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音乐平台的“音乐社交”理念再探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视角
2020-06-05孙文博
■孙文博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1100)
要论述“音乐社交”理念及其价值,不妨从音乐版权说起。2015年曾被称为“网络音乐版权规范年”,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有力遏制了音乐市场上的盗版乱象。这个“史上最严版权令”也开启了各大网络音乐服务商的版权阵地争夺战,后在国家版权局的积极协调下,“腾讯音乐”分别于2017年9月12日和2018年2月9日与“阿里音乐”和“网易云音乐”达成版权转授权的合作,三方共享99%以上的音乐版权。这次三方合作使版权之争暂时偃旗息鼓,也让各平台的角逐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这新一轮竞争的关键点,变成了用户体验、平台特色、原创能力等。本文的首要研究对象“音乐社交”作为网络音乐平台运营的一种新理念,目前在国内外的实践中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它不仅以全新的推送算法为用户提供了更精准的音乐推荐,还为用户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社交氛围,带来了差异化的音乐体验和新一代的听歌理念。笔者认为,深度分析“音乐社交”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对音乐平台的发展当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一、“音乐社交”:溯源及概念
“音乐社交”作为音乐平台的一种新的运营理念,其实在21 世纪初就出现了。它在社交平台Myspace①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集交友、个人分享、即时通讯等多种功能的社交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并在Last.fm、Rdio、Spotify等国外音乐平台上发展完善。必须指出,Myspace 固然是最早将社交与音乐结合起来的平台之一,但“社交+音乐”并不是这个平台的最初设计和早期特色,两者是在该平台的发展过程中慢慢结合起来的。Myspace的运营者也是逐渐发现并重视了音乐作品和一些独立乐队的社交凝聚潜力后,才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的应用的。到2006年7月,Myspace 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社交平台开启了其全球化战略。但是,随着2008年在与Facebook 的用户争夺战中落败,Myspace的用户数量大幅下跌。平台的溃败也导致了其音乐版块的衰落,Myspace 中国版“聚友网”2010年4月在中国转型为音乐平台的尝试最终也未成功。但是,Myspace 的失败不能说明“社交+音乐”的模式不具启发性的意义,2002年成立于英国的音乐网站Last.fm 就是一个相对成功的例子。不同于Myspace 先由用户自发将社交和音乐结合起来的经历,Last.fm 诞生之时就已带有“音乐+社交”的基因:它通过搜集和记录用户的听歌信息并上传到网站来建立用户个人的音乐偏好资料,再利用一个名叫Last.fm Scrobbler 的音乐推荐系统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推荐音乐。应当注意,这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音乐推荐系统,它利用算法给出一些具有类似欣赏口味的用户的歌单,用户数量越多,推送就越精准,这与Pandora②美国音乐流媒体,一个基于“音乐基因”算法提供音乐推荐的电台。的“音乐基因”推荐系统是迥然不同的。另外,Last.fm 的用户还可以在网站的个人主页上查看自己的听歌资料及其分析数据,以及其他用户和音乐人的听歌曲目,并通过网站实现音乐分享和社交。
不过,正式提出“音乐社交”理念的网络音乐平台是2010年在美国成立的Rdio,其首席执行官德鲁·拉纳(Drew Larner)认为音乐在本质上是社交的,而数字音乐的未来也将由社交体验的有效传递来推动。③参见王路《从网易云音乐看“音乐社交”生态的建设》,载《传媒》2017年第3期。Rdio 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在其他的社交媒体上拥有嵌入式的音乐播放器,同时也允许用户关注好友并轻松找到跟自己有相似的音乐欣赏偏好的人。Rdio 凭借社交功能的不断深化和更新,成了音乐领域的“微博”,悄然改变着许多人聆听音乐的方式和习惯。④参见杨燕、徐丽芳《Rdio:社交化数字音乐服务平台引领者》,载《出版参考》2015年第16期。尽管Myspace、Rdio 目前都已暂停了服务,但是“音乐社交”的基因仍在互联网世界延续着,像Spotify、Playground等平台也都有社交的功能。
据笔者追溯,国内最早引入并实践“音乐社交”理念的网络音乐平台是“网易云音乐”,其成绩亦很显著。截至2020年1月,“网易云音乐”在手机端的月度独立设备台数达16 562万,环比增幅1%,在“艾瑞数据”音乐音频板块下的在线音乐类别中排名第五(与第三名“酷我”的18 620万台和第四名“全民K 歌”的16 830 万台差距不大)。⑤艾瑞数据(截至2020年2月1日)。https://index.iresearch.com.cn/new/#/app/list?type=2&cId=26&csId=0,2020-2-25更值得注意的是,“网易云音乐”在音乐音频行业App 中,月度总使用次数占比达到0.65%,名列第二(第一名“酷狗”占比为0.83%)。⑥同上。作为2013年上线的音乐平台,能够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相当不错,也很可能与“音乐社交”的理念密切相关。目前,“酷狗”和“QQ音乐”等平台也都已经加入社交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拓展开发。
当然,若就“音乐社交”理念的具体落实来说,国内外的音乐平台是略有不同的。国外的音乐平台主要是借助“社交关系”来提升音乐推荐系统的精准度和用户的活跃度,而国内的音乐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音乐评论的潜力,每个作品的评论区里都可能出现活跃的社交氛围。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音乐社交”理念具有强大的传播基因和发展潜力,对这一理念进行分析亦具有丰富的意义。
“音乐社交”理念虽然已被广泛应用,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研究者将“音乐社交”定义为“以用户社交互动为联结、以用户生产内容为核心、最大化开发用户创造力并帮助用户最终实现音乐享受与消费的运营理念或策略”,①《从网易云音乐看“音乐社交”生态的建设》。但这个定义仍有一些局限,由此也可以继续启发我们。比如,“以用户社交互动为联结”中的“联结”对象是谁?用户因音乐而聚集,联结对象自然是音乐,但其范围也可以扩大到用户、音乐平台和音乐人。于是,可以继续追问,所有参与社交的用户都是联结点吗?以此为基础的运营策略会耗费多大的社交成本?又如,“音乐社交”或许并非以“用户生产内容”为核心,因为用户是在以音乐为核心,去生产对内容的评论,所以这里的“核心”仍然是音乐。所以,在“音乐社交”的概念被公认已经明晰之前,不妨将上述对“音乐社交”的理解优化一下:“音乐社交”是一种以音乐为核心来强化社交机制,促进用户创造有价值内容,以提升音乐价值和平台吸引力,并增强用户享受音乐的满足感的一种运营理念。
目前,对“音乐社交”理念的研究多是从音乐平台出发的,但该理念的成功无疑要以音乐平台、音乐人、用户三方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为基础。因此,笔者从社会关系网络出发,运用“结构洞”的视角(后详)来研究它,有望成为一个富于意义的新路数。
在深入探讨之前,笔者还有两个问题想要说明。首先,本文的焦点在于用“结构洞”的理论去分析音乐平台中的热门评论机制,因为这类评论是“音乐社交”理念得以实施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网易云音乐副总裁李茵接受采访时曾明确表示:“评论功能是我们产品上线开始就有的核心功能。网易云音乐能形成浓厚社交氛围,乐评等UGC 内容②虽然UGC这个缩写本身的含义即是“用户生产内容”,但是目前业界语言中也常有“UGC内容”这种用法,意思未变。——本刊编者注功不可没,这是我们内容生态建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重点的传播方向。”③顶尖创意人社区《专访网易云音乐副总裁李茵》,载“顶尖创意人社区网”,2017年3月24日(截至2020年5月25日)。http://www.pitchina.com.cn/index.php/Work/article_apply?work_id=2166其次,许多专业人士和研究者以“UGC模式”来代指“音乐社交”这个理念,或以UGC为视角来研究该理念,但其实UGC 与“音乐社交”有着根本的区别:卡索托(Paolo Casoto)等人指出,UGC 是由非专业的人员通过创造性工作而产生的、对其他人公开并分享的内容;④参见钱洁、潘洪涛《用户生成内容使用与满足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以音视频类用户生成内容为例》,载《财贸研究》2012年第3期。“音乐社交”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以音乐作品为核心的,用户并不占据主导地位,而音乐平台上最有价值的内容多是由专业音乐人提供的,诸多社交模式只是用户享受音乐、营造交流氛围的一种良性机制。
二、“结构洞”视角:关系网络中的“洞穴”
“结构洞理论”是由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Ronald S. Burt)在其1992年的论文《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⑤此文的中译版与一些辅助资料一起出版成了同名中文图书——[美]罗纳德·伯特著《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任敏、李璐、林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中提出的。他在吸收“弱关系强力量”假设、资源依附理论、交换理论、网络结构自主性等研究成果之后,发展出了“结构洞”概念。⑥参见王旭辉《结构洞:陷入与社会资本的运作——读〈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他在研究“竞争场”中的参与者如何获得竞争优势这个问题时指出,由于参与者并不都是相互联系的,就有了参与者之间的“无联结”和“非等位”现象,所以“每个玩家在竞争场上都拥有一个由其自己及其关系人构成的网络。这个网络结构中的某些东西,以及玩家的关系人在竞争场的整个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会给他带来某种竞争优势,使他能够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①《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第9页。他的这篇文章指出,这样特殊的社会网络结构中就存在“结构洞”。“结构洞”的存在跟两个条件密切相关,即“凝聚力”和“结构等位”。这里,凝聚力是指参与者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当A和B两个参与者的关系比较亲密,他们之间就不存在关系的断裂,从而也就不存在结构洞。而结构等位是指这样一种情况:A 和B 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源大体一致,在他们之间关系已断裂的前提下,对另一个参与者C来说,与A和B都建立关系会带来信息和资源的冗余,从而增加社会关系的维护成本,却得不到能与多出的成本相对应的盈余利益,所以C不会和二者同时拥有关系,由此催生了结构洞。
伯特在这篇重要文献中进一步指出,结构洞的数量是随着参与者规模的增加而扩大的,关注结构洞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优化竞争的社会结构,从而建立起有效乃至高效的社会网络。此外,他还区分了结构洞和“弱关系”——弱关系理论为探讨结构洞的信息利益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启发的视角,看上去也描述了和结构洞同样的现象,但其实有两点不同:“第一,该现象(指结构洞)中的因果关系的动因不是关系的强弱而是有一定跨度的结构洞,……第二,……弱关系理论削弱了结构洞的控制利益。”②同上书,第28页。这就是说:首先,结构洞理论强调的并不是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强弱,而是参与者之间存在的某种信息和资源的“无联结”现象,或说参与者之间存在一个断裂空间;其次,结构洞理论认为占据结构洞的那些参与者出于其位置优势,在竞争中不仅能获得信息利益,还能获得一定的控制利益。
结构洞理论是社会网络结构分析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贡献在于把散布在各种文献中的相关思想(如“弱管理”的强度、“渔利者”、“局部桥”思想、网络交换论等)整合成了一种内部一致的理论框架,并指出结构洞网络里的“中介者”具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③参见刘军《局部桥和结构洞:意义、测量及拓展》,载邴正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51页。该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社会网络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也逐渐被学者们引入经济学、组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显然,从结构洞理论出发,深度解析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解释“音乐社交”理念的优势,也是值得尝试的。
三、“音乐社交”之前:网络结构断层
在国内,在线音乐平台与音乐人、用户一起构成了音乐在线欣赏业务的三大主要参与方。这些平台在引入“音乐社交”理念之前,主打的是“听音乐”的功能,并在版权、音质、界面设计上不断完善。后来,随着在线音乐技术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平台间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各大平台之间的版权竞争也越发激烈。但是,平台内部网络结构之间的断层当时还没有被充分地重视。基于前文提到的“两个条件”即凝聚力问题和结构等位状态,不难看出其中“结构洞”的存在。
先看第一个条件。音乐平台的参与者之间存在关系缝隙。首先,可以就平台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来说。缺少“音乐社交”的理念支持,平台只能依据手头的音乐销量、点击量、音乐人“粉丝”量等数据来判断用户的需求,这会导致各平台在购买音乐版权时的“扎堆”现象。各平台的曲目明显同质化后,要留存用户就几乎只能仰仗用户的使用习惯,平台本身已经缺少有特色的竞争力。另外,一些有特定的小型受众群体的音乐由于缺少数据支撑,也不能及时被平台获知。音乐平台要想探寻用户的深层次需求,就只能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但填写问卷的用户总难免相对被动、消极,表达自己所思所想也难以特别准确,由此导致音乐平台对用户需求的反应总体上是迟缓的,无法很好地实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其次,可以就音乐人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来说。大部分歌曲长度在5 分钟以内,所能表达的内容有限,能够带给用户的享受和思考也比较有限。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用户听歌次数增多后,大部分歌曲提供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少,于是用户会随着歌曲热度的下降而流失。尤其是流行音乐领域,很多作品只能昙花一现,所以更能体现这种规律。此外,受众群体过于宽泛也会让音乐人没有很好的渠道来获知多方用户的感受和需求,“曲高和寡”的事也常有发生。再次,可以就平台和音乐人之间的关系来说。通常,著名音乐人的作品版权竞争激烈,不知名音乐人的作品无人问津,平台资源又趋于固化,只能依赖经济实力和用户数量去竞争,也无法为音乐人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入驻条件。以上阐述说明,用户、音乐人和音乐平台之间不仅凝聚力不够强,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断裂空间,导致彼此无法建立更加有效的联系,无法详细了解其他方面的深层次需求,也就难以充分实现良性的、向上的三方共同发展。
再看第二个条件。一个音乐平台获得发展,最大的直接受益方是其自身,而其主要收入来源是用户。音乐平台之间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争取用户。既然用户群体相当庞大,而音乐平台就算尽全力也不可能去了解每个用户的需要,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结构等位的状态。对音乐平台而言,要想不让信息和资源的冗余过度拉升维护用户关系的成本,最高效的对策就是建立一个良性机制,以最低的成本去获知最具代表性的用户有何需求和意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在线音乐平台的三种主要参与者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样的关系通常无法在竞争中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可以视同于关系的断裂。因此,有理由认为音乐平台所涉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结构洞(如图1),而且其数量很多。参考伯特的理论来看,占领结构洞的参与方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但是也需要建立一个良性的机制来优化网络结构,减少社会关系的维护成本。
图1 音乐平台的“结构洞”示意
四、“音乐社交”之后:“价值用户”连接三方
网易云音乐率先在国内着重引入“音乐社交”理念,并基于该理念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交功能,如歌单创建、个人动态、音乐分享以及评论机制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建立良性的社交机制,该平台培养了一批“价值用户”,让他们占据了结构洞。所谓“价值用户”,是指那些为音乐平台生产了大量有价值且有影响的评论、歌单和视频内容,间接提升了音乐作品和音乐平台的内容价值,又在无形之中引导着普通用户的情感和精神的用户。“价值用户”发表的有超高点赞量和“跟评”量的评论,则可以称为“价值评论”。这些“价值用户”在平台中可能并没有什么名气,但他们的评论提升了音乐作品的内在价值,为平台用户带来了更好的听歌体验。网易云音乐平台通过点赞数量和评论数量递减排名的方式,让价值用户的评论凸显出来,同时给新增评论以展现空间,激励新的、潜在的价值用户发表评论。应当注意,就这一点而言,参与者跟常见的那种“占据结构洞的主体”是有所区别的。在常见的结构洞理论中,参与者是直接占据结构洞,从而获得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进而把握市场先机的。但是,在我们研究的案例中,它是一个良性机制的建构者,它让价值用户来占领结构洞,使后者成为连接音乐人、普通用户、音乐平台三方的桥梁(如图2)。
图2 价值用户占领“结构洞”示意
价值用户的存在,对三方参与者都有益处。首先,对音乐平台来说,无论是热门评论还是歌单,都能带来很好的“营销点”。比如2017年,网易云音乐就将点赞数超过5000 的评论制作成红底白字的宣传海报放在地铁站里,使得自身品牌一时间成了微信朋友圈的热点,也收到了许多乐迷的好评。而且,这种热门评论的交流机制反映出的用户情绪和思考往往更真实、更深入,平台可以更快地从中收集用户的喜好和诉求,加深对用户心理的了解,从而对市场做出更加主动和敏捷的反应。其次,对音乐人来说,他们创作出的歌曲不再是单一、固定的作品了,因为音乐评论承载了用户的故事和情感表达,使得音乐作品不再纯粹是个人的,而是一种“群体交响曲”了。正如《南山南》的创作者马頔自己在歌曲评论中说的:“当你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它就与我无关了,你所掉的眼泪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故事。”①摘自网易云音乐《南山南》的歌曲评论区马頔发布的评论,目前此歌曲因版权问题已不在网易云音乐上架。随着有效评论内容的增多,音乐作品的衍生价值会不断提高;优秀的音乐也一定是富有故事感和深度的,音乐人的“未竟之事”将由无数的评论者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人也可以通过阅读评论深入了解乐迷对自己作品的看法,这也将有利于他们后续的创作。最后,对普通用户来说,在听歌时浏览音乐评论,在他人的经历和感想中寻找共鸣,使得听歌不再只是单纯的听觉享受,而是成为一种交流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此外,用户在浏览音乐评论的时候往往能有新的收获,比如关于创作者的信息、作品的创作背景、相关的话题等。以杨宗纬的《怀珠》为例,其下很多评论提到了“老菊的歌”,于是引来许多不清楚这个“掌故”的乐迷发问,进而又有很多乐迷来交流和解答。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乐迷增长了知识,体验了更多的内容,获得了更充分的满足感。总之,网易云音乐建立的这种良性社交机制,催生了一批填补结构断裂的价值用户,并让平台在无形之中与他们实现了高度契合,使各方均有获益。
五、再探“音乐社交”:情感转向和社交生态圈
实践“音乐社交”理念并不是把音乐和社交简单叠加,而是要使用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它代表着平台重心的转移:平台不再仅聚焦于提供海量的音乐以满足用户听歌的需求,还要更多地关注用户的情感释放和表达,毕竟听音乐不总是一种纯粹的欣赏,它也是一种情感释放、一种心灵慰藉、一种“艺术疗法”。“音乐社交”的理念其实就是在针对这样一个“痛点”,通过音乐加社交来实现用户情感的交流和宣泄。它在情感共鸣和低成本这两个层面上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
情感共鸣可以看作一种无形的社交。音乐是一种表达,听者欣赏词曲固然属于接受,但听者对音乐的选择也会传达出其喜好、品味和情感需求,所以听音乐也是一种“双向交流”,用户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间接实现情感交流和心灵之间的触碰,即情感的共鸣。它主要建立在三个维度上,即用户和音乐之间、用户和音乐人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音乐社交”实现的情感共鸣主要是第三种:当喜爱特定音乐作品的人们跨越时空相聚在一起,留下层层叠叠的评论和故事,在点赞和回复中分享自己的感受时,听音乐就不再是一种孤独的自我享受,而是一种烟火迸发的群体欢乐了。
低成本的社交也是受用户欢迎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独处空间,但也失去了很多社交机会乃至社交能力。在花费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我的同时,人们也渴求以较少的时间成本去遇见志同道合的人。音乐平台利用精准的数据和算法,给用户推荐具有相似音乐口味的人。共同的话题可谓社交的良好铺垫,满足了用户的一部分社交需求。
音乐平台的社交机制不仅填补了存在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网络断层,而且营造出了一个音乐社交生态圈。仍以网易云音乐为例,它构筑了平台、音乐人、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评论点赞、创建歌单、匹配好友等功能将网易云音乐打造成了虚拟的“云村”。也正像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所说:“网易云音乐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音乐社区和开放平台,形成独一无二的以用户为中心的音乐生态圈。”①参见贾洁《浅析网易云音乐社交生态圈的建设》,载《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19期。我们说,构建音乐社交生态圈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激活平台内部资源的潜力和创造性。音乐社交生态圈不仅能通过热评、视频剪辑等方式激发出作品的内在潜力,也能激发出平台内部用户和音乐人的创造力及其价值。就网易云音乐来说,赵雷、谢春花、陈鸿宇、木小雅等人的走红都离不开平台的助推,而沈以诚更是从网易云平台直接“火出圈”的原创音乐人。沈以诚在入驻网易云音乐时并不是专业音乐人,仅以翻唱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起步,是用户评论和交流使他走上了专做音乐的道路,也让他目前在网易云音乐坐拥200多万“粉丝”。现在的他仍将网易云音乐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平台,在其他平台发言较少。可以看出,音乐社交生态圈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成为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音乐空间,使生产、创作、消费和演化都在其内部进行,从而蕴含着特别诚挚而富有热情的音乐,并聚集一群更加纯粹地喜爱音乐的人。
第二,增强用户黏性。音乐社交生态圈的建构使得平台不再过度依赖音乐版权,例如网易云音乐的版权问题一直为“云村”的“村民”所诟病,但这并没有导致用户的大量流失。“云村”像一个“因爱而聚集起来”的社区,当出现缺陷和问题时,大多数用户想的不是离开,而是共同面对和解决。即便网易云音乐因为版权问题下架了一些作品,对用户而言,那些边听歌边翻评论的回忆和感觉仍然存在,“一壶清酒”式的共同陪伴也仍然存在,这正是音乐社交生态圈带给用户的一种深深的温暖和牵绊。此外,即使音乐作品下架,也不代表热门评论的内容会消失,平台仍然可以进行相关的话题营销,所以这些内容依旧可以为平台创造价值。应该说,形成自己的音乐社交生态圈,是音乐平台的一种竞争优势,而且对手复制这种优势的综合成本也比较高。事实上我们也已看到,在网易云音乐之后,其他音乐平台也开始效仿该做法,但目前还不足以取而代之。
在本文的最后,不妨基于上述分析,对音乐平台今后开展“音乐社交”的趋势做简单的展望。从平台的发展态势来说,今后的平台可能会在成功的基础上复制和创新,让“音乐社交”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拓展。这一理念也可能会不限于音乐平台,而进化成“X+社交”的理念。对正在趋向社交化的其他平台来说,使用“结构洞”的研究视角,具体分析平台内部存在的断层,以明确如何获得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也将是一个很好的着手点。而对平台中的价值用户来说,他们或许不会一直停留在为平台创造价值并仅在精神上获得回报的状态,随着社交化平台的深入发展,他们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拥有更高的商业地位。当然笔者也要承认,以结构洞理论来研究音乐社交平台各参与方的网络结构关系,目前还属于较新的尝试,而且结构洞理论也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具体现象。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资料和更深入的思考,而社交音乐平台的发展完善也将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