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策略
2020-06-05李春萍
摘 要: 激发和培养审辩式思维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核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通过找准问题要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后练习的设计三方面推进审辩式思维培养的深入,尝试构建一些可供操作、实践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向深层次发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辩式思维;教学策略
进入21世纪,对人才培养有了高要求。我们需要在大量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整合信息,通过自己的反思与评价获取需要的证据,这就是审辩思维的能力,这是未来人才最核心的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思维能力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审辩式思维的培养融入现有的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找准问题要点,激活思维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善于找准要点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质疑,从而触发思维的碰撞。
(一)找准知识疑难点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找准知识的疑难点,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核。例如《田忌赛马》关于“规则”的讨论。孙膑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否违反了比赛规则?你看拳击比赛,按体重分组、某公斤级对某公斤级,怎么能用下等马对上等马呢?请同学帮助齐威王制定一个“赛马规则”,比如,创设一个情境:齐威王知道了田忌取胜的原因后,“任命孙膑为军师”,责令孙膑制定《赛马规则》以免下次又输了。假如你是孙膑你会怎么制定《赛马规则》。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缺口,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领悟孙膑的智慧与谋略,感受创造性思维的魅力。
(二)找准情感冲突点
学生从书中的悟出的道理,每个人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找准情感的冲突点,设计大问题,引发学生去读,去感悟,去品味,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谁?(最无情、最可悲、最伟大、最神秘……)这篇文章中,最适合拍成电影的情节是哪一段?又如学习完《景阳冈》,请学生对武松进行评价。有的学生喜欢武松认为是个英雄,也有的同学不喜欢觉得武松鲁莽,大家各抒己见: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惧无畏,最终打死了老虎,这是他勇敢的一面;武松不听店家劝阻,有些固执,看到官府的榜文后,不肯返回,他很要面子;有些鲁莽,虎口逃生只是侥幸。通过对武松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找准语言训练点
每篇入选课文都有一定的深意,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各有不同,或幽默风趣,或通俗易懂,或清新质朴,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找准语言训练点,提出具有一定思维深刻性的有效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嗎?”让学生走进课文,仔细品味语言文字。学生通过借助具体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关注“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盛开时都飘到了哪里,感受到桂花香气无处不在,已沁入每个人心中。我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找出课文体现“全年”的相关内容,如:“桂花一开”“桂花盛开”“摇落以后”和“过年时”这样的词语,学生体会到作者用“浸”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从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最后适时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之情像桂花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在思维对话中,培养学生潜心会文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感受作家意味隽永的语言,实现对文本自主的理解。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感受文本语言的秘妙。
二、 活用教学方法,培植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设计怎样的问题,也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触发思维火花。
(一)比较异同,领悟智慧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比较异同,有助于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提高,获得智慧启迪。例如教学《跳水》一课聚焦船长和水手的思维过程,并联系文本细节交流。如水手按照常规的思维方法:孩子转身回来或船员爬上去救助这两种方法都行不通,找不到解救的办法,孩子必死无疑,这就是水手“全都吓呆了”的原因。船长的思维过程是:想到第三种方法——让孩子跳水。可是十一二岁的孩子是没有胆量从几十米高的地方跳进大海去的,所以他就用枪逼着孩子跳。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船长办法的高妙正在于此。指导学生通过对船长思维过程的细致推测,体会敢于突破常规,果断作出决定的优秀思维品质,获得智慧启迪,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能自主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与水手们的思维进行比较,在交流中领悟船长的当机立断与思维的创造性。
(二)激励求异,启发思考
教师要有敏锐的教学智慧,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向师性,都愿意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说出“不”,让学生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在教学《慈母情深》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我家境极端贫困,把母亲给的钱买了一听罐头,对这种做法表示不赞成。”我首先称赞了这个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做法你赞成吗?”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我”对母亲既心疼又愧疚,“我”买书的强烈渴望已经变成了照顾母亲的责任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关心和感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同伴实现互生互学。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动脑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三)总结归纳,触类旁通
学生阅读的文章各式各样,种类繁多,但细细思考,不外乎诗歌、散文、小说等,进行比较归纳,在阅读中找到规律,以便触类旁通。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安排了读古典名著,我班勤学好问的周同学提出质疑:为什么《水浒传》有很多“三”的情节,“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三打祝家庄”和“宋江三败高俅”。我首先肯定其善于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中是否也有“三”的情节。学生通过交流很快找到《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红楼梦》里有“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我接着追问:为什么经典故事都偏爱“三”这个数字?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存在共同点,经典的故事各有各的经典桥段,成为经典的原因,却是惊人的一致。这样故事“一波三折”,数字“三”很大程度上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又能分段起节点的作用,使得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堂上畅所欲言,碰撞着智慧的火花,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三、 巧设课后练习,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讲究的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巧妙设计课后练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其思想延伸至课堂之外,进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
(一)练习具有探究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课后探究性的练习会使学生更加期待和欢迎,也能使培植的质疑与反思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如在教学《景阳冈》后,可以让学生探究和分享《水浒传》中的酒文化、绿林文化、市井文化、宗教文化等。教完《刷子李》,可以给学生布置练习,引导学生推想:刷子李的本事是怎么学的?他的那些规矩是自己定的,还是跟师傅学的?这样的作业设计,便于学生愉悦接受和主动认同。
(二)练习具有语文味
好的练习应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培养语感,关注语言表达背后所蕴藏的内在规律,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后,可以讓学生拓展阅读朱自清《威尼斯》和法国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加深对威尼斯的了解,进一步感受这座水上名城的魅力,并体会几篇文本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些要点。比如,都有动态和静态描写,都写了小艇,都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的,都表达了对威尼斯的独特感受。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设定成一个游客,想象坐上小艇游览沿途的所见所闻,形成独特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三)练习具有思辨性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具有思辨性的练习,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思维品质。如《草船借箭》学完后,同学们对文本人物评价。大家认为周瑜妒贤嫉能,诸葛亮神机妙算,对鲁肃这个人物,大部分同学认为他胆小怕事,无德无能坏了周瑜的事,但也有同学认为他心地善良帮助诸葛亮。针对鲁肃这个人物到底是好还是坏?我将学生按组分为正方和反方,让学生对辩题进行思考,举办辩论赛。学生课后收集资料,通过辩论,活跃学生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分析鉴赏的能力得到提高,更进一步训练学生不人云亦云,不盲从的申辩式思维。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审辩式思维的主阵地,教师要找准问题要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置课后练习,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使他们思有所学,思有所得,提高审辩式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倪成萍.以提问为主线,连起整个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20(4).
[2]王春凤.批判性思维与语文阅读教学中[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3]杨春燕.初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李春萍,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年开放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CX一201901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