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2020-06-04王倩
王倩
摘 要:语文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把在文本学习中习得的方法加以运用,进行读写结合,是当今语文课堂的最高追求。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文学习中加强对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挖掘,丰富课程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写中悟,真正達到新《课标》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20
小学语文注重学生的四大能力的培养,其中以写为最终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以文本为依托的读写结合是教师的训练重点,在中高段教学中甚至成为课堂生成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实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一直以来就是以学生素养的提升为目标,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表达、学会写作就是高效课堂的最佳体现。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都在不断进行改革,无论怎么改,都是依托教材这一核心展开。教材是教学的方向,也为教学提供了总体框架。在不断的改革中,我们发现,基于生活体验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出现,越来越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阅读。语文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把在文本中习得的方法,加以运用,开展读写结合,是当今语文课堂的最高追求。
一、依托文本开展写法指导
部编版教材采用双线并行的教学模式,每个单元既注重人文要素,又注重阅读、写作要素,为此,在教学中根据单元中的习作要素,开展以课文为依托的写法指导,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为此开展文本模仿的写法指导是有效开展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以“感受人物形象”为主旨,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在“人物描写”一组的基础上,学生对刻画人物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对于“细节”刻画人物体会较为深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学得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迁移运用,进行写作练习,以提高习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刷子李》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一起标画出描写刷子李的语言、动作以及徒弟曹小三眼中的刷子李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对,《刷子李》这篇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抓住了外貌、动作等人物细节进行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技艺高手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人物描写。来吧,让我们模仿文本一起写一下我们身边的匠人精神!”
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中对于五壮士的描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明白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运用这种写法对校园课间活动的学生进行描写训练,深化了对写法的理解运用,达到了读写结合的最佳效果。
语文课堂是语言训练和语言运用的训练场,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效学习,在习作训练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我带领孩子走进文本,抓住细节,体会写作方法,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语言训练中提升写作的素养,真正落实以文促习。孩子的心灵就是一把琴,只要拨动了他的琴弦,必然会发出动听的音响,其间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如何去拨动琴弦!
二、创设情境,开展文本的拓展性读写结合
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文本拓展,开展情景模式的拓展性读写结合,是实现语言运用的最佳途径。它不同于仿写,更多的是在文本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需要师生共同领悟文本之外的价值,实现读写的创新。高段习作教学从文本出发,在课堂上以文促习,是习作的开始,也是习作的延伸,真正把习作与教材融为一体,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将文本与写作相结合的路径,唤起孩子的温情,从文本出发,使学生爱上写作。
我相信若干年后,孩子对于六年级下册的《那个星期天》中无奈、彷徨、失望的小男孩一定会记忆
终生。
教学片段一: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的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要去的!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儿。
生:我觉得作者用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蚂蚁穴、翻看画报等四个事例来抒发内心的焦急、无奈,让人感受到小主人公内心的焦急程度在不断加深。
生:我从小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中“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期盼与高兴,期待着走的那一刻快点到来。
师:是呀,孩子们,作者通过动作的描写、内心的刻画,表现了“我”在等待中的无聊、无奈,把情感融入事物当中去,“我”真的在看云彩、看画报、玩蚂蚁吗?只不过是打发时间。这种人物细节的刻画方式细腻生动,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还记得上次我们一起经历的足球比赛失败的经历吗?那个黄昏,我们一起站在操场,你看到了什么景?为什么久久不肯离去?眼中的泪水涌出又要悄悄地擦去?倾注笔端,写出你那个《别样的黄昏》,注意细节刻
画呀!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走进情景中,感受了那个黄昏的情景再现,看着PPT上的照片,聆听教师的情景描绘,真正实现了写作的再创新,我手写我心,我心在细节。
三、以发散思维开展课后延伸性读写结合
借助文本仿写进行读写结合是对文本的延伸,利用文本情景进行写法指导是对教材的迁移运用,而对文本创新进行发展性读写结合则是对文本的提升和再创造。我们在进行部编版文本的教学中,课堂不是读写结合的终结,而是开端。引领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再创造是我们验证学生写作能力、语用能力的关键
所在。
如《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作者描写大榕树的画面很唯美,依托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如果你在现场,看到“鸟的天堂”,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又会联想到什么?这时,学生可以结合实际,联想之前自己看大榕树的具体场景,在那个场景下,想到了什么,然后进行情感迁移,看“鸟的天堂”又是什么感觉。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让学生不看课文,顺着往下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我的眼睛看到了什么,我的耳朵是不是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我的身体感觉到清凉的水汽。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读文章到写文章的过程。一篇课文中,可以延展的训练点有很多,关键在于一定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在进行课文学习的时候,为了方便学生展开想象,教师可以在PPT上进行图片展示,训练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把大榕树的照片放在PPT上,当看到无数只鸟栖息在榕树上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看到图片时的感受。那些鸟有什么特征,鸟的颜色和大榕树的颜色相互映衬,是一种什么感觉?那些鸟的叫声可能是什么样的,他们又可能在说些什么悄悄话呢?这个训练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感受,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除了上述几种读写结合的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以活动的形式开展读写训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丰富课程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写中悟,真正达到新《课标》对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唐桂华《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10期。
[2] 朱海龙《强化语境意识训练读写结合—特级教师于永正〈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赏析》,《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1年第11期。
[3] 傅晔《不一样的点,成就一样的精彩—以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开展基于学生差异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教师》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