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见大唐” —谈一谈展览的五点突破

2020-06-04董宝厚

上海艺术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唐辽宁文物

董宝厚

2019年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以辽博典藏的唐代法书名画为主体,纳入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九家图书馆、文物收藏单位的藏品,用100件展品生动全面的重现和回顾了大唐盛世,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与共和国同龄的辽宁省博物馆建馆七十周年,在双重节日中,以一个全新的展览塑造辽博的形象,以优质的展览讴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发扬砥砺奋进的精神,解放思想,突破常规办展思路是该展览取得圆满成功的坚强基石。本文即向读者介绍展览中的五点突破。

突破一:大历史观叙述 多类文物并陈

展览聚焦“又见大唐”主旨,宏观参考唐代波澜壮阔的289年历史中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及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等重大事件,以书法、绘画、陶瓷器、三彩器、金器、木器、乐器等类文物交织,在“盛世画卷”“浩荡书风”两大部分下各建立四个单元,尽可能全面的反映出唐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然观众感受大唐的多姿多彩。与以往辽博举办的“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展”不同的是,在“又见大唐”展中,书法绘画文物并不是单纯的解释其书画艺术发展的样貌,而是以书画文物所描述的内容作为透视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簪花仕女图》是辽博的镇馆之宝,也是观众最为熟悉的唐代形象之一,在展览中,通过丰富的链接引申,目的是让观众感受到唐代的流行风尚,尤其是画面上的服饰与妆容所体现的鲜明时代特点。

突破二:兼顾不同观众 语言通俗易懂

某些文物展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晦涩难懂,对专业人士尚可,对占绝大数量的普通观众和一般文物爱好者来说则可谓曲高和寡。为了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博物馆并看懂大唐盛世,在策展之初即充分和辽博志愿者进行交流,因为他们更贴近观众,熟悉观众的普遍反馈。为此,在展览的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代大事年表”,年表上按年代比例分布着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289年间唐代所有的年号,并依次标示出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卒年等,观众通过浏览年表勾起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激发探索历史的热忱之心。年表中辅以“七至十世纪外国大事年表”,通过对比也可以发现唐朝在同时期时间范围内的卓然不群。对于一些文物名称及说明叙述中的生僻字,展板上也尽量标示出了汉语拼音,这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谓贴心备至。在展品的解释和说明中也力求语言的通俗易懂,将高深的学术研究以简略的语言表达,力求贴近观众。

突破三:深入解读文物 带动观众互动

在本次展览中,一级品共有38件之多,《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仲尼梦奠帖》《万岁通天帖》等精品荟萃,对文物的深刻解读既满足了观者的要求,也生动的诠释了“让文物活起来”的主旨,并回答了“国宝如何成为国宝?”的疑问。“让文物活起来”是当下的流行语,从《国家宝藏》《文物会说话》等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到琳琅满目的文创衍生品都是各种具体的实践,但对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深刻叙述,尤其是直面部分学术争议更是“文物活起来”贴近本体的选择。展览中介绍了《簪花仕女图》的几种不同学术观点,将“唐代说”“五代南唐说”“宋代说”总结归纳后介绍给观众,可以说观点争鸣对文物价值毫无影响,而通过激辩更有利于后人去了解文物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客观公正的认知历史。《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主体人物“虢国夫人”是哪一位历来争议不休,展览中一方面向观众介绍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同时也通过图版将画面中的马具和马饰进行分类,以此看出对主体人物的推测要有恰当的逻辑和必要的历史知识,观众通过真迹与图版的反复浏览,得出自己心目中答案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物和历史知识的了解。展厅中《虢国夫人游春图》对面是精心制作的巨幅数字化投影,通过合理的虚构,画面上的人物都“活”了起来,舒缓行进的队伍,愉悦的人物神情吸引观众驻足不前,流连忘返。

突破四:精雕形式设计 营造观展氛围

文物展览的形式设计和内容设计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以往展览重内容轻形式,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展览氛围的营造。本次展览中,首先构建了展览的“色彩系统”,展廳颜色以红色和蓝色两个基调为主。红色采用朱砂为主,蓝色以花青和石青二者结合为主。朱砂、石青、石青都是中国画常用颜色,极具中国书画特色,这些颜色所形成的视觉效果与唐代敦煌壁画给观者的感受相一致,也与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唐三彩中使用的颜色接近,朱砂和朱膘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也恰当烘托了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喜庆氛围。《阙楼仪仗图》是唐代壁画中的杰作,展览中将之原大喷绘,高约4米,宽约8米,颜色鲜艳饱满,气势恢弘磅礴,是“大唐”中“大”的最好解释。《唐玄宗纪泰山铭》整幅拓片高达13.2米,托裱后则为16米的巨幅,展览中利用有限的空间,借鉴徐冰的名作《天书》的悬挂方式展出,观众需仰视参观,也传达出唐代的博大气度。

突破五:立足辽宁地域 紧扣时代主题

辽宁在唐代地处边陲,并非核心地区,在辽宁举办唐代的展览,观众主体是辽宁人,介绍唐代辽宁区域在唐代的位置是激发辽宁人对本土文化热爱的重要举措。策展之初即着手调查所能掌控的资源中与辽宁又密切关系的典型文物,经过反复的筛选和思考,最终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的1992年于辽宁朝阳出土的三件金器《东罗马金币》、《东罗马金牌饰》、《金戒指》作为展览的最后展品,可以说这三件金器有力的证明了在唐代朝阳地区(时称营州)就有东罗马的商人活动。在“一带一路”的时代基调之下,本展览也在最后一个单元以新疆出土绢画文书、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及大量的胡人俑等,详述了唐代的新疆和敦煌上贸易往来,与中原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三件金器的陈列也有力证明了辽宁朝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重镇,拓展了我们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提高办展水平是博物馆一贯的追求,在观众需求日益提高,各地博物馆精品展览层出不穷之际,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也是该展览策展之初的主旨之一。通过上文介绍的五点突破,在了解该展览特点的同时,也启迪和深化了博物馆的办展思路,“又见大唐”展是我们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也希望这种尝试和思考对其他有所启发。

作者  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

猜你喜欢

大唐辽宁文物
访襄阳大唐影视城
读辽宁 爱辽宁
西安大唐不夜城灯光璀璨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人生哲理等
文物失窃
遭遇大唐
辽宁出版集团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