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新女性”解读
2020-06-04徐娟李天璐
徐娟 李天璐
内容摘要: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新女性涌现的时代。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通过对黛西、乔丹等女性直接或间接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新女性”在教育就业、娱乐运动、婚姻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又将自己对待“新女性”的感情和态度隐含在故事情节中,值得细品和深思。
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新女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和细微剖析的方法,真切地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被誉为是“反映美国20世纪的风情画卷”。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将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新女性描写”与当时的新女性进行了比照和分析,以期引发更多思考。
一.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新女性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新女性被称为“Flapper”。“Flapper”一词最早由H.L.门肯在1915年提出,指一战前那些出身于中上层阶层、不受传统约束的年轻女性。专栏作家多萝茜·狄克斯进一步加以阐述,把那些生气勃勃、富有挑战精神、出身良好的女性称为“Flapper”。[1]到了20年代,“Flapper”成为“新女性”的代名词,她们既是充满性诱惑力、要求与男性同等权利的年轻中产阶级女性群体,又是一个经济独立、有购买力的群体。
在那个甚嚣尘上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经济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面貌,也为妇女创造了参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使她们逐渐走出狭小的家庭小天地,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群体力量的发展,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2]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新女性”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在黛西、乔丹、威尔逊夫人等女性人物的描写中,都多多少少带有这个时代新女性的烙印。
首先,“新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尼克的纽约生活破碎后,他回忆起大学时从学校回到西部时,他脑海里最生动的情景:“我记得从各所女校回来的女学生穿着裘皮大衣,呼吸着寒冷的空气,叽叽喳喳地聊天。”美国第一所女校建立于1742年,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墨瑞维恩学院是美国第六古老的学院,最初为女子神学院,直到1863年宾夕法尼亚州议会才确立为女子大学。[3]此后各个州的女校相继成立,同时,一些男性大学如西北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大学开始接纳招收女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生的比例逐渐提高,到了20世纪20年代,大学里女生比例达到了47.3%[4]。此时中小学教育基本普及,教育水平提高,课程丰富,尤其是中学教育的民主化发展,为大批女性接受中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5]
再从就业来看。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异常繁荣,来自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尼克也决定去东部做债券生意。值得注意的是,尼克的“诚信信托公司”有女员工。在当时,“新女性”主要集中在办公室工作、教师、销售工作及专业工作等领域内就业,大众媒体、不动产及金融行业也为“新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就业在“新女性”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她们在20年代的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的令人乐观。一战期间由于劳动力短缺,妇女进入一些传统的男性就业领域,打破了妇女就业禁区,并以出色的表现使公众对女性就业的看法有所改变。[6]
在娱乐运动方面,1926年格特魯德·埃德勒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被当成女英雄。今天我们把妇女在运动上的突出成就视为正常,但在20世纪20年代可不是这样。19世纪末,一些当局者还认为女性太过脆弱而不适于艰苦的锻炼。[7]20世纪20年代,女性开始在高尔夫、网球和游泳上获得荣誉,甚至在某些时候会打败男性。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乔丹就是一个时下小有名气、颇受追捧的高尔夫运动员,早在1918年她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仅如此,新女性们还用随意轻便的衣着解放了自己的身体,无拘无束地参加各种活动。在尼克初次见到乔丹的时候,觉得她像是在做着某种平衡运动。众所周知,19世纪的妇女在行为举止上有着必须要严格遵行的繁文缛节,尤其是会见客人的时候。而这时候的“新女性”一反女性端庄、顺从、谦卑的传统,追求时髦,讲求享乐。
同时,菲茨杰拉德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尼克眼中盖茨比聚会上的女客:“女客们的发型新奇各异,披的纱巾也是卡斯蒂利亚人做梦都想不到颜色。”“自信的女孩在相对固定的人群中穿梭自由,成为受人瞩目的焦点,激起一阵欢乐而热烈的高潮,然后便带着胜利般的兴奋扬长而去。在不断变幻的灯光下,在如海水般此此起彼落的面孔、声音和色彩中,处处是她们如燕的身影。”“大部分的女人都在跟自称是她们丈夫的人吵闹”。那个年代的新女性们,在充分吸取时代特性的前提下,将天性中最肆意妄为、最无拘无束的一面发挥了出来,每个人执着于表达自我的风情万种。菲茨杰拉德借用盖茨比的聚会恰当地将这种女性风貌表达出来,这是他笔下最为典型的20世纪20年代新女性,也是他最钟爱塑造的女性形象。
在婚姻关系上,新一代的女性对婚姻和人生的要求更多,她们想成为自己丈夫的同伴,她们想要浪漫的爱情和美好的性生活体验,她们更想要独立,这些诉求导致了社会的某些革新。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能看出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占主动地位的一些迹象。尼克批评乔丹开车不小心时,乔丹对尼克表达了心意。从乔丹自己的描述中,她周围不乏追求者,她也乐意在这个追求者中周旋,当然这与乔丹本人的好胜心和擅长耍花招有关,但也不难看出“新女性”在婚姻中选择爱情的自主权。而离婚对于女性不再人们是所有选择中最差的那一个。“在我看来,黛西现在该做的就是抱着孩子赶紧离开这个家。”尼克不太认同黛西发现自己的丈夫汤姆有情人时还在原地无动于衷。从汤姆和威尔逊夫人不能结合的原因也以黛西是天主教徒不能离婚为借口,可以归结出黛西和汤姆其实是可以离婚的,可见当时社会对于离婚的态度相比十九世纪要宽容得多。“新女性”重视婚姻质量,要求感情的交流、平等与和谐的性爱,一旦婚姻出现危机,则主动寻求从失败的婚姻中解脱。20年代不断上扬的离婚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女性”在婚姻和社会中地位的上升。
到20年代结束时,即便是普通的美国妇女,“在她所期望的社会行为方面,在对她所开放的经济机会方面,以及在她所享受的智力自由方面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接近于男子。”[7]这些20世纪20年代新女性在教育就业、娱乐运动、婚姻关系上的种种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首先,美国1920年宪法第19条修正案正式获得通过,这是大半个世纪以来女权运动的顶峰,美国妇女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参政权。再次,“消费社会”的出现,对“新女性”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有重要影响。电影、收音机、广告等大众媒体的兴起,对“新女性”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菲茨杰拉德在这部书中,借用女主人公黛西,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表达出他对于“新女性”的态度。菲茨杰拉德赋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主人公黛西外表新女性的特征,“她的脸庞忧伤又美丽,蕴含着生动的内容……她的声音里有另一种激动人心的美……”然而教育、就业和婚姻关系上的显著变化,在黛西身上并没有显现出来。从书中的线索可以看出1917年黛西十八岁,她与年轻军官交往认识了盖茨比,次年进入社交界,1919年黛西二十岁的时候,嫁给了汤姆。在乔丹对尼克的讲述中,没提到她进大学受教育的问题,而她从路易斯维尔富有的娘家直接嫁到了更为富有的芝加哥汤姆家,一直过着富裕闲散的生活,没有工作,经济完全依赖娘家和夫家,生活完全笼罩在丈夫和父母的权威下。所以黛西的经济地位在这部小说中很重要,她无法做到自食其力。盖茨比虽是个有钱人,但是他的财富像是他整个人的未来,是危险的。这是黛西无法离开家庭和盖茨比在一起的一方面原因,她知道盖茨比过去是个穷小子,如今的财富都是通过非法手段獲得的,她在盖茨比身上看不到自己未来的保障。她就像菲茨杰拉德笔下其他不能嫁给穷小子的富家女一般,但这丝毫不会减少男人们对她们的着迷程度。
三.结语
有研究曾指出,对于菲茨杰拉德来说,Flapper意味着许多含义:她们富有魅力,是爱情的投射目标。她们也是压力的投射目标,她们激励男人去追求成功,但是她们提供的这种激励本身常常是一种迷惑与欺骗。无论如何,这些Flapper自己没有去追求经济上的成功;对于她们的新自由,只有男性亲力亲为地支持,她们才有可能得到。如同菲茨杰拉德能够看出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繁荣背后的危机,他也看出了表面光鲜的“新女性”背后仍是美国社会顽固的传统妇女观:以婚姻和家庭作为她们生活的重心。妇女在1920年代没有实质性地提高她们在劳动力中的地位,而“新女性”所表现出来的新自由和新态度是弥漫20年代的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一种反映。
即使作者隐含的情绪中透露出对“新女性”地位的一些怀疑,直到1970年之前,20世纪还没有另外的十年使妇女这样处于主要问题的中心。她们的生活受到外部世界的巨大影响,融进了以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为特征的时代潮流中,在服装、教育、就业和两性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这个十年的经历使妇女精神上的独立意识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改善而不断提高,迈出了走向平等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Nancy Woloch:Women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Alfred A.Knopf,Inc,1984,p.400-401.
[2]周莉萍.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新女性[J].历史教学问题,2003,(2):37-41.
[3]乐活.美国女校发展简史[J].留学生,2015,(2):15-16.
[4]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5]周莉萍.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女性”初探[J].中国女子学院学报,2003,(6):42-46.
[6](美)多尔顿·格罗斯、玛丽琼·格罗斯.《了不起的盖茨比》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Barbara Welter.The Women Question in American History[M].The Dryden Press,197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媒介融合时代菁英女性培养与领导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5JZDW002)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徐娟,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文学、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李天璐,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2017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