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名著教学课堂重构

2020-06-05杨辉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8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语文

杨辉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深度阅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要实现 “深度阅读”,就需要语文教师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树立“深度学习”的意识,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教学 课堂重构

引言

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四大名著”,是初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名著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是,在当今网络快餐文学的冲击下,大多数学生对阅读名著没有太大兴趣,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在“深度学习”课题的指导下,我们对名著教学做了探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快速提升。

一、为何要进行名著教学课堂的重构

人教版统编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名著篇目都是节选回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者往往就节选回目教节选回目,忽略了节选回目在整本书中的价值和意义,导致节选内容与名著本身割裂,或者是教者笼统地介绍一下名著的内容,到了课堂环节又回到了割裂的状态。

比如对于《智取生辰纲》的教学,教者一般从介绍《水浒传》开始,包括作者简介、主要人物与情节介绍,同时告知学生小说的主题——“官逼民反”,学生带着这些在脑海里已经形成的模糊概念再学习课文,包括复述情节、分析环境描写、讨论杨志失败的原因,最后得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用2-3课时结束本课学習。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节选回目与名著完全割裂,或是表层上的简单联系,与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产生了背离,因而需要进行课堂重构。

二、如何进行名著教学课堂的重构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有鉴于此,我们对初中语文名著教学的课堂模式及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度研究,试图进一步理清节选回目和名著本身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提高名著教学的效率。

(一)立足名著,整体架构

首先,教者对名著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找到名著本身与教材里节选回目的联系点,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阅读名著。我们决不能就节选回目去设计教学,因为它不是独立存在的篇章,而是名著的有机构成,如果搞不清整本书与节选回目的关系,学生就无法理解全书,那我们的教学就不是深度教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深度学习。因此,对于《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设计,我们做了这样的修改:在教学目标设置上,除了传统教学设计中的“双线并行结构”“分析晁盖、吴用和杨志等人的形象特点”“分析生辰纲丢失的原因”等目标之外,重点探讨了小说的主题,通过挖掘节选回目的主题,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整本书,充分探讨“逼”的深层含义。

(二)紧扣文本,精巧设计

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设计上,我们共设置了“导入—创设情境”“引读—悉文意,理情节”“细品—看英雄,观天地”“深悟—知天地,见众生”“精练—读经典、写人物”五大板块。

1.“导入”,重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导入”环节中,在学生纷纷回答对《水浒传》的认识时,教者适时抛出一个话题:“我们心目中的这些英雄,在原著中还被称作什么?”这个问题的设置,就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埋下了伏笔,当“贼寇”的声音出来后,这个环节的设置也就达到了预期。

2.“引读”,重在培养学生速读小说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备速读文章的能力,达到每分钟500字。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8分钟内能够借助注释内容理解文意,对人物描写圈点勾画,同时根据文章的双线结构,围绕小说“三要素”复述小说情节。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后,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就简单明了了。

3.“细品”,重在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围绕课文中的矛盾双方,结合之前的圈点勾画,品味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在这个板块中,重点设置了“观天地”环节,以“生辰纲怎样就不会丢失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杨志失败的根本原因。学生的讨论结果如下:(1)如果天气没那么炎热,吴用就没有机会下药,杨志一行人就不会上当了;(2)如果杨志对军汉们态度温和,不是非打即骂使大家怨声连连,在黄泥岗大家就不会不听从杨志的意见,自然也就不会上当了;(3)杨志没有处理好内部矛盾,忽略了押送队伍中“老都管”这一重要人物,没有他的支持,“生辰纲”失陷也就不足为奇了;(4)杨志太在乎这项任务了,唯恐出现闪失,所以押送过程中处处小心、事事在意,有点急功近利,反而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传统课堂到这里基本上就结束了,但我们为了达到学生的“深度学习”,将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将着眼点放到白胜出场时的片段,通过对民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的解读,学生对杨志失败的原因也就有了深层认识,“深度阅读”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4.“深悟”,由节选回目延伸到名著本身

之前引导学生“观天地”是为了探究小说的社会环境,现在引导学生“知天地”是为了带领学生共同挖掘小说的主题:在这样一片没有出路的天地中,连简简单单好好活都是奢侈,天下芸芸众生,在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上了梁山,这就是小说的主题——“官逼民反”。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慢慢领会了“逼”的内涵。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又针对性地提出一个问题——“除了文章里的杨志,还有哪些我们熟悉的好汉是被逼着上梁山的”,学生会很快联想到《水浒传》中的其他代表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宋江等,大家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就达到了高潮。

通过主题的深挖,学生的着眼点不再是节选回目,而是站在整本书的角度,对《水浒传》的认识和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5.“精练”,让语文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一节课时间很短,但是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上课的45分钟,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向课堂外的自主阅读。

依据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要学会“1+X”的阅读模式,即培养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习惯,实现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达到“深度学习”和“深度阅读”。

我们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关于杨志的其他回目(如《押解花石纲》《杨志卖刀》等),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杨志小传》,更全面地了解《水浒传》中这个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对人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三、名著教学课堂重构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除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之外,语文学科还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像《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名著,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其精髓深植于学生内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对《智取生辰纲》的教学重构,学生开阔了眼界,发散了思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方式也对学生阅读中外名著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结语

“深度学习”呼唤“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内涵,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并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见解。因此,在名著节选回目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对所选回目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找到节选回目与名著本身的重要联系点,激发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的兴趣。我们希望通过对名著教学课堂的重构,提升学生对名著的认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