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俚曲集》词语辨释举隅

2020-06-06张泰

现代语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方言

张泰

摘  要:《聊斋俚曲集》是蒲松龄用白话文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作品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无论在语音、词汇方面,还是在语法方面,都堪称语言学的宝库。对其中的一些词语加以辨析和解释,有助于弥补这些词语在释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有助于大型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关键词:《聊斋俚曲集》;近代汉语;方言

《聊斋俚曲集》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重要白话作品,其中方言俗语的大量使用使该作品成为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宝库。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已有专家学者对作品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其研究日益深入细致,在音韵、词汇、语法、文字、音乐、民俗、版本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目前重要的汉语词典对其中一些词语的处理,或存在释义分歧,或存在词条漏收、义项漏释等诸多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这部分词语重新加以辨析、解释。本文在讨论这些词语时,先列出条目,再给出《聊斋俚曲集》中的用例,同时补充他例作为旁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引聊斋俚曲原文,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路大荒先生整理的《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不再一一注明。

1.巴棍

(1)我就狠一狠,交给那杀人贼,也省的我路上着他抓住,使那巴棍打我这腿。(《翻魇殃》第四回)

(2)必然打你一百巴棍。若不得捱打,就请走。(《翻魇殃》第九回)

(3)或者是脸上抓,身上掐,腿上扭,腚上砸,棒槌槌,巴棍打。(《禳妒咒》第十六回)

(4)一碗不香使巴棍就降,打的裤儿提不上。(《禳妒咒》第二十四回)

(5)差人见他不能走,后头路待使巴棍揎。(《富贵神仙》第六回)

按:“巴棍”在近代汉语中用例颇多,如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卷二八·邮政部·总论》:“先命一夫,驰马执棒而来,名曰巴棍,以示至则必打之意也。”“巴棍”在文献中的用义多为“短小的木棍”。徐复岭先生的《〈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将其释为“短木棍”[1](P13)。“巴棍”,亦作“巴棍子”。清代文康《兒女英雄传》第七回:“我今儿怎么碰见你们姐儿们都是这么撅巴棍子似的呢!”第十四回 :“还不曾到那街口,早望见一个人扛着个被套,腰里掖着根巴棍子,劈面走来。”“巴棍”“巴棍子”为北方方言中常用词。苏晓青的《东海方言研究》将“巴棍子”释为“小木棍”[2](P159),宋恩泉的《汶上方言志》将“巴棍子”释为“木棍儿”[3](P136)。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境的不同,“巴棍”或“巴棍子”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这根巴棍做锨把怪合适!”“你去拿个巴棍子来把麦子抬走!”“找个巴棍子把马蜂窝打掉。”这里的“巴棍”“巴棍子”就不再局限于“短”而“小”了,所以董遵章先生将“巴棍”径直释为“木棍”[4](P5)。

《汉典》引清代黄六鸿例,释“巴棍”为“驿人驱马所用的木棒”[5],释义不够准确。从句意来看,“驰马执棒而来,名曰巴棍,以示至则必打之意”,这里的“巴棍”并非驱马之棍,而是打人之棍,“以示至则必打之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汉语大词典》:“【打下马威】谓一开头就给对方以拷打或威胁,使之易于屈服。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邮政·总论》:‘一日总河下班书吏挟纸牌乘传至……兵房擎壶把盏,马牌束金跪献;及受而叱之出,则狼仆追擒,已一绳高吊于幽室矣。遂执所携巴棍而毒殴之,名曰打下马威。”[6](第6卷,P310)这里同样引自清代黄六鸿的《福惠全书》,但从释义来看,“巴棍”的作用很明显就是给对方一个“下马威”,并非用来驱赶马匹。

由于巴棍挺直而实心,所以常用来比喻人直来直去、说话做事不够圆滑变通。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那妇人)满地张牙舞爪的说道:‘说这不当着他们俩老的儿么,你也不是外人,我讨个大,说咱们姐儿们今儿碰在一块儿,算有缘。那穿红的女子说:‘你站住!别合我论姐儿们,我是我,他是他,你是你!那妇人道:‘亲香点儿倒不好?我今儿怎么碰见你们姐儿们都是这么撅巴棍子似的呢!”“撅巴棍子”就是“直巴棍子”,由上下文可知此处用的是比喻义,言外之意是“你们姐儿们”都如此不通情理,死脑筋。《汉语大词典》:“【撅巴】硬。《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我今儿怎么碰见你们姐儿们都是这么撅巴棍子似的呢!”[6])(第6卷,P859)吴士勋、王东明主编《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撅巴,硬。《儿》7回:‘我今儿怎么碰见你们姐儿们都是这么撅巴棍子似的呢!”[7](P540)这里将“撅巴棍子”割裂成“撅巴”和“棍子”两部分,则纯属主观臆断。《汉典》:“倔巴棍子:言语粗鲁率直的人。如:‘他是个倔巴棍子,讲话不懂得委婉修饰。”[8]“撅”“倔”通用,所释甚是。《汉语大词典》:“【倔2巴】方言。性格直爽执拗,言语行动粗鲁生硬。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大小子是老实巴脚的庄稼汉,干活是好手,人却有点

点倔巴。康濯《太阳初升的时候·买牛记》:‘偏偏他们组里姓李的老汉,有个倔巴脾气。”[6](第1卷,P1524)

这里的“巴”是词尾,没有实义,这一用法在《聊斋俚曲集》中例证很多,此不赘述。所以彼“撅巴”不同于此“倔巴”。

《汉语大词典》未收“巴棍”一词,可补。

2.槣

(6)昨日霎嫌那猪肉没点好块儿,鸡肉槣了不够几块儿,又说煮烂了海带儿,又说蒸生了烧卖儿,少油没盐的凉菜儿。(《禳妒咒》第二十四回)

按:“槣”读音jī,多指用筷子夹取食物。蒲松龄《日用俗字·饮食章》也有用例:“皮鲊切细凉堪用,腱子槣来冷不膻。”该词在今山东许多地区仍然使用,如“你槣些菜给姥姥吃”。“槣”为古语词,宋代丁度《集韵·支韵》:“槣,以箸取物也。”“槣”,亦写作“攲”。《说文解字·支部》:“攲,持去也。从支奇声。”《说文解字·竹部》:“箸,饭攲也。从竹者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各本作攲。《支部》:攲,持去也。《危部》:?,?也。?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故曰饭?。”东汉服虔《通俗文》云:“以箸取物曰攲。”《临朐续志》:“今谓以箸持菜曰攲。”可见,“槣”“攲”音同义通。

“槣”这一动词的出现,与汉人使用筷子密切相关。筷子早期称为“梜”或“箸”。《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颜师古注《急就章》云:“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纣始为象箸。”“梜”,亦写作“筴”。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竹部》:“箸,筴也,饭具也。”“箸”“筴”的称谓现在大多被“筷子”所替代。

与“槣”用法相同、语音相近的还有“搛(jiān)”,可能是音转所致。“搛”在近现代文献中用例颇多。明末清初署名“南北鹖冠史”的小说《春柳莺》第六回:“内有一老者,叫人斟了一碗酒,搛了两块肉,递与石生。”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嘉定县续志》:“俗谓以箸取物曰搛,应作攲。”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当代。李国文《关于狗的传奇》:“在宴席上知道老先生什么咬得动,什么咬不动地给他搛菜呀,尤其一定关照,务必要准备面食。”刘心武《曹叔》:“曹叔只顾喝酒,不怎么搛菜。”

3.爬窝

(7)终日昏昏眼不也么开,魂灵已上望乡台。苦哀哉,早晚爬窝往外抬。(《磨难曲》第七回)

按:“爬窝”,这里是指因生病、劳累等长时间不起或死亡。董遵章先生将“爬”释为“扒;掘”[4](P7),似有不妥。《汉语大词典》:“【爬窝】方言。谓牲畜卧圈不起。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二:‘马都饿得光剩一张皮,都爬窝了。”[6](第6卷,P1104)又:“【趴窝】方言。谓因劳累或怄气等在家躺倒、睡倒。或指物体损坏不能使用。刘亚舟《男婚女嫁》第二一章:‘一台破“东方红”,三天两头坏,烧一次轴瓦得趴窝半个月,拆一次汽缸得趴窝一个月。《小说月报》1982年第1期:‘比如哪个上级领导强拧脖让他当什么“典型”啦,哪个“高草”、“刺头”顶撞他啦,都可以成为“趴窝”的理由。”[6](第10卷,P430)

“趴窝”与“爬窝”实为异形词,《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不够全面、准确,除了上述义项之外,尚有禽类“抱窝”之义。《北京动物园的朱鹮自己育雏了》:“北京动物园从去年开始,用家禽卵作试验品,采用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孵化方法,培养朱鹮自己趴窝的本事。”(《北京晚报》,2001-05-12)《追拍黑嘴鸥》:“它趴窝耐性极好,半个小时一动不动,可能是窝内那三枚卵内的小黑嘴鸥即将破壳而出,它热得张开大嘴,伸出红红的舌头。”(《北京晚报》,2001-08-21)此外,“趴窝”也未必“在家躺倒、睡倒”,有时也用作戏谑之语,指人像牲畜一样较长时间坐、躺在原地不动。例如:“这活太重了,我们的工人有几个已经累趴窝了。”“瞧你这出息,这点活你就趴窝了!”

4.情管

(8)纵然娘子没吃饭,情管笑脸来相见。(《俊夜叉》)

(9)吃着叫他唱一个,唱一个,情管投着你的心,你的心。(《富贵神仙》第五回)

(10)你既饱了,且找个避风去处坐坐,且慢慢归家。情管我着他两个争着事奉你。(《墙头记》第二回)

按:“情管”有“保证,包管”之义。“情管”,聊斋俚曲中也写作“请管”。《磨难曲》第六回:“二相公说列位,且外边歇歇,家里拾掇拾掇,好跟您去,请管逃不了就是了。”第七回:“谁叫我不小心来?请管还给相公买一个好驴。”《汉语大词典》:“【情管】大概。《醒世姻緣传》第四回:‘禹明吾看着童山人道:“老童,情管你的法灵了。”《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唐氏道:“情管你那辈子就是这们个老婆。””[6](第7卷,P585)词典的释义不够的当。

“管情”是“情管”的同素异序词,蒲松龄作品中也有用例,《戏三出·钟妹庆寿》:“管情此去,酒饭之外,还赏银钱。”《汉语大词典》:“【管情】犹包管。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写时管情泪如丝,既不呵,怎生泪点儿封皮上渍。明徐渭《女状元》第一出:‘你晓得的,我这般才学,若肯去应举,可管情不落空。《西游记》第九十回:‘待明日绝早,我兄弟二人去那山中,管情捉住老妖,还你四个王子。”[6](第8卷,P1203)这里的释义十分正确。

“管情”与“情管”的相同之处是,它们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频次都比较高。“情管”一词仅《醒世姻缘传》就出现67例,他例如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八回:“这样人若得常在此地,便有个靠傍,情管明日就来拜看恩爷,要求恩爷做主哩。”“管情”一词在《西游记》中有14例,在《金瓶梅》中更是高达55例。两者的不同之处是,“情管”在今天的鲁中南地区口语中仍然普遍使用,而“管情”在现代口语中已很少使用。

“情管”“管情”应是来自中古汉语的“管”。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异日管为贫宰相,亦有年寿,疾非其所忧。”近代汉语中亦有用例。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阙。”王锳:“管,语气副词,表极端肯定的语气。”[9](P61)王学奇、王静竹认为,“管取”“管情”“管请”中的“取”“情”“请”,“皆双声字作语助”[10](P429);王锳先生也认为,“‘管后‘取字为语助”[9](P61)。

5.妈妈

(11)把春香那怀中一剪子,把他那妈妈头子铰吊一个,春香大哭,又跑过来把公子那衣领解开,公子大哭,一剪子又把公子奶头铰吊。(《禳妒咒》第二十六回)

(12)太公云我儿,听说你媳妇子把你那妈妈都铰去了,你怎么受来?(《禳妒咒》第二十七回)

按:“妈妈”,这里的意思为“乳房”,亦写作“”。《聊斋俚曲集·俊夜叉》:“拾了根绳子扎着腿,上下一堆破铺衬,你扎裹的老婆好不俊!不看我千补百衲,俩出来见人。”

“妈妈”的“乳房”义在现当代作品中用例颇多。武训历史调查团《武训历史调查记》:“武训自己也公开地唱:‘说一百个媒,认一百个干娘,吃一口妈妈,死在路旁(‘吃妈妈即吃奶)。”莫言《酒国》:“小宝弯着脖子往女人怀里拱,一边拱一边牙牙着:‘吃妈妈……吃妈妈……女人无奈,坐在门槛上,掀开衣襟。小宝准确地把乳头抢进嘴里,嗓子里发出呜呜啦啦的声响。”易中天《韩信被杀之谜》:“而且我们中国很多地区就把这个奶叫做妈妈,吃奶就叫做吃妈妈,那是生命的源泉。”

“妈妈”的“乳房”义在现代方言口语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宋恩泉《汶上方言志》:“妈妈,乳房。”[3](P101)

邵燕梅《郯城方言志》:“吃妈,吮吸乳汁。”[11](P114)有的地方也将“乳房”称作“馍”或“馍馍”。宋恩泉《汶上方言志》:“馍馍,乳房。”[3](P101)王晓军等《苍山方言志》:“馍儿,乳房。”[12](P138)张金圈《无棣方言志》:“摸儿,乳房。”[13](P125)有时也称“乳汁”“奶水”为“馍馍”“妈(妈妈)”。邵燕梅等《费县方言志》:“吃馍馍,吮吸乳汁。”[14](P248)戴厚英《脑裂》:“小毛头,要吃妈——妈就是奶水,你懂吗?”此义当由乳房引申而来。之所以会有“妈”“馍”的不同形式,主要是由a读音的分化造成的,当a变得轻而弱时就成了e。这种情形在近代汉语中普遍存在,“妈妈”变成“馍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汉语大词典》漏释“妈妈”的“乳房”义,可补。

6.下番

(13)穷姑姑,穷姑姑,下番人家谁贪图?急仔人家嫌咱穷,咱还倒嫌人家富。(《翻魇殃》第六回)

(14)我王丙命不强,破了财守空房,这日子像个下番的样。(《磨难曲》第二十三回)

按:“下番”有“贫穷;败落”义。《汉语大词典》:“【下番】1.谓在酒楼中当值陪侍酒客的官妓。宋周密《武林旧事·酒楼》:‘每库有祗直者数人,名曰“下番”。2.指偏远的少数民族。对上国而言。明于谦《边务疏》:‘各官奏称,比先下番使臣马清、马云。”[6](第1卷,P326)又:“【下2番】犹下班。《太平广记》卷四三九引《法苑珠林·李校尉》:‘(李校尉)下番,辞向本州,报母此事。《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偶一日,下番在家。”[6](第1卷,P326)

《汉语大词典》漏释“下番”的“贫穷;败落”义,可补。

7.梓童

(15)二姐忘了该呼万岁,万岁也迭不的叫梓童。(《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二回)

按:“梓童”,皇帝对皇后或妃子的称呼。《汉语大词典》:“【梓童】犹子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西游记》第八四回:‘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起來道:“梓童,你如何这等?”《封神演义》第七回:‘妲己引导姜皇后至殿前行礼毕。纣王曰:“命左右设坐,请梓童坐。””[6](第4卷,P1058)《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不够全面。

“梓童”多见于古代的小说、戏曲等,它并非单指皇后,其他妃子也可称梓童。在一些具体语境中,“梓童”也成为皇帝对妃子的泛称。戏剧《狸猫换太子》:“且喜二梓童,俱都身怀六甲,孤王有言在先:先生龙者为皇后,后生龙者为偏妃。”“宋真宗(唱)内侍摆驾玉宸宫进,二梓童迎驾朝见寡人。刘妃、李妃(同白)妾妃等接驾来迟,万岁恕罪。”京剧《大登殿》:“薛平贵:(西皮导板)二梓童搀岳母待王拜见,(西皮二六)尊一声老岳母细听儿言。宝钏封在昭阳院,代战西宫掌兵权。老岳母封至在养老院,一天三次去问娘安。宫娥彩女常陪伴,请、请、请,老岳母请下金銮。”由此可知,“梓童”并非仅指皇后。就《增补幸云曲》中的“万岁也迭不的叫梓童”而言,此时的二姐还不是皇后,当然这里的“梓童”也就不是对皇后的称呼了。

8.找主

(16)却说珊瑚他两个哥哥,听的他在沈家庄,自家来搬他,他不肯去;待给他找主,他又不肯;只在沈家庄跟着他沈大姨,倒合婆媳一样。(《姑妇曲》第二回)

(17)不必提他,不必提他,各人找主另成家。(《翻魇殃》第九回)

(18)他那儿媳妇,现如今找主,代给人家支使。(《磨难曲》第一回)

(19)千岁同合朝文武押着微臣找主。(《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七回)

按:“找主”在聊斋俚曲中有两个意思:一是给女子找对象;二是寻找主人。

“找主”的“给女子找对象”义,不仅文献中有用例,在近现代口语中仍普遍使用。清代华广生《白雪遗音·银纽丝·母女顶嘴》:“不论穷富,找一个主儿,嫁夫招主,吃碗现现成饭,又有地来又有田,终身有靠乐了我个难。”许地山《女儿心》:“但麟趾一点也不知道是为她的事,她也没去问。老黄怕以后更麻烦,心里倒想先把她嫁掉……他暗地里托媒给麟趾找主。”

“找主”的“寻找主人”义,在文献中也不乏用例。《老乞大》:“似这一等经纬不一样,织的又松,却不好,买主是看不上眼。一时且难找主儿。”清代烟霞主人《幻中游》第十七回:“屡次托媒婆说情,愿卖身为奴。媒婆听得王进士买人的风信,来向念氏说道:‘你逐日叫俺给你找主,目下抚院大老爷衙内买人服事。三太太你可愿意去吗?”莫言《弃婴》:“‘俺口里不吃腚里不拉地积攒着,积攒着干什么?积攒着让你给人家的孩子买奶粉?我说:‘孩子他娘,你别折磨我了!你看不到我整天东奔西窜地为她找主吗?”

《汉语大词典》未收“找主”一词,可补。

9.浓

(20)听说那里雨水多,只怕路上忒也浓。(《磨难曲》第十九回)

(21)说大名雨水多,看路上忒也浓。(《富贵神仙》第九回)

按:例(20)、例(21)中的“浓”读去声,原意为“因水分大而变得粘稠”,此处是指道路泥泞。蒲松龄《日用俗字·庄农章》也有用例:“皮绑不愁水哇浓,胜如赤脚棘针千。”这里的“浓”,同样是指泥泞。

“浓”的“因水分大而变得粘稠”义在现代许多方言中仍有使用。例如:“刚下过雨,地里太浓,没法干活。”“这次面和得有些浓了,恐怕馒头做不成形。”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三:“《苍颉篇》云:浓,厚也。”《说文解字·水部》:“濃,露多也。从水農声。《诗》曰:‘零露濃濃。”段玉裁注:“《小雅·蓼萧》传曰:浓浓,厚貌。按《酉部》曰:醲,厚酒也。《衣部》曰:襛,衣厚貌。凡农声字皆训厚。”聊斋俚曲中的用义当由“厚”引申而来。

《汉语大词典》漏释“浓”的“因水分大而变得粘稠”义,可补。

10.棋榴

(22)万岁拿出那扇子一摇,满楼上清香宜人。二姐看见諕了一惊:这长官的东西件件出奇。他拿的这把扇也看的过,但那个棋榴我可没见。这万岁爷扇子上是一科月明珠扇坠,二姐那里晓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

(23)话说大姐合王龙定计要赢万岁,遂丢了个眼色,那丫头将气球拿过来。万岁说:“我装憨给他瞧瞧。”说:“乜个东西,丫头你拿了去罢,我才吃了饭。”丫头抿着嘴笑,放在桌上。万岁说:“二姐,他既有诚敬之心,咱就饶他,拿刀来切开我尝尝。”万岁爷会装憨,叫王龙你听言:“南北二京我曾串,诸般光景见多少,这个棋榴甚稀罕。什么东西下的蛋?叫丫头拿刀切开,我尝尝是酸是甜。”(《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一回)

按:“棋榴”为“球”的分音词,聊斋俚曲中也写作“其溜”。《磨难曲》第十八回:“你待要钱不能勾。我就犯了杀人的罪,解子不能砍我这头,留着钱且买酒合肉。我生平不惯受气,休瞪着你乜眼睛其溜!”“眼睛其溜”即眼球。董遵章解释说:“用某种材料制成的圆球形的东西,叫棋溜,一般用作装饰品或用来形容圆的东西。”[4](P364)释义不够准确。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棋榴:球状物。”[15](P978)“其溜:球状物。或为‘球的分音。”[15](P799)其说甚是。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合音(亦称“急声”)和分音(亦称“慢声”)在古代汉语中出现较多,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对此有详细说明:“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以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类似的情况还有:“窟窿”为“孔”;“扑腾”为“嘭”;“糊弄”为“哄”;“早晚”为“咱”;“需要”为“消”等。合音与分音的基本原理是反切,表现在发音上就是有急言(急声)、缓言(慢声)之别,急言为一音,缓言则为二音。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二:“古人语急,则二字可缩为一字;语缓,则一字可引为数字。”《茶香室三钞·匼剌麻》:“匼字乃达赖二字之合音。”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着这一语言现象。如作为化学名词的羟基,是“由氢和氧两种原子组成的一价原子团”,于是,“氢”“氧”两个字的一部分组成了“羟”,二字合音就成了qiǎng,羟基就是氢氧基。同样,由氢和硫两种原子组成的一价原子团称为“巯”,“氢”“硫”合音为qiú。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普遍存在分音、合音现象,如北京话中“不用”说成“甭”,吴语方言中“勿要”说成“覅”,四川方言中“不晓得”说成“表得”等。

《汉语大词典》未收“棋榴”一词,可补。

参考文献:

[1]徐复岭.《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

[2]苏晓青.东海方言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

[3]宋恩泉.汶上方言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5.

[4]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5]汉典.巴棍[EB/OL].https://www.zdic.net/hans,2020-08-22.

[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7]吴士勋,王东明.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8]汉典.倔巴棍子[EB/OL].https://www.zdic.net/hans, 2020-08-22.

[9]王锳.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王学奇,王静竹.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11]邵燕梅.郯城方言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5.

[12]王晓军,田家成,马春时.苍山方言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2.

[13]张金圈.无棣方言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 2015.

[14]邵燕梅,张贵霞,张涛,王全宝.费县方言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15][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M].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LiaozhaiLiquJi(《聊齋俚曲集》)

Zhang Ta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0, China)

Abstract:LiaozhaiLiquJi(《聊斋俚曲集》) is an important work created by Pu Songling in vernacular.It has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ive language features. It can be called the treasure house of linguistics in terms of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some of these words will help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words, and also contribute to the compilation and revision of large reference books.

Key words:LiaozhaiLiquJi(《聊斋俚曲集》);Modern Chinese;dialect

猜你喜欢

方言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方言梗”走红的启示
“方言”走红, 体现的是文化认同
鸟儿也有方言吗
让方言冒芽等于缘木求鱼
重庆·味道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跟踪导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