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以幼儿为主体开展建构游戏课题
2020-06-05郑佩芬
摘 要: 建构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具有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的特点,它在幼儿阶段的游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本文通过观察与了解幼儿,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方式的支持策略,从而满足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需求,提升幼儿建构游戏的实效性和价值,实现幼儿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 以幼儿为主体;建构游戏;自主
建构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具有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的特点,它在幼儿阶段的游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研究文献中表明:在建构游戏中如何基于幼儿的经验,从适合幼儿学习的视角出发进行有效指导策略的系统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我园抓住这一契机,申报了《推进幼儿园建构游戏的支持性策略研究——基于以幼儿为主体的视角》这一课题,该课题旨在通过观察与了解幼儿,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方式的支持策略,从而满足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需求,提升幼儿建构游戏的实效性和价值,实现幼儿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现在,我以我园这一课题为例,来谈谈我们如何以幼儿为主体开展建构游戏课题。
一、 构建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机制,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一)制定调查写分析,收集文献促成长
课题开展前期,我们制定了建构游戏调查表,通过对回收的问卷精确统计后,进行结果与分析。我们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老师在学习中提升自己。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推荐—阅读—记录—分享—研讨”的形式,收集记录有关建构游戏的文献研究,其中不乏有对幼儿园游戏价值的研究、建构游戏与课程的研究、建构游戏内容的研究、建构游戲方法的研究。学习了这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后,课题组成员们对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并摸索出了一个流程:讨论主题—制订计划—选择材料—实践调整—反思完善—互评共进—形成案例,让老师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建构游戏的指导方式和评价形式,能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评价过程中能以幼儿的视角进行自评、他评、互评。
(二)建立321教研机制,专家引领推课题
本课题研究,我们提供资料让课题组成员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并选择与建构游戏课题有关的具体内容进行组织学习。我们邀请幼教专家来园指导和引领我们建构游戏的研究活动,举行各班建构游戏观摩交流研讨,定期更新建构展馆,使教师的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每月举行专题培训,各课题成员都要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汇报,认真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相互进行交流。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老师遇到的具体问题也会进行一定的收集和研讨,借助专家的力量制定解决的方案。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321”教研机制,3即老师每学期精学3本书;2即老师每两周进行学习与分析研讨;1即老师每个月进行一次结合实地的研讨或观摩。通过学习交流、问题研讨、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等形式,推进各个阶段课题研究的发展,并且在每学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析、小结工作,及时提升经验,并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并且根据课题的实施进展情况收集整理研究资料,为中期、结题和形成研究成果做好准备。
(三)以研促教抓比赛,夯实理论提能力
为提高教师的建构专业技能,我园以比赛为抓手,让老师们在比赛过程中体验幼儿建构的快乐与创新,更加理解“以幼儿为主体”推进“建构组织策略”的重要性,我们组织教师根据建构游戏中的视频案例进行观察、分析、研讨;组织教师结合本班案例交流“建构主题及观察评价之我见”;组织教师根据建构游戏视频进行观察反思比赛;组织教师根据建构游戏视频进行学习故事比赛;组织教师交流“建构游戏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与调整、推进策略”;举行幼儿同伴间、班级间、教师间的分享互动,形成经验分享链。老师经历了一阶段的比赛研讨后,更加关注到幼儿的主体地位了,在选材上,能关注到幼儿的兴趣点和生活经验、周边环境;在过程中,能够当一个观察者,不去打扰幼儿,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指导;在评价中,能够以幼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引导幼儿发现自己与同伴的闪光点和可调整改进的地方。之后,我们策划组织了“教师建构技能比武”活动;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师纯花片和纯积木主题建构小组合作赛;举行以年段为单位的辅助材料与设计图背景下的多元建构合作赛;其中“大型积木”建构,每位教师结合本班主题,自选内容独立搭建一件作品;“小型雪花片”拼插,采取全园教师搭建同一主题的形式。“教师建构技能比武”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教师们掌握了搭建的技巧,而且大家通过实践体验,与幼儿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重新诠释幼儿行为,体验和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一些想法与做法,提高了教师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开展逐层推进的支持性策略研究,满足幼儿主体需要
(一)提供生活中丰富的建构材料,满足幼儿的物质需要
我们投放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丰富建构材料,孩子既熟悉又喜欢操作。从材料来源看,收集了生活中的工业包装、从野外收集的生态材料、家长购买的材料、教师发放的统一材料等。从材料的材质看,有金属的、木制的、塑料的、橡胶的……从材料的用途看,有为架构作品主体的,也有为作品打基础的……从不同角度考虑,材料会更全面也更易操作,也有助孩子认识世界的丰富性。每班都增加一套小型积木,单元积木数量更多,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辅助材料方面,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观察及幼儿的需要,设置一个辅助材料区、投放大量的旺仔牛奶、线圈、纸巾筒、各种量杯、吸管、路灯、红绿灯、纸箱、纸皮、瓶盖;还设置一个设计角,投放四张画板、纸、笔等物品,满足幼儿建构游戏前设计主题游戏图纸的需要;投放一些关于建筑的书、绘本、房屋、马路等设计图,供幼儿参考。中大班,辅助材料可以根据幼儿生成主题的需要,由幼儿亲手制作材料,使辅助材料更加有效。小班建构材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一些小汽车、模型小动物、塑料花等成品。
(二)完善支持性的建构游戏环境,满足幼儿的场地需要
在环境规划上,我们在建构区设置作品展示区,展示幼儿的建构作品,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提供各种跟各班建构主题有关的图片,丰富幼儿知识经验。我们布置建构展示馆,设置建构四部曲,中大班以:我们商量的主题——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解决的办法——我们获得的经验;小班以:我要建构的是——我要关注的是——我要解决的是——我要获得的是,让幼儿的过程性学习得以呈现。根据幼儿的需要,制定并分发幼儿人手一本“我的建构四部曲”记录本,在各建构区里提供相关建构图集、绘本故事及尺子工具。建构图集、绘本故事及有关的书籍,丰富幼儿建构设想;提供卷尺及工具尺子,幼儿在建构游戏中需要用尺子去测量,认识高度、长度,从而发展幼儿的数学逻辑能力。教师调整建构主题墙布置,以动态性的照片墙展示幼儿的作品,增设展示柜,满足幼儿展示作品的心理需要,体验建构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激起下次建构的兴趣。教师通过跟踪观察,拍摄幼儿建构过程的视频、照片,将幼儿的作品贴上姓名并在展示区展出,收集幼儿游戏的照片,做成长册放于成长档案中,或将视频、照片通过微信发给家长,这样可以永久地保存幼儿的作品,同时得到家长的认可。
(三)凸出以幼儿为主体的视角,满足幼儿的主体需要
幼儿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周围环境并獲得经验,从而引起个体知识或行为较持久变化的历程和结果。我们抓住幼儿这一特点,在充分认识、利用和挖掘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聆听幼儿的心声,顺应幼儿的想法,和幼儿一起摸索、一起思考,将幼儿的想法付诸行动,真正做到“幼儿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幼儿的活动,幼儿做主,弱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变了教师“支配式”、“灌输式”的观念,教师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中,蹲下来倾听幼儿的想法,通过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成为合作的伙伴,大家一起促进。在主题确定前,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点和周围环境,提供一些建构主题让幼儿选择,根据幼儿投票情况来决定本学期的建构主题;在材料选择上,我们根据调查问卷,让幼儿发现身边可以利用的各种材料,并让他们说说这些材料可以运用在哪些地方,还可以用上哪些材料;在经验丰富上,我们让幼儿根据共同选出的主题,和家人、老师、同伴讨论下可以做哪方面的准备;在环境布置上,我们体现幼儿参与的过程、设计的图纸、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获得的经验;在活动开展中,我们让幼儿自主协商,挑选自己想要建构的地方、想要合作的伙伴、想要使用的材料、想要设计的图纸,老师充当观察者,不随意干扰幼儿的活动;在活动评价中,我们让幼儿自主观察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闪光点,提出自己和他人可以进一步改进及调整的地方。我们发现,放手给幼儿,以幼儿的视角推进建构游戏的指导策略更加有效,让我们更加信任幼儿!
(四)把握教师有效介入的指导,满足幼儿的自主需要
《指南》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这一核心精神,希望教师更加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核心所在。观察是教师为儿童提供适宜性教育的前提,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活动方案。我们通过深入学习《指南》,转变观念,大胆运用《指南》去观察了解幼儿,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观察幼儿自发游戏行为的方法,在反思和调整中旨在提高教师观察和反思能力,不断获得专业成长!在幼儿游戏时,我们进行深入观察和解读,倾听幼儿的心声,尊重幼儿的选择,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增强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推进建构游戏的发展。我们在幼儿建构游戏时,以助手角色适时介入活动,并且把握四个原则:“不该出手时别出手”“该出手时且出手”“尊重幼儿的创造欲”“适时点拨思考”“从单一师评向多元评价机制转变”。在教师的“让位”下,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幼儿的主体需要,教师成为幼儿的引路人,为他们的智慧增长助一臂之力,给孩子的成长留足机会与空间!
作者简介: 郑佩芬(1982.11- ),女,汉族,福建永春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园学前教育。
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推进幼儿园建构游戏的支持性策略研究——基于以幼儿为主体的视角》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