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课堂”,一种释放儿童天性的教育行动
——以园外美术活动为例
2020-06-05周慧敏
文 周慧敏
“野性课堂”,即一种新思维意识活动,它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界限,是一种自由、开放、丰富的幼儿园园外活动课程。建立在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基础上的“野性课堂”,是在追随幼儿兴趣的基础上,以“鲜活”的材料、“多元”的感官、“开放”的空间,还幼儿一片自由的天空,成为幼儿感受世界的桥梁。通过对所在幼儿园的调查,我尝试探索出一些在幼儿园外组织“野性课堂”的新策略。本文以园外美术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为例,浅谈如何在“野性课堂”中释放幼儿的天性。
一、释放天性,嗨翻“野性课堂”
(一)就地取材,创意绘画
在园外进行美术活动,颠覆了以往的绘画形式,使美术活动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绘画工具可以就地取材,信手拈来。例如,手指、石头、树枝当画笔,树叶、石阶、沙地当画布,创意绘画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就丰富起来,有水印画、影子画、拓印画、树叶画、石头画、沙画、脚印画等。
在自然环境中,幼儿们可以随机选择自己喜欢的场地进行创作。例如,在一大片平整的沙地上,幼儿们用手指头或者捡来的树枝当画笔,在沙地上自由绘画。雨后,公园随处可见的小水洼,也成了天然的“墨池”,幼儿们跳进小水坑后,再到地面上蹦来蹦去,跳出一幅浓淡有致的“水墨画”。在大自然中,幼儿们创意绘画,不拘一格,超乎想象。
(二)直接操作,别样手工
在园外开展手工活动,材料多是“开放”的,幼儿可以身临其境,直接感知操作。这不仅契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契合了美术创作的自由性,手工活动的形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在户外用泥巴做手枪、小房子、小花……是“80后”童年的记忆,现在彩泥代替了泥巴,室内代替了户外,但幼儿也失去了那份童趣。“野性课堂”呼吁幼儿走向田野,回归自然。开展园外创意手工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场地和材料,如用泥巴做“雕塑”,搜集石头、树枝等自然材料搭建城堡,用落叶做剪贴画等。园外自然材料带给幼儿的艺术感受是室内机械材料无法比拟的。
(三)最佳“心流”,对话欣赏
美术欣赏中的“对话”,是在说话中直观地对艺术美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从整体上提升艺术欣赏能力,使对话双方达到最佳“心流”。
自然景物是“活”的教材。春天,幼儿能欣赏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景象;秋天,幼儿能欣赏成熟的农作物、硕果累累的果园,通过采摘去丰富自身感受;冬天,幼儿能欣赏白雪覆盖下的金牛公园;百合花季,幼儿可以和家长一起走进西双湖风景区的“花海”,欣赏各种百合,体会自然美带给人们的快乐。教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幼儿平等对话,静听幼儿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
二、网罗材料,绘制“资源地图”
(一)打卡“资源坐标”
“野性课堂”的亮点就是自由。在园外活动场地中大自然是园外环境的“创设者”,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机决定活动场地,在园外锁定“资源坐标”,形成大树区域、花园区域、昆虫区域、荷塘区域、捡石头区域等主题区域。
长期在园外活动的幼儿知道了哪里能找到圆溜溜的小石头,哪里能找到黄黄的银杏叶,哪里能找到制作颜料的草种子。也许今天幼儿会选择在花丛边写生蝴蝶,也许明天会在泥坑里捞一把泥巴制作小车子,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幼儿对资源所在地非常熟悉的基础上。
(二)整合“资源列表”
大自然是个天然的“美术资源储备仓”。教师经过对幼儿活动的长期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记录幼儿经常游戏的场所和频繁使用的材料以及活动的开展情况,形成了一个基于观察的“园外美术资源库”。这些资源也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分门别类,加以整合后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资源库”,这样,教师在园外组织“创意美术”活动时,就可以从中随机提取相应的资源。例如,幼儿常利用沙、水、泥、石头等自然材料创作沙画、水印画、石头画等;常用树皮、树叶、树枝、果实、草丛等植物类材料创作拼贴画、拓印画、染色画等;常观察蜗牛、蝴蝶、知了等昆虫,然后练习写生、速写等。
(三)互通“内外资源”
园外资源不一定必须在园外使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考虑园内资源和园外资源的循环利用。教师要认识到在教室里开展的所有活动,在园外也同样可以进行。因此,园内外材料是可以共通、共用的。
去园外之前,教师应组织幼儿列出活动计划,并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园外“创意美术”活动结束后,可以将收集到的自然材料和活动作品带回活动室,布置相关区域,持续开展相关后续活动。例如,秋天,幼儿到附近公园写生,收集落叶。活动结束后,幼儿自主将落叶带回幼儿园,用来装饰室内自然角。在美工区,幼儿喜欢在带回的叶子上涂色,并做拼贴画。
三、即兴指导,搭建“活动鹰架”
(一)个别对话,以问题为导向
在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不同的幼儿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专业的美术知识和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指导幼儿解决相关问题。教师要重视幼儿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甄选有价值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介入指导。
我们带领幼儿走进公园,幼儿们发现公园中的树木种类繁多,每种树干的纹路都不一样。一时间,幼儿们都热衷于寻找不同树皮的大树。教师提议:每人寻找10 种不同的树皮,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于是,有的幼儿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树皮的纹路,有的幼儿用纸附在树皮上,拓印树皮纹路。园外“创意美术”就像一个自由开放的王国,让幼儿不受时空限制,不被客观约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灵活地创造对象,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别开生面的艺术世界。
(二)小组对话,以兴趣为导向
观察并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在适宜的时机做出正确的指导。例如,松子成熟的季节,公园里随处可以捡到松果,幼儿们总喜欢比赛捡松果,捡到的松果越来越多。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幼儿们还只是一味地捡松果。教师了解到幼儿的兴趣后,在外出时带了麻绳、剪刀等辅助材料,引导幼儿们用麻绳把捡到的松果、树枝、树叶等材料串起来,做成各种项链和头饰。因此,当教师发现幼儿在反复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对某个自然物的特性表现出持续的关注时,就可以将这种自然物作为近期的创作主题。对某一事物保持较高的兴趣,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完全被激发,更容易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三)集体对话,以过程为导向
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创作表达非常重要。“野性课堂”倡导“重过程,轻结果”,这要求教师关注幼儿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材料操作、审美体验,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延伸点,给出专业的美术指导,切勿将创作结果作为指导的主要目标。
树枝和树叶是公园里常见的自然资源。刚开始,幼儿将捡来的树枝、树叶堆成一堆,并解释道:“这是小鸟的窝哦!”“奇怪了,怎么没有小鸟自己搭建的那么圆呢?”乍一看幼儿搭建的鸟窝就是一堆干树枝,无法体现出鸟窝的特征。但教师没有立即否定幼儿的作品,而是鼓励幼儿尝试先用几根较长的粗树枝固定框架。幼儿用长树枝摆出了一个“五边形”,同时说:“这里要放树叶,‘家’才好看,像穿了裙子的房子。”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既知道了图形的概念,也懂得了材料要进行合理的搭配。
“野性课堂”中的美术活动所关注的不只是幼儿呈现的最终作品,它更多关注的是幼儿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幼儿的美感体验。人天生喜欢大自然,幼儿更是。大自然从不言语,却能给你最安心的陪伴。因此,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幼儿美术教育理念,让幼儿回归自然环境,让教育回归真实生活。在大自然中释放幼儿的天性,使“野性课堂”成为幼儿喜欢的游戏,成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幼儿探索自然的最佳路径和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