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芬脑室内与鞘内注射联合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疗效对比
2020-06-05刘海新欧文岳薛志伟
刘海新 欧文岳 薛志伟
多种脑部损伤患者需要进行脑室外引流术,如脑出血、脑积血、脑室肿瘤等[1]。但在手术过程中,原本封闭的脑部环境被破坏,极易发生颅内感染[2]。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单纯静脉注射抗感染药物很难取得良好疗效,因此突破血脑屏障的注射方法被优先选择[3]。一般治疗颅内感染注射方法有脑室内注射和鞘内注射等。有研究表明,采用鞘内注射法注射头孢他啶,对治疗颅内感染有良好效果[4]。罗氏芬也是抗感染的主要药物之一,为研究脑室内注射和鞘内注射罗氏芬对颅内感染的疗效差异,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脑室外引流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 两组,每组50 例。A 组:男26例,女24 例,年龄42~78 岁,平均(60.22±6.20)岁,脑出血22 例,脑室肿瘤12 例,脑积水16 例;B 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3~77岁,平均(60.12±6.34)岁,脑出血24 例,脑室肿瘤11 例,脑积水15 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A 组:行腰椎穿刺+鞘内注射罗氏芬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屈颈抱膝,选取合适椎间隙作为穿刺点,并消毒铺巾,注射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穿刺针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回流后,置入引流管引流,引出脑脊液40ml 后,给予注射用罗氏芬50ml+0.9%氯化钠注射液20ml 鞘内泵入,椎间穿刺引流和罗氏芬给药均每12h 一次,连续3d[5]。B 组:行脑室内注射罗氏芬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屈颈抱膝,采用微创引流术,在脑室外放置引流管,向脑室内注射罗氏芬50ml+0.9%氯化钠注射液20ml,每12h 一次,连续3d[6]。治疗3d 后,检测两组患者的颅内压、脑脊液蛋白定量、葡萄糖定量、白细胞水平以及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糖分解烯醇酶(NSE)、降钙素原(PCT)水平。
1.3 观察指标颅内压: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其形成是大气压作用在颅外大静脉的结果,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正常儿童脑脊液压力为0.4~1.0kPa[7]。脑脊液: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总量为130~150ml,蛋白、葡萄糖和白细胞是评价其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脑脊液正常蛋白含量为150~400mg/L,正常葡萄糖含量为450~750mg/L,正常白细胞计数为<0.01×109/L[8]。在血液中,血清hs-CRP、NSE、PCT 水平是评价感染情况的主要指标[9]。颅内感染时,上述指标会出现异常。以颅内压<250mmH2O 判断为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脑脊液指标对比A 组葡萄糖定量明显高于B 组,蛋白定量、白细胞、颅内压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对比A 组hs-CRP、NSE、PCT 水平均明显低于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A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 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脑脊液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脑脊液指标对比(±s)
分组 葡萄糖定量(mmol/L)蛋白定量(g/L)白细胞(×109/L)颅内压(mmH2O)A 组(n=50) 2.30±0.23 1.78±0.25 0.34±0.05 232.16±25.12 B 组(n=50) 1.88±0.22 2.14±0.30 0.72±0.08 260.14±24.78 t 9.331 6.518 28.482 5.607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对比(±s)
分组 hs-CRP(ng/ml) NSE(ng/ml) PCT(pg/ml)A 组(n=50) 70.12±8.23 120.35±15.23 270.28±30.22 B 组(n=50) 78.14±8.45 135.25±14.64 300.36±35.28 t 4.808 4.987 4.579 P<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n(%)]
3 讨论
罗氏芬为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是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脑膜炎球菌等多种病菌有良好的作用[10]。有研究表明,罗氏芬不仅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等,还可以用于脑膜炎和败血症,对开颅手术所致的颅内感染也有良好效果[11]。在临床实践中,注射罗氏芬治疗颅内感染时,脑室内注射和鞘内注射是两种主要的注射方法,但两种注射方法的注射部位不同,直接作用区域不同,所以最终的疗效也不同[12]。在以往的临床试验中,关于罗氏芬不同注射方式的疗效对比较少,而掌握疗效更好的注射方式,对于患者的感染治疗、术后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脑脊液葡萄糖定量明显高于B 组,蛋白定量、白细胞、颅内压明显低于B 组。颅内感染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病症,主要症状是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中多形核白细胞增多等[13,14]。另外,颅内感染还会出现脑脊液蛋白定量升高、葡萄糖定量降低,同时由于炎性液体的增多,颅内压也会明显升高[15]。因此,评价颅内感染得到控制的主要指标是脑脊液的蛋白、葡萄糖、白细胞以及颅内压的变化水平。鞘内注射法是通过腰穿操作,把药物直接注入脑脊液。据报道,经鞘内注入同位素标记白蛋白,大部分于4~6h 即可到达脑底表面蛛网膜下腔[16]。短期反复给药可使药物维持一定的有效浓度,是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和治疗颅内感染的方法[17]。本研究中,鞘内注射患者的蛋白定量、白细胞水平下降,葡萄糖水平上升,与前述报道结果一致[15]。同时,鞘内注射患者的颅内压更低,进一步证明颅内感染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hs-CRP、NSE、PCT 水平均明显低于B 组。hs-CRP 是诊断感染的敏感指标[18],NSE 是反映脑损伤和神经元损害的指标[19],PCT 在细菌或真菌感染时其浓度会升高[20]。作为颅内感染的辅助参考指标,血清hs-CRP、NSE、PCT水平也具有参考意义,因为颅腔作为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颅内感染同样会造成血清感染指标的上升。A 组hs-CRP、NSE、PCT 水平较低,提示采用鞘内注射的患者颅内感染得到较明显的控制,且鞘内注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治疗有效率更高,佐证了罗氏芬鞘内注射优于脑室内注射。
综上所述,鞘内注射患者脑脊液和血清指标明显更优,表明罗氏芬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疗效明显好于脑室内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