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在高考政治主观题中的应用
2020-06-05王洁琼
王洁琼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考命题以此为向导,侧重联系实际,突出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主观题所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思维导向,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逻辑思维 高考政治 主觀题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完成了从理论研讨到实际推行的新进程,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不仅要求我们系统准确的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启发学生们思考并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去分析阐述事物,进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这其中,逻辑思维方法的分析与解读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随着高考内容的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变化,政治学科也更加注重对关键能力和学科思维品质的考查,而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也正是学生们最为欠缺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对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明确,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知识间的贯穿衔接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对知识的应用;其次,学生们在答题过程中,思维逻辑也不清晰,不管是对材料的分析、还是对知识点的剖析,都停留在“找关键词”的层面,所答要点也只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堆砌,没有缜密的思维过程,答案的完整度和系统性都大打折扣,很难拿高分。所以,把握主观题的答题逻辑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以获得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能力,逻辑可以给我们提供有效思维的标准,学生们应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即通过归纳、演绎、类比,对具体知识及材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形成自己的反思和理论自觉,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主观题是高考政治试卷中的重要题型,也是学生们失分最为严重的部分。因为主观题的考查不仅要求学生们掌握确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阐述知识与材料之间的关联,并且用理论知识去演绎分析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保证准确规范的做答。
主观题的做答首先要从设问入手,设问是命题立意的集中体现,想要领悟高考试题的深度,最关键的是把握高考试题设问中的逻辑要求,这其中包含理论知识和材料事实两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确定思维的方向,然后建构试题的思维模型,最终形成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有了答题的完整思路后开始深入分析题目中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即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强化对知识点的深化认识,不仅要知道这个知识点是什么,而且庶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怎样解决,达到分析与综合的升华;然后结合材料分析题目的材料事实逻辑,注重问题的推导效应全过程,而不是学生们直接从原因到结果的粗暴做答,在这个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此对接、融合,防止两张皮,最终达到完整化、规范化做答的目的。
2019年全国卷39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也将迎来70华诞。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由34个界别组成,包括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 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 2018年,全国政协召开了1次全体会议、2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2次 专题协商会、1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2次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1次网络讨论会、 18次对口协商会、4次提案办理协商会,进一步形成常态化、多层次、各方面有 序参与的协商议政格局。
结合材料幵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题以全国政协的协商政治活动为素材,要求学生思考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设问逻辑:明确问题类型为说明类,主体为人民政协,分析指向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理论逻辑:人民政协这一中观知识,首先要明确人民政协的性质,掌握其主题和职能,思考其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优势与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归纳出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地位与作用;
材料事实逻辑:材料按照总分的结构阐述了人民政协的协商议政活动,首先摆明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这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的,第二、三段从两个层次阐述了人民政协的人员构成和组织活动方式,即从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和职能方面分析他的国家效能。
最后,在设问逻辑的指向下,将知识理论逻辑和材料事逻辑进行整合,形成本题作答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这种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中让学生拥有高质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不仅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学生在这样的提升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面对高考,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中开出最美的思维之花。
参考文献:
[1]张军.有效运用逻辑思维 科学构建知识体系——以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为例[J]. 江苏教育研究.2015(01)66-68
[2]杨武军《逻辑思维能力与素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