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随课微写”的新路径
2020-06-06陈梅
陈梅
摘 要:文章先分析了“随课微写”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随课微写”对小学写作教学的作用,然后提出了提升小学语文“随课微写”时效性的途径,以期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持续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课微写”;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6-0023-02
一、“随课微写”的内涵和特点
在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文学大行其道,微写作的概念应运而生。尤其是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推动下,微写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和表达方式,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和智能手机通信终端等进行微写作,表达一定阶段内的情感和感受。在小学语文中引入微写作模式,是语文写作教学顺应时代发展,主动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现。[1]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表达方式,并借助网络写作轻松愉悦的特性给小学作文教学注入新鲜活力,提高学生在网络时代正确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几乎是割裂的。而“随课微写”则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用写作对阅读进行再创造。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两个字:一是课,指的是课文,侧重的是在对文本的学习和解读中,对写作方法的临摹和描红。[2]“随课”可以解决学生写作时不知如何下手、脑袋一片空白的问题,因为学生可以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根据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临摹的方式分阶段分层次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写作也能反过来作用于阅读理解,让学生在每一堂阅读课中都能收获心得、体会。二是微,“随课微写”强调当堂完成微写作。这和传统写作教学中让学生每周完成一篇大作文的写作模式有较大差异,更强调让学生每天都写作,以保持写作的语感和手感,防止间隔几天之后造成的“手生”现象。另外,“随课微写”的写作难度也体现了“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写作技巧训练融入每天的阅读课中,使写作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让学生每天坚持写50~200字,将大作文的负担量均匀地平分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终达到积少成多的教学目标。[3]再者,“随课微写”侧重学生的微表达,让学生通过简练的文字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探究心得等表达出来,如“我的笔记本很美,上面印满了雪花图案,像冬天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这样的短句也许不能出现在作文中,但它体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想象力。学生通过这样的短句积累能不断提升写作能力,记录日常生活,表达生活情感。
二、“随课微写”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观察能力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往往是从看图写作开始的,这是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能力息息相关。在“随课微写”中,教师可以利用微写作这一模式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表达自我感受,反映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究。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阅读内容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对象,如观察身边的同学、观察家人、观察生活环境的变化,并引导学生从观察中提炼出写作的主题,将发现生活和写作融合起来。
(二)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因此在写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而学生的写作缺乏感情也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在“随课微写”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微写作的方式将自己一时的感悟写下来,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感性认知远胜于理性认知,因此微写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表达、情绪发泄的出口,尤其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而言,微写作可以让他们避免面对面的交流而通过文字的形式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进而提升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写作感到头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写作没有足够的兴趣。每次作文课都有不少学生咬着笔头冥思苦想,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每次交作文都要教师催。在一部分学生看来,写作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充满了枯燥和乏味。如果教师不重视,那么学生对作文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只会越来越深。但是通过“随课微写”,笔者发现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学生能通过微写作这种方式发掘写作的乐趣,从被动地写变成主动地写。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但是沒有好奇心的驱使,学生的想象力无法完全发挥出来。而借助“随课微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文本阅读中的某个片段、某句话进行仿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察、感受说出来、写出来,和其他同学交流看法,这种方式下的微写作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学生会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地爱上写作,表达的欲望。
三、提升小学语文“随课微写”时效性的途径
(一)发掘阅读理解中写作的点
第一步,在阅读教学的整体流程中进行深度阅读。由于阅读教学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通读全文时,寻找写作训练的切入点,继而在深读文章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练习。而且对不同的文体,教师找的切入点也不一样。比如,写人的文章,训练点在于人的外貌、动作和品行描写,尤其是要将人物特殊的地方重点描述出来,这样写出的作文也会有独特的吸引人的地方。写景的文章,训练点在于写景的方式、观察的角度以及具体的语句运用,尤其是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能让写景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赋予文章更多的文采和魅力。写事的文章,训练点在于三要素,即时间、地点和人物,教师要让学生模仿和掌握写事文章的脉络,理清基本的叙事逻辑,分清主次,对事件的发生、经历和高潮进行详略得当的安排。
第二步,在切入点中构建教学情境。“随课微写”并不是简单的描红和临摹,而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获得情感共鸣,将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如果只是简单地对文本进行模仿,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丧失生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想象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置身在文本中,紧抓关键语句领悟文章传达的情感和意蕴,进而激发同样的情感。
例如,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阅读和感受其中的景色描写,并回忆自己和动物接触的那些美妙瞬间。其中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仿写了这样一段文章:
秋日的一天下午,我们游览了风景秀丽的南山。
我们一边爬山一边欣赏山上的景色,不知不觉来到了湖心桥,湖心桥如一弯新月跨在碧綠的镜面上……我正看得入神,一个同学忽然嚷道:“快看呀,前面有鱼!”网拉得紧紧的,鱼儿惊慌失措,胡乱冲撞。这时,一条红色鲤鱼冲了出来,摆动金丝尾鳍,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窜入水中……我们惊奇地鼓起掌来,有的叫着,有的喝彩……圆滚滚的草鱼、金灿灿的锦鲤、银光闪闪的鲢鱼,像炸开了锅一样,翻滚着,跳跃着……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分析并升华为理性认知的能力较弱。因此,很多学生在“随课微写”中更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描摹和仿写,而缺乏对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的提炼。所以,教师在“随课微写”中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总结文本内容的写作方式、方法,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首先,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内容的构思和意境。不同的文体有各自的特点和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同一类文章时总结这类文章的写作构思,并以更加巧妙的方式进行微写作。
其次,引导学生掌握某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在写景的文章中,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比如,在《美丽的西沙群岛》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吗?”接着,带领学生阅读、解读和分析。学生给出答案:“总—分—总的写作方式。”
教师:“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也用总—分—总的方式写一段类似的话呢?”
让学生根据《美丽的西沙群岛》进行微写作,有的学生写了《美丽的校园》,有的学生写了《美丽的家乡》。
再次,利用空白文本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写作的同时融合了技巧和情感,如果将文本写作看成一个空间,那么这个空间永远填不满,因为文本写作中始终存在想象的空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根据想象对文本作出无限的解读和诠释。在“随课微写”中,教师也可以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帮助学生进行练习,同时提高其想象力和写作技能。
(三)健全“随课微写”评价体系
在“随课微写”中,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很重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旦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学生就更容易朝着评价的方向去提升自己;如果教师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作文,学生很容易对写作丧失兴趣和信心。因此在“随课微写”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价,而适当弱化写作成果,要善于看到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在“随课微写”中的点滴成就。
例如,一个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微写作时,他写出了一个比喻句:“小河的水真清啊,清得仿佛像透明的冰一样。”笔者表扬他:“写得真不错,能不能再多写两句?”在笔者的鼓励下,这个学生又写出了“公园的假山真怪,像一个个猴子,又像一个个老人,公园的花真鲜艳,红的像一团火,黄的像大大的太阳,粉的像天上的云彩”等句子。
四、结语
通过“随课微写”,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度不断加深,对外界的观察、对内心世界的感悟、对情感交流的欲望逐步增强。在作文课上抓耳挠腮、唉声叹气、无从下笔的现象少了,学生慢慢地从只会写几个简单的语句到能写一小段、一大段,甚至整篇作文,从味同嚼蜡、错句连篇到文采飞扬、想象力丰富,学生的写作才能在“随课微写”中一步步得以发掘。
参考文献:
[1]李 芳.“随课微写”——让孩子们喜爱写作,思绪飞扬[J].华夏教师,2018(17):15.
[2]熊生贵.作文新路径:随课微写作[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7(3):4-6.
[3]杨 丽.随课微写,破解文本表达的智慧密码[J].四川教育,2017(Z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