产品检测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的并进培养,融思品素质养成于专业能力培养中,在学生认知“医药化工类专业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融入企业生产关键技术最新元素和标准,使学生懂“生产”和“检验”,掌握产品生产与检验技术,并上升至产品研发能力的形成。将1+X职业技能证书作为课程顶点,模块化纳入专业课程,达到学生理论循环学习、基础阶梯起步、技能螺旋上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目标,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医药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2 基于典型医药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
学生能力培养是课程建设的重点。能力不等同于任务,也不等同于能力形成所需要的知识条件,可以直接依据所需要的能力体系进行教学,无需在积累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后才进行相关职业能力的学习。用于教学的工作任务应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更应集成于应用知识的过程之中[2]。
以各专业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为基础,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融合教学资源,跨专业开发教学项目,完成任务的场所包括关注理论知识的授课教室、具有“生产性功能”的实训室和线上线下的课程学习平台。根据专业面向的“服务域”,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以保证专业基本规格共性要求的“通识”“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流”课程为主要形式。职业拓展模块满足学生发展要求。各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教学内容与当前医药化工产品生产企业的工艺过程对接,在生产技术上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及创新性,学生学习后,能够满足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岗位迁移的需求。
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医药化工类课程体系分为专业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职业拓展四个模块,通过“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教学模式[3],使学生掌握产品生产完整工作过程,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可以选择性获得化学检验工、化工总控工等资格证书,毕业后可以考取执业药师资格。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3 课程教学的实施
课程是有生命的。课程及课程体系是职业场和教育场之间的桥梁[4]。学生作为课程目标的承载主体,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基本要求,能运用语言等信息传递手段准确地阐述和解
图2 基于典型医药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释知识点及其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并深入到对能力和价值观改变的心理结构层面,是较高要求。这需要教师按照从学习的零点到最高点的顺序,对所授职业能力按教学逻辑进行编排,对内容均衡化处理,提高任务的教育价值;根据学生学习差异灵活调整,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运用比较、案例、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为有专业跨度的职业能力提供过渡性衔接,便于学生比较、迁移和内化。
3.1 课程思政常态化
职业素养不仅仅是担当意识、责任感、仁爱之心、勤谨敬业等具有普遍性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还包括能反映专业对职业素养的特殊要求,如善求知、懂思考、会辨别、能创新、有一技之长。故更需系统梳理各课程所承载和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爱国主义情怀、爱生活可抗压、人文精神等。从培养思考能力到锻炼实践能力,再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并向自主生成应用能力渗透,将思想政治素质、创业实践、技能竞赛、科研创新和职业精神等层层融入课程体系,推进素质培养由“入脑”到“入心”再向“入行”渗透。
以医药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能耗、质量、污染等问题为起点,以靶向药物等新医药、3D打印材料等新材料在医疗卫生、国防、航天、军事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用最新的科研动态、应用实例,引导学生重视专业课,学好专业课,树立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培养学生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实践创新的工匠精神和交叉学科思维,激励其为国家强盛而努力学习。
3.2 产教融合多元化
3.2.1 “与时俱进”,合作育人
职业岗位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与时俱进”是课程体系的鲜明特征,需要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其内涵;在校企利益、制度、文化、技术、资源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主动对接、主动作为,招生与招工互通。校企双主体育人,开展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分班分组交叉使用仪器设备,轮循进入企业进行课程实践,课堂学习与企业锻炼交互进行,减小企业接纳压力。课程连续或重复安排,使学业进度较慢的学生有机会重复和温习旧课程,查漏补缺;层次教学,进行知识分享与积累,将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和企业综合能力训练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不断提升。
3.2.2 共建共管,共享共用
用企业设施设备武装学校,引进企业先进管理制度和规范,推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打造凸显企业文化的工厂化实训基地、车间型实训室,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实践条件。专业老师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教学中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学生参与企业科研和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即为教学流程,教学环境即为职场环境,学生在此环境下进行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行为养成与企业要求同步,形成资源与服务社会的良性运行。
企业老师指导学生课程实践、实习与毕业设计,参与学生的学业评价。任课教师、学生和企业共同总结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收集相关知识、教学成果和经验,如工程实践录像、案例、题库等,建立健全专业群“教学宝库”、“实践手册”、“经验教材”、“活动教材”,形成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立足于教育教研前沿的标准化教学资源、在线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环境。
3.3 课证赛教互通融
“工匠精神”融合“锐意创新”,课证通融。各专业将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内容和职业标准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就是大赛中比的、未来工作中用的,如将“工业分析检验”赛项内容和“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内容融入“无机及分析化学”和“现代检测技术”课程;“应急救护”赛项内容融入“安全生产知识与应急救护”;“化工生产技术”和“现代化工HSE”赛项内容及“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内容融入“化工原理”和“化学反应过程与装备”。设置“学分银行”、“学分兑换”等奖励制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和竞赛活动,精益求精,帮助学生树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思想,培养新时代工匠。
3.4 德技双修培育人
3.4.1 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体现师德、师魂。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更要让为人师表成为一种习惯。互联网使教育的实际效能受到社会的即时监督,作为知识传授者、信仰引导者和思想解惑者的教师,其道德品质、创新能力、教学技能、自强精神对学生的感染有关键作用,应在对学生思想引导、学业教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职业辅导中,展现教师的立德树人、责任担当、仁爱之心和勤谨敬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组成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3.4.2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展示师技、师能。面对普招、单招、注册、社会人员、退役军人等不同基础的学习对象,教师应以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将知识点集成于学习项目和完成任务过程中,既关注静态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更注重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围绕典型产品,将企业生产关键技术和标准融入教学设计方案,设计工作过程导向、适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产业链、岗位链、专业链、课程链”对接,对学生进行“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品检测能力”、“产品研发能力”的并进培养[5];按照“实训实践过程职场化、生产设备运行现场化、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立体可视化”的思路,学生边学边做,做学结合,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工作任务中反复训练,熟悉工作过程和基本知识原理。
3.5 评诊改升循环化
除了市场调研数据、案例以外,如何才能对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市场对接有效性作出精准判断?一是聚焦目标,把脉诊治,指导监控;深入揭示职业能力的内涵,实时、动态地监控教学质量,建立教学保障、教学激励等制度和运行机制,校企共同监控顶岗实习质量,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动态。二是勤于反思,分级量化,动态考核:以对人才培养效果的反思为依据,建立日常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三是反向设计,持续改进,螺旋上升:及时沟通处理校企合作中的具体问题,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跟踪毕业生职业状况,以此为依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循环递进,使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紧跟医药化工产业新时代步伐。
4 结语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要打破分散、低效的格局,增加专业间的联系和共性融合,建设立足于教育前沿的标准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创新思路;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资源共享开放;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不同基础人员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为产学研用技术新生力量和服务多样化区域的共享社会培训提供满意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