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2020-06-05张雪
张雪
【摘要】目的 研究重症护理干预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4月心脑血管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信封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参与研究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针对观察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其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重症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病率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采用重症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26%,而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13%,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差异,具有实际统计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重症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提升总体治疗质量,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關键词】急性心力衰竭;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0..01
急性心力衰竭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疾病的主要患者群体为中老年人,发病率比较高。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心肌损害、高血压、急性广泛心肌梗死等,如果患者在发病期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了提升急性心力衰竭的总体治疗质量,我院对部分患疾病患者实施重症护理干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此次研究的对象共有60例患者,主要是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4月心脑血管科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信封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即每组患者40例。给予参与研究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患者年龄58~72岁,针对观察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重症护理干预,患者年龄57~70岁,两组患者数据资料存在较小差异,不具有实际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针对此次参与研究的对照组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主要临床护理人员对该部分患者进行入院宣教、生命体征检测以及用药护理等。
给予观察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其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重症护理干预,首先对其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普遍患者在患病时胸骨上段会出现压迫感、紧缩感疼痛,对患者生理以及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普遍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此时临床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不断安抚患者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应对其病情。其次,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排血量不足,造成胃肠出现缺血状况引起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因此,临床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尽量食用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蛋白、低热量以及低盐食物,限制其水与钠的摄入。再次,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确保温度、湿度适宜,为患者营造出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嘱咐患者取坐位,双腿保持在下垂状态,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和皮肤损伤的发生。最后,对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在患者病情恢复到稳定状态后,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心脏康复计划,对其康复训练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确定其康复强度与时间等
1.3 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评价以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病率以及住院时间为主要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结果以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n)为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病率评分使用(%)来表示,采用t进行数据检验,两组数据存在差异时,以(P<0.05)为具有可比性。
2 结 果(见表1)
3 讨 论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对其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性重度呼吸困难、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BP下降、心率与脉率增快、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等,其治疗原则为放置于病人两腿下垂坐位、给予高流量氧气、皮下注射吗啡、静脉注射呋塞米20~40mg、注射氨茶碱等。我院为了提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质量,在其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重症护理干预,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舒适护理以及心脏康复训练。本次实验结果显示,采用重症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病率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重症护理干预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肖琼琳.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1):26+35.
[2] 肖 敏.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0):227.
[3] 陈 敏.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