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童话译本的选择
2020-06-04彭春悦
内容摘要:童话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以特定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情节发展为儿童所喜欢。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格林童话》中《小红帽》的两个译本,结合目的论的三个法则,探讨在目标读者为儿童的前提下,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对译本呈现效果的影响,从而探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关于译本挑选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童话译本选择 目的论 《小红帽》
一.引言
童话常以奇妙的幻想、神奇的夸张为手段,塑造出非生活本身的形象和世界,并以此来反映现实生活,其故事情节离奇有趣,事物形象常做拟人化的处理,与儿童的形象思维相呼应,能让儿童在阅读中感受到趣味的同时获得知识。《儿童文学辞典》对“童话”做了这样阐述:“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烈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1]
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最经常使用的体裁之一,童话作品的挑选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除了作品本身的选择,在面对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世界闻名的童话作品时,其译作的选择也是教育者应该要考虑到的一个方面。好的译者会在译介过程中,根据作品受众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使其译本更好地为作品的目标读者服务。如童话作品的主要阅读对象为儿童,因此译者在翻译童话作品时,必须考虑到儿童的阅读习惯,采取符合儿童阅读的语言特点以及认知特征,在保证正确传递原文意思的前提下,使译文语言更加符合儿童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以浅显易懂、充满童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此外,若原作来自与中国文化差异巨大的西方时,在翻译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儿童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及接受能力,这便要求译者在适当的时候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特定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
本文将结合童话作品的语言特点,即形象性、简洁性、音乐性,分别选取2017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由杨武能、杨悦翻译的《格林童话全集》[2]与2003年人民文学社出版、魏以新翻译的《格林童话全集》[3]中的《小红帽》,结合德语原文(选自Grimms Mrchen:Vollstndige Ausgabe[4]),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其各自的翻译技巧与翻译策略,探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译作呈现效果的影响,从而为教育工作者挑选童话译本时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和目的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有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其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赖斯的功能翻译批评理论、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诺德的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其中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5]
目的论将文本目的(skopos)视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主要内容由弗米尔于1984年在与其老师赖斯合著的《通用翻译理论基础》(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 Translationstheorie 1984)一书中首次提出。目的论包含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6]
结合童话作品的目标读者为儿童,在符合目的法则的前提下,童话作品的译文应连贯通顺,因此在童话作品的翻译实践中,目的法则与连贯性法则贯穿始终,而考虑到儿童的阅读特点,忠实性法则在特殊情况下不再适用,如翻译偏僻冷门的异域文化时,译者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决定是否忠实原文。
以下将结合具体文本,参照三个法则对所选取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三.《小红帽》译文对比分析
(一)目的法则
依据目的法则,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譯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此处的目的分为三种: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某种特殊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译文的交际目的最为重要。
如前所述,童话作品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有限,且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便于儿童理解,译文应简单化、形象化,在保证原文意思正确传达的同时,提升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教育工作者在对译本进行挑选时,可从语言的风格上着手,挑选更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
1.语言口语化
口语化的语言更具亲切感,较之于书面语,阅读的门槛也更低。
(1)原文:Darauf ging es zum Bett und zog die Vorh?nge zurück: da lag die Gro?mutter und hatte die Haube tief ins Gesicht gesetzt und sah so wunderlich aus(Grimms Mrchen: Vollstndige Ausgabe)
译文a:她随即走到床前,撩开帐幔,只见奶奶躺在床上,软帽拉得低低的一直盖住了面孔,样子好奇怪。(杨武能,杨悦译)
译文b:于是她走到床前把窗帘拉开,看见祖母躺在那里,帽子戴得很低,把脸遮住,样子很奇怪。(魏以新译)
例1是小红帽终于抵达祖母家中,按照母亲的叮嘱向祖母问好,发现祖母没有回应后所产生的行为。根据原文直译应为:然后她走到床边并且把窗帘拉开:那儿躺着祖母并且将软帽深深地盖住脸,看起来很奇怪。对比两个译文可见,译文b较之译文a更加口语化,如副词“darauf”(然后),译文b译为“于是”,译文a则译为“随即”“zog die Vorhnge zurück”(将窗帘向边上拉),译文b译为“拉开窗帘”,译文a译为“撩开帐幔”。“随即”与“撩开帐幔”都是书面用语,在理解之前需要经过一定的教育才能领会。而“然而”、“拉开窗帘”这样的口语化词汇,在日常交流中就被经常使用,学习成本更低,对于词汇量不高的儿童来说更容易理解。
2.运用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的运用能增加译文的生动性,在保障故事趣味性的同时,使作品人物更加形象化,更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征,有助于儿童读者对童话作品的理解。
(2)原文:Ei, Gromutter,was hast du für groe Augen!“Daich dich besser sehen kann.“(Grimms Mrchen:Vollstndige Ausgabe)
译文a:“哎,奶奶,你的眼睛怎么这样大啊?”——“为了看你更清楚呗。”(杨武能,杨悦译)
译文b:“啊,祖母,你的眼睛为什么这么大?”“为了我能够更好地看你呀。”(魏以新译)
例2发生在小红帽抵达祖母家中,看见伪装成祖母的狼后产生了种种疑问,于是狼穿着祖母的衣服,以祖母的口吻对其作答。根据原文直译应为:“哎,祖母,你的眼睛为什么这么大?”“我可以更好地看你。”两个版本的译文都添加了语气助词,即译文a中的“呗”与译文b中的“呀”。与原文直译相比,添加语气助词后的译文语言更加生动有趣,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浓重。两个语气助词通过对语气的强调,增加了语言的亲切感,对狼残忍的形象有削弱作用,也更符合狼在伪装祖母说话这一情节,同时生动形象的对话也有助于儿童理解狼祖母的形象。
3.运用叠词
叠词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能通过文字的重复起到强调作用。
(3)原文:Rotk?ppchen trug so lange, bis der groe, groe Trog ganz voll war. Da stieg der Geruch von den Würsten dem Wolf in die Nase,er schnupperte und guckte hinab, endlich machte er den Hals so lang, da? er sich nicht mehr halten konnte und anfing zu rutschen: so rutschte er vom Dach herab, gerade in den groen Trog hinein, und ertrank.(Grimms Mrchen: Vollst?ndige Ausgabe)
譯文a:小红帽提了很久很久的水,直到把那个挺大挺大的石槽装得满满的。一会儿,香肠的气味飘进了屋顶上的狼的鼻孔。它先是深深地吸气,同时眼睛往下瞅,到最后就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长得自己都站不住了,开始往下滑。就这样,狼从屋顶上摔了下来,刚好掉进大石槽里,淹死了。(杨武能,杨悦译)
译文b:小红帽提了很久,直到大石槽完全装满为止。香肠气味冲到狼的鼻子里;它闻着朝下看,最后它把脖子伸得很长,脚站不稳,滑了下去,从屋顶上落到大槽里面,淹死了。(魏以新译)
例3是小红帽第二次前往祖母家中的情节。因为有了第一次被狼哄骗的经历,小红帽对狼有了防备心,面对狼的再一次引诱,小红帽没有上当,而是向奶奶寻求帮助,最终狠狠教训了狼。根据原文直译应为:小红帽提了很久的水,直到将那个大大的石槽装满为止。这时香肠的味道上进入了狼的鼻子,他嗅了一下,朝下看去,最后,他将脖子伸得如此长,以至于无法承受并开始滑倒:于是他从屋顶滑了下来,正好掉入了大石槽中,淹死了。对比两个译文可以发现,在翻译“so lang”(很长,很久)、“groe, groe Trog”(大大的石槽)、“ganz voll”(完全满)时,译文a采用了“ABAB”式与“AA的”式叠词,即“很久很久”、“老长老长”、“挺大挺大的石槽”、“满满的”,较之于译文b“很久”、“如此长”、“大石槽”、“完全装满”,叠词的运用使译文读起来更加生动活泼,提升了译文的韵律感。此外,原句中“so”(如此地)、“ganz”(完全地)是程度副词,与形容词连用,具有强调形容词的作用,即强调小红帽提水的时间之久、狼的脖子伸得多长,“groe, groe”也通过两个形容词的重复,起到了强调石槽之大的作用。比对译文可见,译文a中“ABAB”式与“AA的”式叠词译法很好地传达出了原文中的强调含义,而译文b的强调作用较之译文a稍逊,其将“大大的石槽”直接译为“大石槽”的做法更是舍去了原文的强调意义,与原文意思有出入。
(二)连贯性法则
教育工作者在挑选译本时,还可以从连贯性法则着手,对译本进行评判。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能够使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适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为了使译文更连贯顺畅,便于儿童读者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便十分重要。此外,因德语中长句、套句十分常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较弱,翻译时译者应尽可能地将句子拆分,化复杂句为简单句,长句为短句,提升作品的可读性与阅读的流畅性。
1.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归化”的本质属性为“译文读者取向”,即翻译时译者应尽可能地贴近译文读者。归化的翻译策略能使译文更流畅易懂,但也有丢失原文语言、文学、文化要素的缺陷,剥夺译文读者欣赏异域语言、文学、文化的机会。与此相对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异化”的本质属性为“原文作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贴近原文作者。“异化”策略能更好地保留原语言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诗学特征和文化要素,从而保留异域的语言风格、文学和文化,自然的,采用贴近原语言的译法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和连贯性。[7]两种翻译策略在《小红帽》中都有体现,如下:
(4)原文:Das junge zarte Ding, das ist ein fetter Bissen, der wird noch besser schmecken als die Alte.(Grimms M?rchen: Vollst?ndige Ausgabe)
译文a:小东西细皮嫩肉儿,一定很可口,味道准保比那老太婆还要好。(杨武能,杨悦译)
译文b:这个年小的嫩人儿,是一口肥肉,比老太婆的味道好。(魏以新译)
狼在大路上遇见正前往祖母家中、天真单纯的小红帽,在与小红帽交流之后,产生了例4的心理活动。此处根据原文直译应为:这个年轻的娇嫩的小姑娘,是肥美的小点心,一定比那个老的味道好。“jung”意为年轻,“zart”为娇嫩的,“fett”有油腻的,肥美的意思,比照原文直译,可以看出译文a采取了归化的翻譯策略,将“junge zarte”“年轻娇嫩”转译成本土化的“细皮嫩肉”一词,“fett”“油腻肥美”的意思也以“可口”二字表达,省去了“肥美”的意思,更加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也更利于儿童理解故事内容。译文b采取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较为忠实地将原文意思传达,然而“是一口肥肉”这样的翻译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肥胖、油腻的形象,与故事所要展现的天真可爱、人人都喜欢的少女形象产生了冲突,对于文字处理能力较弱的儿童而言,很容易造成阅读障碍。
2.句子结构简单化
(5)原文:Rotk?ppchen aber dachte:,, Du willst dein Lebtag nicht wieder allein vom Wege ab in den Wald laufen, wenn dir's die Mutter verboten hat.“(Grimms M?rchen: Vollst?ndige Ausgabe)
译文a:小红帽呢却想:如果妈妈不允许,你一辈子可别再独自离开大路,跑进森林了。(杨武能,杨悦译)
译文b:小红帽想:“如果母亲说不要离开大路独自跑到森林里去,我就永远不该去。”(魏以新译)
例5是小红帽与奶奶被猎人所救,从狼肚子里平安脱险后的小红帽的感悟。根据原文直译应为:小红帽却想:“你一辈子都不要再独自离开大路跑到森林,如果你的母亲不允许的话。”德语原句中,wenn引导的条件从句后置,翻译成中文时,两个版本都基于汉语使用习惯对其进行了位置调整,调整后的译文更贴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符合目的论中的连贯性法则。其中译文a又对“Du willst dein Lebtag nicht wieder allein vom Wege ab in den Wald laufen”(你一辈子都不要再独自离开大路跑到森林)进行了断句处理,将“vom Wege ab”(离开大路)与“in den Wald laufen”(跑进森林)切分为两个小短句,在保证原文意思正确传达的同时,考虑到目标读者为儿童读者,降低了对译文的理解难度,也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与译文b保留长句译法相比,译文a同时符合了目的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
(三)忠实性法则
忠实性法则是指原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如前所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可根据译文的目的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忠实的程度。在翻译童话作品时,首先应将原文的意思正确传达,其次再依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选择具体的翻译方法。
忠实性法则对于教育工作者在译本挑选时影响相对较小,因如漏译、误译等情况,在未比照原文时,读者很难发现其问题。忠实性法则中,对译本挑选较有影响的一点是译者对于异域文化的译介,是进行本土化翻译还是原样保留,这一点不仅是译者需要思考的,同样也是教育工作者在译本挑选、儿童教育过程中要考虑的一点。
(6)原文:Eines Tages sprach seine Mutter zu ihm:,, sie ist krank und schwach und wird sich daran laben. ……Und wenn du in ihre Stube kommst, so vergi? nicht, guten Morgen zu sagen, und guck nicht erst in alle Ecken herum.“(Grimms Mrchen: Vollstndige Ausgabe)
译文a:一天,妈妈对她说:“……她有病,身子虚弱,吃了会好一些的。……还有,你进她的房间时,别忘了说‘早上好,别一进屋就东瞅西瞅的。”(杨武能,杨悦译)
译文b:有一天,母亲向她说:“……她有病,身体虚弱,吃了可以恢复健康。……你到她房间的时候,不要忘记说‘你好,不要东张西望。”(魏以新译)
例6发生在故事开头,小红帽的母亲安排小红帽前往郊外生病的祖母家,给祖母送去蛋糕和葡萄酒,临行前,母亲对小红帽做着最后的叮嘱。通过对比译文,我们发现有两处明显的不同:“吃了会好一些的”与“吃了可以恢复健康”、“早上好”与“你好”。参照原文,直译过来应是:她有病,身体虚弱,吃了会舒服一些。……你到她房间的时候,不要忘记说早上好,也不要一进屋就四处张望。“sich an etwas laben”意为“津津有味地享用某物,使(感官等)从某物中得到享受”,“guten Morgen”意为“早上好”,因此通过比照原文直译可以看出译文b有错译的现象。将“吃了身体会舒服一些”译为“吃了可以恢复健康”,容易让读者理解为,小红帽送去的蛋糕和红酒有治愈疾病的功效,与事实不符,而将“早上好”译成“你好”,同样偏离了原文的意思,背叛了忠实性法则。
(7)原文:Es wunderte sich, dadie Türe aufstand, und wie es in die Stube trat, so kam es ihm so seltsam darin vor, daes dachte:Ei, du mein Gott,wiengstlich wird mir's heute zumut, und bin sonst so gerne bei der Gromutter!Ei, du mein Gott, wie ngstlich wird mir's heute zumut.(Grimms Mrchen: Vollstndige Ausgabe)
译文a:她感到奇怪,奶奶的房门怎么大开着?走进房间,她心里立刻觉得很异样,想:唉,上帝啊,今天我怎么这样害怕?平常我来奶奶家不总是高高兴兴的嘛!(杨武能,杨悦译)
译文b:到了那里,门打开着,她很奇怪;她走进房间,觉得有些异样。她想:“唉,我的天,我今天为什么非常不安呢?平常我在祖母这里总是很高兴的。”(魏以新译)
例7发生在小红帽刚到祖母家,发现祖母房门大开,奇怪的同时心里产生了不安的感觉。原文中,“Gott”意为上帝,译文a在翻译小红帽的心理活动时,采取了直译,即“上帝”,保留了原作本来的意思。而译文b或许是考虑到目标读者为儿童,其知识储备较为薄弱,在翻译时将“上帝”转译为中国人更熟悉的“天”。笔者认为,译文b的译法虽然降低了作品的阅读难度,有利于儿童对故事的理解,但同时也剥夺了儿童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儿童读者在接触西方文学时必然要面对和学习的一个部分,考虑到目标读者,译者或许可以以注解的方式对“上帝”这个概念进行解释,这样既忠实了原文,还能帮助儿童理解“上帝”的意思,降低阅读难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者在童话作品的译本挑选时,首先应该明确目标读者为儿童读者,明晰儿童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之成人读者更为薄弱,且阅读时更偏好趣味、生动、形象的文字。因此在译本挑选时,应尽可能地选择文字生动有趣、句子简单易读的译本,在面对异域文化时,可借助其他手段进行辅助解释,在降低阅读难度的同时,提升儿童对于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更好地发挥童话作品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鸽主编.儿童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
[2][德]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德]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格林童话全集[M].杨武能,杨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4.
[3][德]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德]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格林童话全集[M].魏以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
[4]Jacob Grimm, Wilhelm Grimm. Grimms Mrchen: Vollstndige Ausgabe[M].Kln:Anaconda Verlag GmbH,2009.9.
[5][英]杰里米·芒迪(Jeremy Munday).翻譯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3版)[M].李德凤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6.
[6]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7]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84.
[8]叶朝成,陈春燕.功能派目的论综述[J].科技信息,2011,(1):211.
(作者介绍:彭春悦,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