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独乐寺观音阁壁画中的世俗题材

2020-06-04王成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6期
关键词:元代壁画

王成杰

摘 要:獨乐寺观音阁壁画绘制于元代,明代曾经重描,是佛教宗教画。壁画中共有世俗人物72人,涉及世俗题材有表现儒家思想的传统故事,反映当时现实佛教生活的剪影,体现佛教思想的内容,具有元代历史特征的内容和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从内容到形式,从壁画构图到人物画法,独乐寺壁画见证了元代壁画的辉煌。

关键词:壁画;世俗题材;绘画手法;元代

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内的独乐寺始建于隋,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梁思成先生《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的问世使独乐寺的建筑和塑像名扬海外,但它的壁画却在整整40年后才重见天日。1972年修整建筑时发现观音阁的墙皮内包含有壁画,当年即揭出壁画,使隐没的艺术瑰宝重现于世,成为我国美术考古的一大发现,从此独乐寺以建筑、塑像、壁画三绝蜚声中外。

观音阁壁画绘制于元代,明代曾经重描,是佛教宗教画。它分布于大阁一层四壁,高3.15米,全长45.35米,总面积约142.85平方米。由于使用的是矿物质颜料,画面至今色泽艳丽,保存较好。壁画内容以十六罗汉为主题,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劝人施舍,修行正果。画中的罗汉身材高大,形象突出,分布于观音阁的东、西、北三壁,南壁是与罗汉身高相同的两座明王像。世俗人物位于罗汉下部,大小不足罗汉的1/2,每个罗汉与其下方的世俗人物组成一幅画,每幅画面既有独立内容,又与整个主题相关联。壁画构图方式为组合式构图,很容易吸引观者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地看下去。

观音阁壁画共有世俗人物72人,涉及的世俗题材包括传统故事、佛教活动、日常生活、重修信士像等。在严肃的佛教题材壁画中糅杂大量现实生活素材,使整个画面清新有趣、生机盎然,增强了绘画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试将观音阁壁画中的世俗题材进行归纳并加以浅述。

1 表现儒家思想的传统故事

《郭巨埋儿》图位于观音阁西墙第十尊罗汉前方。图中郭巨头戴覆钵式圆帽,上身赤裸,正在挥锨挖地,前面的坑中露出金子,郭妻头戴花冠,包袱一角衔在口中,一角握在左手,右手正忙着拾起金子,孩子在旁帮助。“郭巨埋儿”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太平御览》卷四引西汉刘向《孝子图》中亦见,郭巨是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文化的主流,儒家学说首称孝道,历代典籍莫不以孝道为其主旨,讲到佛教的伦理道德也是以孝为宗、以孝为戒,“郭巨埋儿”故事宣扬了释道皆尊的孝道思想。

2 反映当时现实佛教生活的剪影

壁画中《喝圣水》《献经卷》《摩顶》等画面,表现的是现实佛教生活的剪影。第九尊罗汉右下方是“喝水信众”,“喝圣水”这种活动在佛教中颇为流行,因会造成传染病流行,历代朝廷均曾下令禁止,可屡禁不止。画面上男女老幼共六人,正围在一小水潭旁喝“圣水”,他们的姿势、神态各异,有的用勺舀,有的用碗端,有的用瓢喝,有的直接俯身水面去喝,有的还在伸手讨要。此幅画人物面部表情丰富、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表现了佛教普度众生的主题。

《献经卷》位于第八尊罗汉左侧,三男两女正争着向一位出家人递送经卷,其中一位身穿红衣的女子已完成夙愿,表情虔诚,正在合掌行礼。一名儿童被挤在边上无法上前,正抹泪哭泣。“献经卷”也是佛教中布施的一种方式,可积德还愿。

第十一尊罗汉正为一位俗人摩顶,身后有两人也在观看。《法华经·嘱累品》:“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楞严经》中也有数处描写摩顶加持。摩顶后为佛教授戒传法时的仪轨。高僧为信众摩顶在佛教里也表示慈悲爱护之意,并使其消除魔障。

3 体现佛教思想的内容

第一尊罗汉跟前站立四人,前面一人头戴缀珠七梁冠,身着襕袍,腰系绶绅,足蹬朝靴,手持笏板,显然是元代官吏装束;后排第一人头戴软纱唐巾,身着蓝色长衫,足蹬软底高筒长靴,应为儒生;后排第二人头戴七梁冠,穿红色长衫,为道士装束;后排第三人为身披紫色袈裟的僧官。他们都在向罗汉低首作礼,构成一幅朝廷献官和儒、释、道礼佛图。金元时期,全真教提倡以佛教为基础的“三教合一”,据此画面推断壁画绘制时间应在元代佛、道“廷对”佛教取得胜利之后。

4 反映元代历史特征的内容

观音阁壁画绘制于元代,蓟州虽为汉人的集聚之地,但壁画也多表现出元代的时代特征。如人物中有三个卷发人,即第六尊罗汉旁的虎奴、第七尊罗汉旁的狮奴、第十五尊罗汉旁的侍从,从模样、衣饰均可判断他们为西域人,元代称之为“色目人”。色目人在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大量进入汉族居住地区,他们受元朝的重视被列为全国四等人中的第二等人,待遇仅次于蒙古人。第六尊罗汉旁的虎奴高鼻深目、卷发卷须,头戴瓦楞帽,足蹬高筒兽皮黑靴,是典型的元代装束。瓦楞帽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帽饰,元代蒙古人统治期间为了体现等级差异、凸显民族优劣,在1314年做出关于服装的统一规定:汉人官员保持唐以来的圆领衣和幞头,而蒙古官员多穿合领衣和戴“四方瓦楞帽”,不过帽式有高低宽窄且装饰不同,以体现统治阶层的优越。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壁画中也出现这样的装扮,观音阁壁画也恰好反映了这一特定的历史特征。

5 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观音阁壁画在世俗题材的选择上还糅杂了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第五尊罗汉右下方两个淘气的孩子正在捅马蜂窝,一个倒拿拂尘正在捅,马蜂四散飞去,一个孩子被马蜂追赶正抱头躲避,憨态可掬。在第七尊罗汉后面是一位正在读经的幼童,面部被经卷遮住,只露出了头上的两个小抓髻。这些画面生动活泼,与现实生活贴近。

观音阁壁画从整体上看气势磅礴,以人物为主题,以山峦、海水、云纹为背景。世俗人物的衬托使十八罗汉仿佛从天上降落到人间,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它一扫宗教画的神秘色彩,更贴近现实生活,表现了宗教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除此之外,在壁画的背景中还有乌龟、猴子、飞鸟、蛤等各种动物,特别是第十六尊罗汉后面的水中还出现了一条鳜鱼,此鱼是蓟县当地特产,这些动物虽个体较小,却也丰富了壁画内容。

观音阁壁画中世俗人物的绘画手法也与罗汉不同。观音阁壁画中的世俗人物与罗汉相比,除大小不同外,在绘画手法上也有同有异,各具特点。相同之处都是以铁线描为主。铁线描是宋元以来传统的线描手法,中锋行笔,落笔力量均匀,自始而终,线条圆润而不失骨梗,流畅与浑穆相兼。同为铁线描,但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物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总体看罗汉像造型比较简单,均为直立画像,高度相近,服饰统一,均穿着佛家所谓的“三衣”,只是手势及所持物品有所差异。作者更注重罗汉面部表情的刻画和眼睛的描绘。世俗人物同罗汉相比造型则要丰富许多,或蹲或跪,或坐或立,或俯身或疾走,动作各异,而且人物众多,总计的72人中有58人为世俗人物,其余为重修信士像。

罗汉在绘画上以铁线描为主,兼用兰叶描,勾勒填色适当加以晕染。3米多高的罗汉衣线一气呵成,给人修长、流畅之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力。而世俗人物,作画者在描述时采用速写的画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形态,粗犷豪放处却见细腻入微,画面简洁明快。世俗人物像的特点因人物身份和所处环境不同而各具特色,生动表现了不同的艺术造型。

观音阁壁画在我国佛教壁画中占有特殊地位,直立的十六罗汉以壁画的形式分列大阁下层在国内属首次发现。世俗人物众多、故事内容丰富多彩、人物特点鲜明也是独乐寺壁画的一大特色。从内容到形式,从壁画构图到人物画法,独乐寺壁画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寺观的壁画艺术,也见证了元代壁画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杨新.中国古代建筑:蓟县独乐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韩嘉谷.独乐寺史迹考[J].北方文物,1986(2):52-58.

[3]纪烈敏.独乐寺观音阁壁画调查[J].文物,2004(3): 78-87+3.

[4]马大东.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壁画[J].美术,1990(4): 62-64.

[5]文展.记新剥出的蓟县观音阁壁画[J].文物,1972(6): 45-46+66.

猜你喜欢

元代壁画
三观壁画
Marvelous mural 神奇的壁画
“反美”壁画
王绎《写像秘诀》中的肖像画技法研究
从民族文化交流视角论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的产生与发展
《雪霁里的故事》
“飞蛾”修复壁画忙
天涯海角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