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回烟火气:“地摊经济”复苏

2020-06-04张玥董一诺发自成都

南方周末 2020-06-04
关键词:摊点凉面摊贩

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董一诺发自成都

2020年初夏的成都夜市。 董一诺 ❘图

★地摊经济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贩夫走卒带来的繁华,至今可以从《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作品中窥得。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摊也数次激发出新的经济活力。从知青返城到下岗分流,地摊都曾是重要的就业出口。

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是指整洁、干净不重要,而是更细致地要求相关从业人员遵守整洁、干净的规范。如果他们触犯了规范,可以处罚,而不是消灭。

2020年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在小区对面,许多商户在店门前摆起了摊位,李克强对摊主们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在四天前的答中外记者提问中,李克强也提到,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一个“大碗茶”就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前两周我看到报道,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已有多个城市的“地摊经济”率先复苏,拉动了就业,也带回了城市的烟火气。

6月2日,支付宝微博披露,目前全国已有1200万个小店和路边摊,5月流水收入超出2019年同期,实现“V”字反弹。

对摆摊开绿灯

最先复苏“地摊经济”的,是四川成都。

2020年3月16日,根据《成都日报》报道,其城市管理推出“五允许一坚持”,即疫情防控期间,在企业和经营者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工作等前提下,允许在居民居住集中区开辟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允许流动商贩在一定区域贩卖经营。疫情期间,城市管理部门以教育劝导为主,一般不实施处罚;实施处罚的,原则上不录入城市管理信用监管平台。

两个月后,据新华网5月28日的评论,成都已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成都市对摆摊设点开绿灯的效果显著”。

现在,初夏的成都街头,傍晚最为惬意,温度明显降了下来,街头的夜市、摊贩正要热闹起来。在武侯区长寿路,一些摊位摆在人行道上,卖钵钵鸡的、卖卤菜的、卖冰粉的、卖炸土豆的……想要一次性尝尝“来成都必须打卡”的小吃,这条短短几百米的街道就可以满足。如果不想打包,小摊后面也有几张小桌子、板凳,可以坐下来用餐。

生长在成都的人们,对这样的景象并不陌生。现在在开辟临时占道摊点、摊区的政策下,小摊贩更加从容。“给我们划了固定的地点,每天晚上五点半到晚上十点经营,要求我们声音不扰民、地面保持整洁,城管会来检查,不收取摊位费。”几家商贩反映。在此之前,他们分散在其他地方摆摊,现在更集中了。

很快,河南许昌、浙江杭州、江苏南京等地纷纷跟进,开放部分街道作为摊贩的经营场地。据新华网报道,4月,南京有3400多个临时摊点,主要是有时间限制的早餐点、夜市摊点和街边不占道的修旧摊点等,其中1410个临时外摆摊点是今年新增的。

摆摊41年的“土豆婆婆”

在成都数万走街串巷的小贩中,袁婆婆称得上“资深”,摆摊已有41年,是见证了成都“地摊经济”几十年发展的活样本。

在武侯区长寿路,七十多岁的袁婆婆面前摆着一盆凉面、一盆凉皮和五颜六色的调味料,她熟练地挑起一大筷子凉面放进大碗里,辣椒油、花椒油、花椒粉、酱料、葱、蒜、糖等佐料一一加入,快速搅拌,五分钟,一份油亮鲜美的凉面出炉。

对她来说,这样的日子,从1979年开始。

那时,成都的二环路以外还是一片农田,她是家里有田的菜农。看到大队里其他农户利用闲暇时间,到城里去摆摊儿,她心思也活络起来,家里有三个孩子,还有一双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出去卖点东西能比在大队里挣工分多挣些钱。

“但是拉不下面子来,总觉得摆摊儿有些丢脸。我们大队里有在工厂里上班的朋友鼓励我说,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有能力的人才这么做。这让我鼓起了勇气。”

袁婆婆的第一个地摊生意,是骑着自行车“满城跑”。当时,成都的电影院只有几家,她每天买一份报纸,看清楚当天每家影城在什么时间点放映,就骑车来到开映的影院门口,卖瓜子、花生。

那时候管理占道经营的执法部门,还不叫“城管”,袁婆婆已想不起来叫啥,只记得与他们的“你追我躲”。一个人喊一声,“他们来啦!”电影院门口的摊贩们就一窝蜂跑走,等到检查的人走了,又陆陆续续地回来。她想起这段经历,苦涩的滋味已被岁月过滤,只剩下“还是好耍”的印象。

1983年,袁婆婆“进军”卤菜行业,她的“店铺”从两轮的自行车换成了一辆三轮车。

五年后,袁婆婆暂别摊贩身份,开始“上班”了。1988年,春熙路上兴起了很多服装铺面,卖布料的、卖皮衣的。这些商家每天要雇临时工帮忙,包括“当托儿”。袁婆婆成为临时工的一分子,每天五点半下班,当天结算工资。

春熙路上除了有铺子卖衣服的,还有“卖吼货”的,纸箱子搭起一个摊子,站在一旁吆喝叫卖。“城管要赶这些卖吼货的,卖吼货看到人一来,箱子一合,成一个纸板,夹在胳膊下就跑。”袁婆婆回忆。

之后,她开了一家自己的“饭馆”,其实就是在路边搭了一个房子卖烧菜、酸辣粉,并不用交租金。“1996年我生了重病,自己开店太累了,病好后我又回到春熙路的衣服铺子里。”

▶下转第4版

猜你喜欢

摊点凉面摊贩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探析招远夜经济发展路径
麻辣鸡丝凉面
夏日的百搭选择内行人的台北凉面
海南:学校周边200米禁摆食品摊
交换情报
女皇蒸凉面
爱心义卖
夏夜的池塘
凉面不过剑门关
整顿摊贩,岂能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