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朝理学家师德观的现实意义

2020-06-04刘权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2期
关键词:忧患圣贤理学

关键词 理学 师德 圣贤 天下 忧患

作者简介:刘权,湖南理工学院政法学院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46

师德建设,历来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朝理学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来说使得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突出表现为师德建设的基础上。宋朝的理学,也被称之为新儒学,是宋明时期儒家学者总结和吸收佛道思想并加以改造而形成一种富有思辨色彩、主张存理灭欲的思想。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儒学,和传统的先秦儒学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关注的重点不一样,虽然都是为统治者服务,但是理学更多强调的是伦理道德上的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师德观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师德观的发展。

一、宋朝理学体现的师德观

(一)淡泊名利的圣贤境界

“孔颜之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虽然“孔颜之乐”典出《论语》,汉、唐时期一些儒家学者对此有所关注和讨论,但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的周敦颐率先提出“孔颜之乐,所乐何事?”的命题,“孔颜之乐”作为一个文化命题正式提了出来。孔子的弟子颜回,人称颜夫子。其家境贫寒,却乐于学礼习道,在贫困中修身养性,成天喜笑颜开,没有一丝忧惧之心。因此,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而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就现在来说何为“孔颜之乐”?就是知足而乐,安贫乐道,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孔子当时周游列国,极力的想要做官,但孔子并不是为了获取名利地位、贪图物质享受,而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政治主张。这种淡泊名利的圣贤境界也是理学家们追求的。宋朝的理学家们他们认为所谓的圣贤并不是一个达不到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是可以实现的。二程年少师从周敦颐,但是周敦颐并没有直接教授他们知识与道理,而是要二程“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显然周敦颐是想二程他们自己去探索并达到圣贤境界。从此以后,“孔颜之乐”成为儒家学者做学问的根本和做人的最高追求。理学家们认为物质享受只是通过刺激我们的身体感官,而给我们带来短时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仅短暂,还会增强人的欲望,就好像吸毒,越吸越多,只能靠不断的加大物质刺激,才能获得感官上的快乐,最终陷入无止境的欲望深渊,不能自拔。理学家们对这种个体心灵愉悦的追求和自我精神安顿的关注,表明了他自己对这种不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的圣贤境界的精神的向往。

“淡泊”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学说就倡导“安于贫而乐于道”,也是最早的“淡泊”思想。现在社会来说淡泊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和“淡泊”则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名利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没有名利社会发展会停滞不前,但如果社会发展过程中,过分的强调名利,则发展将会失去活力。所有人都在处在勾心斗角的环境里面,这显然不利于社会发展。一个普通人尚且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作为一个承载当代教育事业大任的人民教师那就更不能这样了。作为一名教师更需要一种淡泊名利的圣贤境界。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特点也要求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当代教师必须要有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淡泊名利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会使老师有更高的思想境界,促进自己教学技能的提高,最终利于传道授业解惑。利用不好,淡泊名利的境界就像一把枷锁困住了老师,打击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不仅要有淡泊名利的境界,更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它。淡泊地对待这一切,我们就会心地纯正,心光灿烂。

(二)敢于担当的家国、天下情怀

北宋理学家张载挥笔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就是为人类社会建立“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对古代典籍进行系统阐释;“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国泰民安和社会的安宁和谐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正如张载所说的那样,理学家们不论是仕途曲折与否,不论在朝还是下野,始终都没有放弃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南朝的胡宏,虽然对于官职毫不在乎,但始终心系国家大事、社稷安危,曾系统的向朝廷阐述治国安邦的各种政治主张。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是这种天下情怀的体现。总的来说,“天下情怀”成为理学家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情怀。正是这种家国、天下情怀,对于后来中国的统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家国、天下情怀,是一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世界文化精神。

崇高的家国、天下情怀,是每一个当代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之一。教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中,紧紧围绕“教師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这一重要性和特殊性定位,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爱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扎实学识、改革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和深刻阐释,明确提出了师道的核心是深沉的爱国情怀。诚然,炽热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土壤。“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深沉的家国情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远超一切、无比崇高的信念火焰,引导他们走向理想中的远方。教育,不但教书,更要育人。一个教师面对上百孩子,教师的三观会直接间接的影响上百个家庭,辐射到几倍、几十倍、上百倍的范围。因而,教师的职责,除了知识传授的“小道”,更要肩负起弘扬精神、追求真理的“大道”,要培养具有心忧天下之情怀、拥有经时济世之志向的新时期人才。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接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我、改变自我,更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真正培养出有大心胸、大格局、大视野的普通民众和栋梁之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未来的中国,要有越来越多的人爱国爱家,承担责任!

(三)强烈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一种优良的传统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这种意识既是对历史的沉思,更是对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知识阶层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注。忧患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因此在千百年生存发展进程中,它始终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它认识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强调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它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它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教训。把这些思想具体到理学家身上,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于朝代、国家的兴亡盛衰原因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治乱安稳、民生生存的终极关怀。宋朝重用文士的国策和内忧外患的国势,大大强化了士大夫和史家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忧患意识,使其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前所未有的张扬。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曾说:“在我们中间,谁能忍受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谁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这足以证实哲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谛。这用在教师身上也很恰当,作为教师应该要有忧患意识。首先是来自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当今,知识的日新月异,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会让你眼花缭乱。过去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别说三天了,就是一天半天一个小时就有新事物新名词的诞生。其次是来自所在的学校发展的需要。一是学校的校长,对于一名有责任心的校长来说,你的教育教学上的表现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二是教学的对象——学生,你所任教的学科效果怎样体现在能不能被你的学生接受,学生欢不欢迎你;三是同事与自身所带学科的比较,如果你所带的学科分数较低,或是在同年级中分数最低等等。再次,家长对教育期望的需要。有调查显示,老师从教的压力最大的就是来自于家长对老师的期望过高。现在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从这个目的出发,家长们会注重现实,希望看得到收获,所以高期望又转化为对教师的高要求,将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及性格培养完全归为教师的责任。基于此,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忧患意识,更要主动地、有意识地把这类需要当做是自身专业发展的推动器,思想上实现超越,从而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投入到专业发展中,不断地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方法技能,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四)个人修养

宋明理学强调个人修养,具有代表性的,如,张载提出的“变化气质”,要求自我修养充分发挥主体性以及思想道德认识与实践的充分统一;朱熹的“居敬”,强调内心的涵养功夫,要求人身心并重、内外兼修,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王守仁的“致良知”,强调人是至善的思想道德主体,强调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宋明理学强调的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存天理、灭人欲”代表的是一种追求,一种激励、一种对自我的超越。它唤起和培养了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准则,进而言之,通过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为之提供一个道德标准。理学家的这些做法,是想通过修身自省,达到作为最高的道德思想境界。他们注重自我修养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强调自我修养的群体意识至上性,提出的自我修养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也合乎个人品德形成規律,深入地分析其科学的、合理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现如今教育问题是我们全国人民都关注的重点问题。科教兴国,如果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教育则是学生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努力和拼搏。因此当代教师提高个人修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呢?宋明理学强调的要求人身心并重、内外兼修,强调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因此,作为当代教师工作者,我们接受着最好的教育,走在时代的前列,可以接受最新最先进的信息,在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好读书,读好书,才能教好人,好教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对于我们个人内在气质和素养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面对激烈的竞争,单纯一方面的学习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这对于我们的思想和眼界都是很有帮助的,甚至会决定我们今后所走的道路。宋明理学中“格物致知”,认为应该从知识上来充实自己。通过知识的积累,人就可以在更高的、更普遍的理性基础上理解思想道德法则,或者说自我修养还应该有其知识论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

二、 宋明理学对当代教师师德发展的启示

(一) 做一个淡泊名利的教师

“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淡泊名利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和淡泊的心境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甚至于流言蜚语。我们必须要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信心,坚信会走出自己人生的沙漠,定会见到春暖花开,绿树成荫。同时还要学会珍惜,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不要盲目追求一切不切实际的东西。心理学家里克-汉森在书中写道:“你是带着压力,被催促着、被裹挟着去追逐你的目标,内心却不是平静的,所以你才享受不了追逐本身带来的快乐。”与其如此,我们不如以淡泊的心境来面对工作和生活。也许对于教育工作来说“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才是最好的状态。

(二)做一个有情怀的教师

教师无论男女,都要拥有浓烈的情怀。什么是情怀?即超越日常红尘与功利的善良与人性及追求高尚的精神标志。教师的情怀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超越个人小格局的家国情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心爱圣贤教诲,名家指点,才子引导,不可能不滋生出一种家国情怀,即在大是大非、大忠大孝的面前,有情怀的人,往往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舍小义献大爱,在这方面,中国历史上舍家为国的典型事例比比皆是。有家国情怀的人,凡事都不从个人私利出发,着眼于大家、公众、民族、国家的利益。他们爱家也爱国,只是在国家需要奉献时,往往是暂时牺牲小我,也要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另一种是超越功利的人文情怀,把学生当做宝贝,教师的价值不在教师本身,而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这是教育职业特殊性的结果。教师培养人,培养的是人才,就不能不培养学生的人性。教师若是对人性一无所知,对人文情怀也所知了了,必然会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这样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有人性的学生呢?再有一个就是书香情怀。教师是教书的,博览群书是基础,能言善辩是技巧,才思敏捷是内在,出口成章是外显,下笔成文是才华,而这些都是建立在读书基础上的。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清高,即追求卓越,塑造风骨,纯洁灵魂,优美人性,还是靠阅读与学习所得。无知无识,远离书本熏陶,其内心除了茅草荒芜,何来直立乔木?

(三)做一个高素质的教师

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相较于动物,人类掌握了知识,而知识并不能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所以知识的传承需要载体,而这个载体最初来说就是教师。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教师很容易失去初心,变成一个当初自己讨厌的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教师不能单纯只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能只向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等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对民众管理的一种方式。当代教师的职责则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保持学生们的创造力,交给他们基础知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德高身正, 严于自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之一, 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通过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影响学生, 培养“慎独”的好习惯、好作风。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不断自觉加强自我修养, 从自身做起, 修身养德, 致知力行, 努力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为社会输送人才, 回馈社会。

三、结语

学博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以德为先。“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肩负着立德树人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重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把自己塑造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教乃国之本,师乃学之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是教师文化的根与魂,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石和保障。本文对宋朝理学的相关思想进行简单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宋朝理學对后世师风师德的建设与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为培育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宋明理学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追求理想的圣贤境界,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其教育精髓——师德却非常值得现代教育者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现代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等新的形势和背景下,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必须强化师德意识,注重加强师德建设。我们应继承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 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 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并完善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郭艳琳,陆俊.中国古代书院师德文化与当代高校师德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22-125.

[2]白雪.论我国师德规范的演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4):58-63+126.

[3]杨桂芳.中国古代师德观及其现实意义[J].甘肃教育,2016(16):92.

[4]吕子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4):39-42.

[5]朱峰.中国古代师德观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4):199-200.

[6]程莉莉.古代师德观对现代师德改革的启示[J].南方论刊,2014(4):63-64+81.

[7]宁克强,张小祥.宋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于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之启示[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88-93.

[8]张甜甜.宋明理学群己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忧患圣贤理学
汉字故事之圣贤的寂寞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境随心转是圣贤
画里有话
哲理漫画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修身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