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结构中的图形应用——有效教学课例分析
2020-06-05江苏省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校张竹慧
江苏省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校 张竹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教育培养人的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需要遵循规律,在育人的道路上需要坚持知行合一。怎样让一堂课更贴近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地学是我们每个老师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一、课堂实例
下面以信息学科中的程序设计作为课例,进行相关的设计和分析。
展示图形:
通过图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循环,体会循环的魅力。
【探究】:1.图中有几个圆(很多,数不清,我们姑且要求画100 个)。
2.图中的圆有何特点?(学生观察)
圆心在窗体的中心,所有圆的圆心是同一个,半径都不一样,所有圆的颜色是红的。
【提问】:你能利用以前的知识,画一个半径为2000 的红色的圆吗?
让学生上机尝试,对以前知识点的唤醒。
【提问】:你能尝试着用计数循环的格式来画100 个圆吗?
学生尝试。
【展示学生作品】:挑一个不成功的案例展示,引导学生分析为何加了循环结构,但结果还是只是一个圆?
让学生理解,程序其实执行了100次,但因为圆心和半径都一样,所以100 个圆是重叠了。怎么改进?如何利用循环变量来实现。
因循环变量i 的值太小,我们扩大20 倍。
【学生再次上机实践】:增加新内容,要求出现随机颜色的100 圆,把以前的随机数的知识融合起来。
【探究】:让学生观察,此图和上图有什么不一样?
颜色随机产生了100 次,那么语句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上机探究。
二、有效教学实践策略
1.以学生的认知为中心,设计教案
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校课堂的教育要以学生的认知为中心,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教学中教案的设计不光是知识点的设计,更是德育的渗透,认知的自我完善的过程。本课例中设计,最大的亮点就是小组合作的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达成共识,更新新知,迁移旧知,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的学习环境。了解学生认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要备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学设计一定会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2.精心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教学不光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而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有效问题的情境的创设,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解答问题,在解答过程中碰到新问题,从而引出新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探究,最后完成解答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上面的课例中就是这样创设问题,层层追问。以及在创设时就预留好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课例的最后一问,不同色彩的圆如何完成。利用这个问题来结尾,有三大好处。第一,此问题可以用来巩固新知“循环的实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第二,一个很好的追问的问题情境触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获得探究成果后的喜悦。第三,从另一方面也树立了学生正确的科学实践观。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寻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3.注重生活实践引入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以前,就把本门学科整个教学阶段中让学生从事的积极活动的内容做好安排。”虽然书中所指的活动主要指劳动中发觉知识,理解知识。但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我们的学生活动主要是教学活动任务的完成,体验操作任务过程中的知识的理解和思考与掌握。其中一个深刻含义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要求教师学会设计活动,把知识融入活动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从而有针对、有启发地进行活动。上面课例中的抛开程序的深奥,从学生认知出发,以画圆为例,让学生亲近问题,把生活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科知识。课堂效果非常好,表现在全员参与思考,参与探究,能寻找问题并解决。最关键是克服了初学程序者对循环结构晦涩难懂的心理。
4.创设师生平等探究的学习心境
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情感场所,创设师生平等的探究的学习心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课堂上不在于老师居高临下的灌输,而应该适当地激励启发和引导。教师应该在乎于学生的提问,甚至于学生的一个课堂表情。教学活动绝不是教师的单边行动。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多一点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总之,教育的发展,呼唤着教育的改革。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立德树人,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方向。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作为学科教学的老师,也是自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有效教学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之一,是需要教师用心去探究和总结。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