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要视力残疾词汇的使用及演变研究
2020-06-04李瑞
内容摘要:文章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汉语中主要视力残疾类词汇的使用和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其中,“盲”是没有眼珠的视力残疾,“盲人”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瞎”是后起字,不可单独指称有视力残疾的人,在句中常充当谓语,中国古代没有“瞎子”一词;“瞽”在先秦经常使用,指代有眼珠但眼皮黏连的视力残疾者,作谓语时未见主语为人的用例,后世逐渐弃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 视力残疾词汇 使用及演变
“盲人”“瞎子”是否从古代就有?古代的人们怎么称呼他们?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探讨清楚历代视力残疾词汇的使用及其演变,从而达到以古鉴今为视障者提供更好的称呼给以参考的目的,同时为视力残疾文化、文学现象的研究提供基础。
本研究从语言本体出发,致力于对“盲”“瞎”“瞽”等主要视力残疾词汇的使用和演变的研究,运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其在《诗经》《楚辞》《尚书》《论语》《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左传》《淮南子》《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论衡》《难经》《伤寒论》《中藏经》《脉经》《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唐律疏议》《祖堂集》《碧岩录》《三朝北盟会编》《投辖录》《五灯会元》《老残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医碥》《元史》等32部古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盲
“盲”義为眼睛失明。《说文·目部》:“盲,目无牟子。”《释名·释疾病》:“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由此可见,“盲”指的是目无眼珠的视力残疾。“盲”在上述32部古籍中共出现了约151例,较早见于《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此时,“盲”为动词,用做谓语,主语为“目”,这种用例还见于《吕氏春秋》“夫私视使目盲”、《神农本草经》“目盲无所见”、《难经》“脱阴者目盲”等,这种用法一直持续到中古,比如《唐律疏议》中有“两目盲”。“盲”为不及物动词,也可活用为使动,比如南唐《祖堂集》中“兼盲其目”义为“使其目盲”。到明清时期,“盲”依然可以用作谓语,而主语往往会变为“眼”,比如《水浒传》有“见娘双眼都盲了”。“盲”用作谓语而其主语为人的仅见于《淮南子》中的3个用例“其父无故而盲”“其子又无故而盲”“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后世未见这种用法。
“盲”也具有名词的性质,可单独指称眼睛失明的人,比如《吕氏春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论衡》“晓然若盲之开目”、《黄帝内经》“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等“盲”都指代眼睛失明的人。这些“盲”在句中都充当宾语。“盲”做宾语时,也指“盲病”,《荀子》中有“以盲辨色”“以盲为明”,其中的“盲”即为目盲。再比如《五灯会元》中有“患盲”等。需要说明的是,指称眼睛失明的人,除了用“盲”单独指称,更常见的是在动词“盲”后加一个“者”字,形成“盲者”固定结构。比如《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五灯会元》等古籍中都有较多用例。
“盲人”最早见于南朝宋《世说新语》“盲人骑瞎马,夜班临池深”,另见于南唐《祖堂集》“又值盲人”、“似盲人相色而转错耳”以及宋代《五灯会元》“个个是盲人”等,此时“盲人”并未成词,而是表示“眼盲的人”。而通过对国学备要古籍库中明清小说的检索可以看到有《警世通言》“明珠美玉,投于盲人”等句中也使用了“盲人”。与此类似,“盲”用作定语的例子还有“盲龙”“盲汉”,分别见于《祖堂集》《五灯会元》。
与“盲”有关的词汇还有“偏盲”“青盲”等,见于《吕氏春秋》《神农本草经》等,比如《汉书·杜鱿传》:“钦,字子夏,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都是眼部疾病。
“盲”也可用作状语,比较少见,最早见于宋代《五灯会元》中“汝莫盲喝乱喝”,由此可见这种用法的起步较晚。
综上,“盲”兼有动词和名词的性质,在句中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宾语:1.在上古时期“盲”多做谓语,主语为“目”;用“盲”或者“盲者”指称有视力残疾的人。2.中古时期,“盲”依然保留上古时期的用法,而用法更加多元化,在句中充当谓语时主语不仅为“目”也可以为人;同时“盲”可作宾语表示“盲病”;指称有视力残疾的人,出现了“盲人”的用法。3.到了近古,“盲”作谓语时,主语通常为“眼”;作定语时,除了使用“盲人”,还出现了“盲龙”“盲汉”;并且出现了用作状语的用法。
二.瞎
《集韵》:“瞎,目盲也。或从曷。”《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瞎”。“瞎”在上述32部古籍中共出现约106次。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盲人骑瞎马”。由此可见,“瞎”是个后起字,或可解释为从目,从害,会意字。
“瞎”为动词,多用作谓语,后可加宾语、双宾语,比如《唐律疏议》中有“瞎一目”“瞎其一目者”“瞎目”,《水浒传》中有“瞎了双目”。“瞎”作谓语后也可不加宾语,比如《祖堂集》中有“眼瞎耳聋”、《唐律疏议》中“一目瞎”、《五灯会元》中有“眼瞎”、《水浒传》中有“他又不瞎”“我又不瞎等”。如上,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瞎”作谓语不带宾语时,必须前带主语“眼”“一目”或者人称代词“他”“我”等。
“瞎”还可以作定语,比如《五灯会元》有“瞎汉”“瞎驴”“瞎老婆”、《祖堂集》有“瞎汉”、《元史》中有“瞎马”,都指具体的视力残疾,未虚化表示“坏”的意义。
与“盲”可以单独指称有视力残疾人不同,“瞎”在古籍中不可以单独用来指代有视力残疾的人,也未见到“瞎子”的表述。用“瞎子”指代有视力残疾的人应当是近现代以后的事。
综上,我们看到,古代“盲”和“瞎”的使用有着较为显著的区别,首先从运用时代上看,在上古时期有“盲”的用例,比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而“瞎”的使用相对较晚,最早见于《淮南子》,多见于中古及后世的古籍;在句法功能上,“盲”能够充当的句法成分更多,在句中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宾语,而“瞎”只能做谓语、定语,未见做状语、宾语的用例;“盲”作谓语时的主语较少为人,仅见《淮南子》3例,而“瞎”作谓语在后世文献中有较多主语为人的用例,比如“他又不瞎”等。此外与“盲”能够充当能够单独使用指代有视力残疾的人不同,“瞎”不能指代有视力残疾的人。
三.瞽
瞽:眼瞎。《说文·目部》:“瞽,目但有联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说《尚书》者,言目漫若鼓皮也。联但有黑子外微有黑影而已。”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目眠不开,惟有缝者。”由此,从《说文解字》及后世著作中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瞽”和“盲”的区别在于有无眼珠,“盲”者没有眼珠,完全没有视力,而“瞽”者有眼珠但是眼皮部分粘连或留有缝隙导致视物不清。比如《庄子》中就有对二者的差异的相关描述:“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瞽者”只是看不清楚颜色,而“盲者”是完全不了解颜色之好,也即是看不到颜色的,因此在当时“盲”或是比“瞽”是更严重的视力残疾。而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二者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却不尽然,通常没有这种区别,如《淮南子》中有“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塞,精于聪也”中“瞽”也是没有眼珠的,也即完全没有视力的。由此可见,“瞽”“盲”在先秦或有有无眼珠的区别,但后世二者在意义上的区别逐渐趋同,在意义上渐无差别。“瞽”在上述32部古籍中约出现94例,其使用情况如下:
“瞽”在先秦时期十分常见,可以单独使用表示“眼睛看不见的人”,比如《诗经》“有瞽有瞽,在周之庭”、《楚辞》“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论语》“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百工献艺”、《墨子》“兼黑白,使瞽取焉,不能知也”等中“瞽”都指有视力残疾的人。“瞽”在先秦时期有时与“者”同现用以表示视力不好的人,比如《论语》“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荀子》“瞽者仰視而不见星,人不以定有无,用精惑也”,《庄子》“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投辖录》有“有瞽者善揣骨听声”,《祖堂集》“瞽者莫能见”等,由此可见,“瞽者”在先秦直到中古时期一直使用。
“瞽瞍”在古籍中特指舜的父亲,在上述古籍中出现约16处,比如《论语》“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孟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韩非子》“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吕氏春秋》“瞽叟乃拌五弦,作以为十五弦之瑟”等等,有时也写作“瞽叟”。由此引申的定中结构如“瞽师”等在古籍中也有使用,比如《吕氏春秋》“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淮南子》“夫瞽师庶女,位贱尚葈”等等。
“瞽”在先秦时期未见用作谓语的用例,至中古时期才偶见用例,如《祖堂集》“弃个耳还聋,取个眼还瞽”,《五灯会元》“口念弥陀双拄杖,目瞽瞳人不出头”“入市双瞳瞽”等,其中“瞽”用作谓语时,其主语是“焉”“目”“双瞳”等。后世文献中几乎不再使用“瞽”来表示视力残疾及有视力残疾的人。
综上,“瞽”的使用情况相对简单:“瞽”在先秦时期较为常见,指有视力残疾的人,可单指、也可与其他成分共现,用做定语如“瞽者”“瞽师”等、也有专有名词“瞽叟”等,这种用法持续到中古;到中古以后,“瞽”用的越来越少,出现了用作谓语的情况,其主语为“眼”“目”“双瞳”,用例较少;后世文献中较少使用“瞽”。
总之,根据上述研究,表示视力残疾最常用的三个词“盲”“瞎”“瞽”中,“盲”是历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也是视力残疾较为严重(没有眼珠)的,既可单指有视力残疾的人,也可用作定语形成“盲者”“盲人”等偏正结构,“盲人”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瞽”在先秦时期常用,用法与“盲”相似,语义上有时指比“盲”疾轻的视力残疾(有眼珠,眼皮黏连导致视物不清),“瞽”在中古以后逐渐不再使用;“瞎”在先秦时期没有用例,是个后起字,不可单指指称有视力残疾的人,在句中通常做谓语。在做谓语时,“盲”和“瞎”的主语都可以是“目”“眼”“人”,区别在于“盲”较少主语为人,仅见于《淮南子》3例,“瞎”在中古以后的文献中主语常常为人;而“瞽”中古以后开始有用作谓语的例子,其主语为“目”“眼”“瞳”,没有主语为“人”的用例。当然,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还有很多其他表示视力残疾的词汇,比如“ ”“盰”等,因在古籍中用例较少,未列入本研究。而后世常使用的一些词汇,比如“失明”,最早表示视力残疾应当起于中古,比如《论衡》“夫子不王,颜渊早夭,子夏失明,伯牛为疠”,后世才渐渐开始使用;“丧明”在中古后期也开始表示视力残疾,比如《唐律疏议》“瞎一目,谓一目丧明”等。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7。
[5]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6]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7。
[8]林家骊.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6。
[9]凌耀星.难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0]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1](明)施耐庵 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12]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3]苏渊雷.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岳纯之.唐律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5](清)孙怡让 撰 孙啟治 校.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6](宋)王明清 撰 朱菊如 汪新森 校点.投辖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7](清)王先谦撰 沈啸寰 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8](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王秀梅.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0]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1]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湖北、四川: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22](汉)许慎 著(宋)徐铉 校.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3]许维遹.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4]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5]筠二禅师.祖堂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3。
本项目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残疾类词汇的使用和演变研究》(2017SJB0650)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李瑞,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