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趣促思,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2020-06-05何瑞华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张骞商鞅变法

何瑞华

兴趣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之一,它能激发和引导人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讨事物的奥秘,能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能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所以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張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二、巧设问题,以思求趣

问题教学是当今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关键是如何从问中引趣,问题要环环紧扣,由浅入深。问题设计既不能有过去的满堂灌到满堂问,学生嫌烦,又不能设计得过难使学生产生畏惧感,这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且还可能会厌恶学习历史,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首先要有“问”的价值,书本上已经有的,一看就会的,最好不要作为问题去设计;太难的问题,又必须解决的,可以把问题分散开,变成几个小问题来解决,或者老师给出背景材料加以引导,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五四运动爆发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我再追问:“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了哪些正当要求?”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要求把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侵略权益归还中国”后,我用沉重地语气说:“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提出的这些正当要求为什么遭到无理拒绝?”同学们一片愕然,我再提示到“日本曾经以退出巴黎和会迫使西方列强答应,就德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转交给日本,最终西方列强答应了日本的要求,为什么中国的正当要求他们却不予理睬?”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通过相互讨论后认识到“是因为中国太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中国在外交上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鼓励他们要认真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多做贡献,争取祖国的早日强大,扬眉吐气。因此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时,才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中的《商鞅舌战图》时,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张骞商鞅变法
张骞探西域
徙木立信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商鞅: 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徙木立信
西游新记7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树敌太多商鞅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张骞通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