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嫁接
2020-06-04刘进
刘进
如果我们有种过植物,就知道对于嫁接来说最重要的是土壤环境。同样的花草离开那片地理气候环境土壤而能成活并维持好长势的并不多见。当然,园丁的技术经验也很关键——这里,我想说的是中国翻拍片。
迄今全球被购买版权翻拍的记录最多的是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每个国家的翻拍都有本地化的改造,我恰巧参与过该片导演保罗·杰诺维塞到中国的工作坊交流活动;我也看过这部片子的五国版本,深深感受到电影在“嫁接”过程本土化的用心良苦。因而我认为,该电影的中国版翻拍,就是二度创作,改得滋味全无;但不妨碍它在票房上的丰收。无独有偶,最近大火的内地《误杀》,也是一部卖相佳但不耐品的翻拍片。
《误杀》原版是由印度导演和编剧吉图·杰瑟夫(Jeethu Joseph)的自编自导。印度的电影的产量位居世界之最,年产电影近2000部,原因在于印度国内地域间差异较大,各有各的文化习俗与通行语言。根据《印度宪法》第8条,印度电影仍然保留了22种语言。位于孟买的宝莱坞是其中最领先最集中的电影基地。而《误杀》的原创首版是用的是导演的家乡马拉雅拉姆的语言拍摄,中文名叫《较量》,于2013年圣诞节上映,这部制作成本只有4500万卢比(当时约63万美金),最终票房收入高达5亿卢比,成为史上最卖座的马拉雅拉姆影片,在印度南部几乎无人不知。正因此,2014年印度另一个城邦翻拍了泰卢固语同名版,也是小成本而大卖的。原本因方言和区域限制,区域的电影的影响范围有限。印度宝莱坞看到两个城邦的流行,就在2015年以940万美金的相对高投资,请到印度大牌明星阿贾耶·德乌干和塔布这两位印度一线明星,以印度官方语言印地语拍摄,英文名叫《Visual》,中文名叫《误杀瞒天记》,并进行海外发行,最终获得全球超过11亿卢比的票房,叫好又叫座,大放異彩。
这三个版本保持了故事的一致,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只是把故事的发生地根据电影发行实情做了调整。之后有些国家想翻拍,但故事的内核是基于印度特有的文化背景,较难实现纷纷作罢,中国版就想方设法在夹缝中做出来了。原创能力不足,勇气还是值得赞赏的。
电影本身的剧情不算太复杂,那特有的文化土壤是什么呢?原版的背景是喀拉拉邦,是一个沿海的、炎热又潮湿的季风性气候小镇,经济并不繁华,人口总数和土地面积比在印度不高,所以也相对不发达,有乡野自洽的氛围,人和人的关系很近,警察在当地的权力较大。所以,若要改编,则必须设定在同样具有这样氛围的落后覆盖监控不全面的乡村小镇。
第二个文化土壤的点是,故事的原型村庄有被殖民史,也因而决定了欧洲血统和混血血统优于本地血统。即使圣雄甘地推翻了束缚印度千年的种姓制度,但直至今日在印度阶层差异泾渭分明。不同阶层衣食住行无不分开。比如,我曾在2017年去电影原型的果阿邦背包旅行,在延绵5公里海滩待了三天都没见到一个印度当地人,全是西方人;后来我多方打听才知,印度本地人有专门隔离的海滩,我打车过去,才发觉人山人海,极少有西方人。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电影里才有了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底层人认命式的屈服,以及得罪高阶层内心触电般的恐惧,还有维护和捍卫那份刻骨的决心。这些,都在中国版中大大弱化,因而无法体现该有的深度。
第三个文化土壤的点是,印度迄今依然是男尊女卑。印度拍的前三个版本都依循这点,是官二代家的纨绔小子用手机偷拍了女孩洗澡视频,以此为威胁更进一步,被误杀;在中国版,创作团队觉得无名之辈的网络裸露不算啥,不构成内心恐惧和案件动机,于是改成了高中生的夏令营,女孩喝了迷药的饮料,被官二代迷奸。戏剧的冲突是拔高了,但逻辑却弱了:一个处子之身的女孩子被迷奸,精神受到打击,学校和全家都看不出,连全职在家的母亲都没发现,不合情理;学校组织的活动,无故失踪了两个孩子,孩子出事,校方应责无旁贷。而电影里,当官二代的同学把迷奸视频展示让所有警察传看,无人提出是非对错的正念,而是选择继续掩盖罪行,拷打犯人,这在有信仰的赛国(泰国)小乡村很难说通。
第四个文化土壤的点是,因为印度是宗教信仰的国家,有众多的神氏。即使贫穷,也甘于接受,较少有反抗精神,推崇人性的真善美。因此,在印度的前三个版本,都是内容一致,都是爱女误杀,爸爸护妻女。印度的处理更像一个有正念有信仰的父亲,中国版则看似加强了戏剧性和暗黑性,但为了电影过审,又让其自首,前后人格不够统一。要知道,如果真是一个在强大宗教信仰的小乡村长大的人,底色纯良,即使他没受过什么教育,即使初衷是为了妻女,都无法自圆其说过神灵这关,无法在误杀之后安睡多日,带着妻女与警察抗衡。尽管最后自首了,人物梳理上,内在逻辑因为改编欠缺一致,不够生动信服。
第五个文化土壤的点是,印度前三部都依照南部乡村的特性,让所有人都有一份拙和朴。那里的风土,哪怕是强势的女警察,工作上雷厉风行,甚至严刑逼供,生活中也有一份“拙”;这份拙,表现在当一开始听到孩子爸爸说找不到孩子,她说,他就是怕被你找到才不接电话,以一个叛逆青少年母亲之心,最开始的数日都没把调皮孩子失踪当成大事。她是后来看一家人审查视频,经验直觉告诉自己他们是说谎,有问题,才警觉如母兽。在中国版的翻拍,陈冲老师表演很有气场和爆发力,但却有一种殊死决斗的女斗牛士的状态,而不像一个一开始不明真相又长居乡村的女警官。而反角也同样,印度前三版的反角,都是爱贪小便宜爱记仇又很土很仗势欺人的小人物。坏,但也是乡村那种土萌傻没见识的坏。在中国版翻拍里,直接成为脸谱化的反角,说话声音大,表情最夸张,处处嚣张,动不动生气动武还要拔枪,还被同僚规劝才不开枪,他才更像家有后台背景的人,表演过头,逻辑又无法自洽了。
为了审查,也为了嫁接顺利,把印度土地长出的故事转到了泰国小乡村,如此说得通了,但明明在泰国,大家都说普通话、台湾话,偶尔才夹杂点泰语,也难免太虚假。也就国内影荒看不到好戏的观众们能大度笑而纳之。
而那句被大家笑掉牙的台词“查他近一年的观影记录”,这又是中国版翻拍版的“特色”,一个那么能干有20年工作经验的女警司怎么会这么说呢?非得是最近一年看的电影才和案件有关吗?一个真正热爱电影的影迷,近期观影记录算不了什么,他是多年大量观影积累形成的电影思维,拉个一年看片名单,还真查不出来啥,被点出韩国电影《蒙太奇》,案件重演,是侦探片的老梗了,一下启发了女警司都是中国编剧们的臆想。
当然也有一些改编加分出彩的地方,比如把女警官的丈夫改成当地议员,博取民众支持,媒体监督选举,利用舆论导向。到最后,因为一个家庭,以大欺小,官逼民反,特别是欺压妇孺,造成民众起义暴乱,规模日渐壮大到无法收场,结尾用记者街头采访来侧面反映民众和政府的异心……这些和近年来著名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以及后来的香港问题都暗暗巧合,政治上的探讨深度是远超过印度前三版的。
另外,把官二代欺负母女和泰拳对决做了平行剪辑,加快了电影节奏,推进观众紧张度,也很见匠心。电影前15分钟和后15分钟的调色都是浓郁的东南亚的暖光色调,到迷奸发生后才进入低色调暗色。这些剪辑和视觉上的技巧,也都优化了原来的故事。
总体来说,《误杀》是合格且好看的电影。如今的票房和口碑也证明了这一点,毕竟是马来西亚新人导演的处女座。也不负陈思诚团队幕后指导监制和带领6个编剧改编数月。但我依然想说,中国翻拍片如果能考虑周全文化土壤再嫁接,相信我们在原创力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借鉴制作出有品位耐琢磨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