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思考
2020-06-04何军
何军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众所周知,教育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因此,对于高中生的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认识过往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 立德树人 教育思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55
在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点,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授知识是让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运用来使学生受到立德树人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一、运用史料使学生接受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
1.要辩证地看待历史情形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对于史实的讲解只是依赖于教材的内容,便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需要使书中的历史情境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能够切实有所感受并对其有所领悟。
对于史实,我们不能过分地追求完美,因为那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对待史实的看法上,我们要纵观全局,并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进行合理评价,这样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进而弘扬传统美德。
2.通过历史伟人的相关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了解当时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分析历史人物的品格,并加以学习,使学生能够得到健康成长。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优秀品格、家国情怀,都是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发扬的。
3.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并学习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历史事件就会有比较片面的看法。许多学生只能看到历史人物错误的一面,就否认了他好的方面,不能够清楚地看清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历史人物所发挥的作用。所以,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提高立德树人教育的效果。
二、运用史料进行立德树人教育需要考虑学生的诉求
1.正向引导学生的未来发展
梦想是推动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高中生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无论学生的目标是否远大,都能够推动学生的进步。
学习历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学生接受立德树人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其是否能够理解历史史料。对此,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自己对历史史料的探究和分析,提高历史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受到一定啟发。
2.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认识误区,并积极进行引导
现如今,网络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有利也有弊。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历史史料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生把我国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相比较,能够让学生明白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学生对史料产生了一定的误解,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接受立德树人教育。
3.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培养历史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历史思维。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教师将立德树人的观念与历史史料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对此,教师要从课堂主体地位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对于学生的差异要给予充分尊重。教师要通过对自己角色的转换,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便能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增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运用史料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
1.通过具体实践,增强灵活性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下,很多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掌握理论知识即可,因此,很少会从德育层面来设计实践活动。这导致学生一直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历史知识。
对此,广大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仅通过理论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实践活动的有力支持。比如,在讲解希腊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搜集整理相关史料,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希腊民主政治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创造良好条件。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有意识地借助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2.让学生将不同史料联系起来,获得深刻体验
高中历史教材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就必须要实现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将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效联系,以此来透彻理解历史事实。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历史史料进行客观评价,从而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刘昌平、刘心力《利用历史学科优势助推“立德树人”教育》,《新课程(中)》2014年第1期。
[2] 吴波《立德树人: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