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县博物馆馆藏元瓷蓝釉“三供”器
2020-06-04黄柏挺
黄柏挺
摘 要:元代高温蓝釉的烧制成功为瓷器的颜色釉增添了新品种,因传世和出土的元代蓝釉瓷器存世量极少且品种不多,世人了解关注不深。文章拟就馆藏元代蓝釉三供器的造型、组合形式等方面予以介绍,以期与大家讨论研究。
关键词:元代蓝釉;三供器;组合;观念
蒙古族建立了元帝国,使各民族间的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国内市场统一,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代的瓷器生产在宋代的制瓷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元初设立了全国唯一由政府管理制瓷的机构—浮梁瓷局,浮梁瓷局掌管全国瓷器烧造的所有事物。景德镇的制瓷工人成功烧造了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红釉、蓝釉等新品种,结束了元代之前我国传统瓷器以青、白、黑等釉色為主的局面,开创了明、清两代釉下彩瓷及颜色釉器的先河。
元代的高温蓝釉是由早期的钴蓝铅釉发展而来的,它已经由初期的低温蓝釉转换成呈色稳定的耐高温蓝釉。在烧造工艺上,元代是将钴蓝釉直接涂饰在瓷器的素坯上,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还原焰下一次烧成。元代蓝釉瓷器存世品极少,弥足珍贵。
繁昌县博物馆馆藏元瓷蓝釉三供器为蓝釉胆瓶一对、蓝釉三足炉一件,另配有与之相对应的三件卵白釉器座(图1),均为1998年繁昌县元代窖藏出土。
元蓝釉胆瓶(图2),两瓶大小一式,形制皆同。口径3.2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4.5厘米,通高19.8厘米。直口微敞,细长颈,垂腹呈水滴形胆状,圈足外撇。颈部贴塑两条首尾贴附于瓶身的螭龙,龙身盘曲,中空为耳,整体造型浑然天成,动意盎然(图3)。器身通体施高温蓝釉,釉色纯净明亮,晶莹通透,唇口边沿由于釉料稀薄而微微泛青白色,釉面可见橘皮纹。釉质肥厚莹润,胎质洁白细腻,器腹部有胎接痕,底足露胎,圈足内有小块釉斑。
元蓝釉三足炉(图4),口径11.1厘米,腹径11.4厘米,通高11.3厘米。敞口束颈,圆直耳,溜肩,扁鼔腹,下承三柱足。器身通体施高温蓝釉,釉色均匀纯正、优雅莹润,釉面可见橘皮纹。炉内口沿下无釉,炉内平底,胎质洁白细腻。该炉模仿商周青铜鼎造型,为三足鼎式炉,古朴典雅,淳厚精致,器形不大却显端庄。香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焚香器具,其用途亦有多种,如熏香、陈设、敬神供佛。该蓝釉三足炉应为供器,与一对蓝釉胆瓶形成礼佛的供器组合“三供”。“三供”一般指一炉两瓶,这种组合在元代特别流行,应该是明代“五供”的前身。“五供”是在“三供”的基础上增加一对烛台,在明清时期盛行。《供养仪式》记载:“凡所供养物……其供养器皆用金银铜铁瓷等,余者悉不堪用。”
元卵白釉镂空器座(图5左),内口径6厘米,通高9.2厘米。直口平沿,圆直颈,器身镂空成如意云头纹花窗(图6),底座为束腰须弥座形,下承六瓣花足,足底内露胎无釉,沾有少许垫渣。胎质洁白细腻,露胎处泛火石红。通体施卵白釉,釉面莹润呈失透状,上承元蓝釉胆瓶。
元卵白釉器座(图5右),口径11.2厘米,通高14.2厘米。平顶宽沿,圆直颈,座底为六瓣花足。通体施卵白釉,釉面莹润呈失透状,足底内露胎无釉,胎质洁白细腻。座顶旋削一圈无釉,上承元蓝釉三足炉。
这套元蓝釉“三供”器配以卵白釉器座,蓝白相映成趣,对比强烈自然,比例恰当,隽秀典雅,给人和谐的美感,更显高贵端庄。蒙古民族好蓝、白两色,这与其宗教信仰有关,元王朝信奉喇嘛教,喇嘛教中的吉祥物哈达就是白色的,蒙古人认为他们都是“查干、牙速惕”(白骨者),是高贵纯洁的“天意”体现者,是充满智慧的人。元代祭祀隆重,蒙古社会盛行对腾格里(天)的崇拜。蓝色象征天,至高无上的蓝色腾格里成为成吉思汗整个黄金家族的代表色。蒙古贵族自13世纪开始被称为蓝色的蒙古人,“尚蓝”“尚白”成为元人的文化传统。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和出土十分稀少,这套蓝釉“三供”器的出土,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研究元代蓝釉及供器组合形式、祭祀制度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