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思维性的语言训练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020-06-06王潞娟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

王潞娟

【摘 要】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思维性的认知活动促进学生语言习得,以思维性的阅读活动助推学生的分析理解,以思维性的写作活动落实学生的语言运用,以思维性的任务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思维素养;语言训练活动;语言文字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040-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希望为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点燃学生灵感火花,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大门,提供丰富的语文思维训练方法。

一、课题的提出

思维能力是人的核心才能。人的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流畅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的思维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要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就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程的特性,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积累语言经验,并通过主动积极的反思性学习,整合自己的语言经验,实现语言经验的系统化。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语言经验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获得文化和提高审美的过程。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以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大部分教师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所设计的语言训练活动还存在较多失误和偏差,尤其在培养学生主动思维方面成效还有待提高,语言训练中机械性操作较多,真正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方法、自主学习的训练很少。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语言训练活动,才能真正达到语言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本文将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开展思维性的语言训练活动。

三、有效的措施

(一)以思维性的认知活动促进语言习得

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认知语言知识的过程实际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而不是重复朗读、背诵和机械记忆的过程。思维性语言认知活动是指富有思维性的、有真实交际意义的认知活动和任务,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认知、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并通过主动的学习和积极的思维获取知识、习得语言。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应只用教学知识量来决定思维活动量。有时教师在课堂中安排大量教学内容,但只是通过机械、呆板的操练解决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活动量不会大;反之,如果教师安排的教学容量并不大,但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与创新才能解决问题,那么思维活动量就不算小。因此教师设计的认知活动性质决定着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

如《螳螂捕蝉》是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寓言。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明确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并进一步理解古代寓言故事借助寓言说理的特点。该重点的知识量不大,但让六年级学生完全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灵活、有趣的思维性认知活动。

笔者执教该课时这样设计:复习环节,回顾一年来学过的寓言,概括寓言的特点。导入新知环节,让学生从文体入手,掌握寓言结尾点题的规律。然后将课文进行陌生化处理,把标点符号掩盖,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韵味。紧接着小组合作探究,疏通文句,理解课文内容,总结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最后是拓展延伸,通过介绍刘向的《说苑》,说明寓言的劝谏讽喻作用,让学生理解寓言说理的针对性,并补充《先秦寓言史》中的寓言故事,如苏代以《鹬蚌相持》劝止赵惠王伐燕,陈轸以《画蛇添足》劝止昭阳攻齐,季梁以《南辕北辙》劝止魏王伐赵,使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此教学设计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习语言。

(二)以思维性的阅读活动助推分析理解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阅读理解的目标表现为不同层次:最基础的是语音解码,然后是信息识别与转述、信息应用、观点态度的信息识别与转述、分析、综合、评价等。初中阶段阅读理解的主要目标为信息识别与转述、信息应用和观点态度的信息识别与转述。

阅读理解训练是培养学生信息转码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组织开展一些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阅读活动是不够的,还应设计富有思维性的、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阅读活动,以有效培养学生识别与应用、分析与理解信息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如七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石壕吏》。此文不长,仅150多字,字面意思也不难理解,但教学价值点在哪里?笔者认为语文的审美性潜藏在语言深处,要引导学生回溯文本,不断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其发挥想象,填补文本空白,挖掘人物潜台词,最终达成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笔者执教该课时,紧紧抓住“反常举动”这一生成关键词,先让学生填补老妪答语的问话空白,挖掘吏的潜台词,再通过分析吏的出身,进而感受吏的复杂情绪。接下来的环节,笔者以学代教,引导学生挖掘老妪的潜台词,解悟文本内容。最后环节,师生一起关注文本中主要人物“我”,引出对“我”潜台词的挖掘,逐渐抵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因为是对“人”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兴奋点再度被点燃,自然体验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精髓。通过这几步巧妙引领,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分享思考,交流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对文本产生深刻的感悟,实现了個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既训练了思维,又获得了成就感,对所学语言知识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持久的记忆。

(三)以思维性的写作活动落实语言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输出活动大部分以写为主。写作活动即使内容再简单,也应具有实际意义和思维含量,应是学生在具有自主思维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背诵或简单地模仿。只有写作活动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才能在真实语境中感悟、体验和应用语言。

如《小巷深处》是八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是作者林莉自传体小说的节选部分。主要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记叙“我”小时候与英姨相依为命,对英姨充满感激;长大些开始嫌弃英姨,想要逃离;最后明白英姨的良苦用心、不离不弃而回心转意的故事。由于本文为小说,一般教师都会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三个角度来解读此文。

笔者执教该课时,从单元主题“有家真好”的角度出发,将该课设定为作文写作指导课,希望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笔者紧紧抓住“家是   ”这一主题,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依次引入英姨和“我”对家的看法。在英姨眼中,家是充满希望,无私奉献的地方;家是可以放下防备,变得坚强和勇敢的地方;家是有“我”的地方。在“我”眼中,家是虽然简陋,但有母爱的地方;家是给“我”带来难堪和耻辱,想要逃离的地方;家是永远藏在心灵最深处,最温暖,最深情,永生难忘的地方。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切入点,将小说的三要素全部串联起来,不仅使学生明确阅读小说的关键,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家”这一主题逐步深化、延伸,为该单元的写作训练《陪伴》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种教学策略在写作训练中很有效。教师要细心挖掘教材文本内容的应用性及其与学生真实生活的契合点,并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语言支架,让语言输出水到渠成。

(四)以思维性的任务活动激发自主学习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开展学习的教学。任务型教学中,任务活动的内容和质量是语言学习高效与否的关键。教师只有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思维性的任务内容和形式,即思维性任务活动,才能真正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潜力。

如上海六年级语文教学新使用的部编教材与之前的教材相比,增加了每学期阅读一本名著的内容,这给教师的常规教学带来挑战。有些教师运用最机械原始的方式开展相关教学:让学生设立一个摘抄本,摘抄记录积累小说中的关键段落。积累两周后,用一节课的时间梳理、归纳、总结读过部分的情节和人物,并记录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阅读中只机械摘抄,不思考,没有发挥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

那么,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计有效的训练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呢?笔者执教整本书阅读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辅助教学。以《童年》为例,教师首先将主要人物、人物与“我”的关系、人物性格、典型事例或中心情节、人物命运等要素绘制成表格,分发给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导致人物命运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将事先打印好的思维导图模板发给每个小组,让他们一边讨论一边尝试完成其中一至两个类别的内容,要求所涉及的细节越多越好,然后抽小组代表展示,引导全班学生一起阅读,并要求各小组互相补充。课后要求学生继续完善本小组的思维导图。

由于一节课涉及的教学内容有限,为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整理归纳,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自主设计并完成一幅思维导图,尽量独立完成。任务完成后开展班级、年级评奖和展示活动。

又如在阅读完《童年》这本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以“童年”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如手抄报、读后感、课本剧、辩论赛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情节,将不同人物的性格、最终命运以及自我感受等素材融合在一起编排设计,完成后组织评比和展示。这样的思维性任务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语言知识。

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个体和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力。教师只有從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高效的、富有思维性的语言训练活动,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增强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田雪莲.以思维性语言训练话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版,2015(10).

[3]李滨滨.“语言文字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3(12).

[4]田雪莲.以思维性语言训练话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版,2015(10).

[5]刘月涵.提高巩固练习活动设计的实效性[J].读书文摘,2017(8).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实施整体教学 落实语用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把“语用”的根植入教学的土壤中
聚焦运用 一课一得
巧借教材设点 活练说话训练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