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20-06-04卢阳春刘敏邓良赵中匡石砥

中国西部 2020年1期
关键词:经济区成渝城市群

卢阳春 刘敏 邓良 赵中匡 石砥

〔摘要〕  成渝地区作为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其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理论及实践进行考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依托CNKI数据库1994~2019年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5.3绘制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相关研究的热点、变化趋势及机构空间分布特征。在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分析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应重点从加强开放合作,增强内生协同发展动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从成渝地区经济重心变化轨迹等方面寻求应对策略。

〔关键词〕  CiteSpace知识图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94(2020)01-0028-11

〔作者〕  卢阳春 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成都 610071

刘 敏 硕士研究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成都 610071

邓 良 助理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成都 610071

赵中匡 硕士研究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成都 610071

石 砥 碩士研究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成都 610071

一、引言

成渝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上游,北连陕甘,南衔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目标,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18年,成渝地区常住人口达到9605.38万,占西部地区的25.31%,占全国的6.88%;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53.72亿元,占西部地区的29.60%,占全国的6.06%,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和《重庆统计年鉴(2019)》,以及2018年四川省相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得。成渝地区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对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新时代成渝地区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成渝地区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经济中心,肩负着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区及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其自身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可突破省(直辖市)行政边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地区,〔2〕长期以来,学术界高度重视成渝地区的发展问题,对成渝地区的研究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展开,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也随相关政策实施和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而逐步变化。

二、数据来源及知识图谱分析

1.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通过中国知网(CNKI)“经济与管理科学”数据库获取成渝地区相关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 5.3软件对成渝地区相关研究文献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献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以“主题=成渝”或者“关键词=成渝经济区”进行检索,检索时期为1994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26日,共得到相关文献525篇。剔除报道、通知、会议摘要等非学术文献及其他相关度不高的文献,最终筛选出与主题相关度较高的有效研究文献341篇作为样本数据。

2.研究文献时间序列统计

通过对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时间序列统计分析,以较为全面地掌握该领域相关研究所处阶段、研究力量分布并预测其发展趋势。〔3〕早在1994年,就有学者将成渝两地资源要素放在同一区域进行研究,但关注度较低,1994~2005年12年间成渝地区相关研究的论文成果仅有26篇(详见图1)。2006年开始,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开始猛增,从当年的11篇增至2008年的23篇,达到小高峰。究其主要原因,2007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2007年4月,川渝两地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以及2007年6月成都市和重庆市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定程度上引起理论界对成渝地区的重视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随之增多。2010年,成渝经济区相关研究成果论文发表量达到巅峰,高达37篇。2006~2010年,学界共公开发表101篇相关文章,占总发文献量的29.6%。2011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批,再次推动成渝经济区相关研究。虽然2011~2015年间相关论文发表数量逐年递减,但总量仍达117篇,年均发表量为23篇。2016年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后,有关成渝城市群发展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又开始逐年上升,2016~2018年达89篇,标志着成渝地区发展研究进入新阶段,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的政策导向性较为明显。

3.研究机构空间分布统计

本文通过CiteSapce5.3软件进一步考察相关研究机构空间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得到成渝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详见图2)。图中节点大小代表机构发文量多少,节点之间连线粗细表示机构间合作关系强弱,网络节点数N=48,网络连线数E=43,网络密度值Density=0.0381;网络模块度Modularity Q=0.887,该值越大代表网络的聚类结果越好,表明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受地域影响较大。〔4〕总体而言,目前,相关研究机构之间连线较少,尚未形成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相关研究发文量达到两篇以上的机构共有24个,大量研究成果均来自西部地区高校和研究机构,其中,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共发文29篇,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发文7篇,重庆工商大学发文6篇,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发文4篇。

4.文献题录关键词共现分析

对文献题录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得到成渝地区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和中心性情况(詳见表1)。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分别为“成渝经济区”“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成渝”“成渝地区”“区域经济”“四川”“城乡统筹”和“产业结构”。根据中心性代表的关键词重要程度,本文将关键词又分为成渝地区、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三大类,体现了对成渝地区发展问题研究趋势的变化。从研究时间脉络来看,“成渝地区”率先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随着理论界对该区域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该区域发展定位的变化,推动其定位逐步从“成渝地区”向“成渝经济区”,再向“成渝城市群”转变。从2015年开始,将该区域放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中研究其区位特征、协同作用及发展方向等成果逐渐增加。

5.文献题录突现词检测分析

对成渝地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突现词检测,得到突现词知识图谱(详见图3),通过Brust强度直观反映突现词研究热度和出现时间段,进一步体现成渝地区相关研究发展趋势。在“成渝”“四川”“城乡统筹”“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城市群”这7个突现词中,“四川”和“城乡统筹”的Brust强度较低,“城乡统筹”仅在相关政策颁布的较短时间内热度较高。2011年,成渝经济区的相关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成渝经济区”Brust强度极高,虽然热度持续时间较短,但在整个研究中起着统领性作用,研究成果也相对丰富,引导后续研究持续深入发展。2015年和2016年,突现词密集出现,并且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强,“成渝城市群”Brust强度较高,是关注度较高、较为前沿的研究主题。

6.关键词聚类时序图谱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成渝地区研究热点发展过程,本文还利用CiteSpace5.3生成关键词聚类时序图谱(详见图4),通过“LLR”聚类算法聚类后得到6个关键词聚类,分别是“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城市群”“成渝”“区域经济”和“统筹城乡改革”。图中线段的端点及长度代表了聚类关键词出现的时间段,能够清晰反映研究起始热点变化态势和当前研究前沿。〔5〕考察聚类关键词可以发现:除“成渝”外,在其余聚类关键词的研究存续期间都出现了多个高频研究主题,吸引了较多学者关注,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新研究方向。近年来,“成渝城市群”和“城市群”研究得到广泛关注,是目前成渝地区研究的热门话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群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关系、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分析、城市群生态经济研究等。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回顾及趋势

1.研究起步阶段(1994~2005年)

1994年开始,关于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就逐渐增多,有学者提出成渝地区具有区域合作发展的巨大潜力。〔6〕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成渝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以及成渝地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从交通运输和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提出建设成渝高速公路经济带、成渝工业走廊、成渝经济走廊等战略设想。〔7〕〔8〕1996年,有学者提出结合成都、重庆资源优势共同推动西部经济发展,以成渝城镇密集区为基础构建成渝都市带、大成渝都市区、四川核心经济区等。〔9〕早期研究表明,成渝地区一直以来都处于西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传统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自然资源、区位和交通、产业基础和相对集中的要素投入等。但这一时期成都和重庆的经济发展水平均相对较低,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也处于起始阶段,研究重点主要是成渝地区的发展战略设想,多以理论研究为主。

2.研究扩面阶段(2006~2010年)

随着《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出台,学界关于成渝地区的研究逐步聚焦于成渝经济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及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首要战略增长极路径研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这一时期学者较多关注成渝地区的经济建设,研究涉及建设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促进西部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等多个领域,内容涵盖成渝地区产业布局、工业结构协调研究、政府投资融资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10〕〔11〕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还提出以成都、重庆为依托,完善交通通信网络,实施扩大内陆开放战略,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绿色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两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等。〔12〕其间,大量文献系统阐释了西部大开发中成渝经济区战略目标和定位,研究角度也开始多元化发展。如除成渝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内涵目标分析、制度安排和发展路径等研究外,土地制度研究、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发展问题等方面研究文献也较为丰富。〔13〕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大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和劳动力规模转移等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14〕这一时期,成渝地区还处于总体发展程度较低的阶段。

3.研究加速阶段(2011~2015年)

随着国家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加速推动成渝经济区经济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这一时期相关研究逐渐由理论研究为主过渡到了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方法定量化、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对象微观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研究成渝经济区的整体经济发展特征,并对其发展绩效进行评价。学者主要通过研究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水平对区域发展促进作用,并从环境效率角度测度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布局效率等,发现成渝经济区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业发展迅速但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工业占主导地位但现代化程度不高;〔15〕在城镇化进程方面,存在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16〕二是将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重要经济区进行比较研究。如成渝经济区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比较研究。相对而言,成渝经济区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企业经营效率、体制机制等方面,较上述区域存在较大差距。成渝经济区在跨行政区整合资源方面存在明显障碍,经济联系较少,实际融合度不足。〔17〕〔18〕认为应通过加强区域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和促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技术、信息服务等领域创新升级与合理分工。〔19〕三是研究成渝经济区内部的空间结构效率、县域经济差异和产业链整合等问题。从空间结构效率来看,成渝经济区内部呈现分级梯度发展特征,成都市和重庆市两地的集聚经济和总部经济效应较强,而二级和三级辐射城市仅有绵阳、德阳和南充等,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20〕成渝经济区发展呈显著的“双核心”结构,成都市和重庆市是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的中心,要素集聚状况与“双核心”的距离变远呈明显衰减态势。〔21〕另外,成渝经济区金融业的发展水平测度也是这一时期理论研究重点内容之一。〔22〕〔23〕

4.研究深化阶段(2016年至今)

进入新常态,亟需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优势逐渐显现。成渝城市群处在国家构建“两横三纵”空间开发格局主轴线上,是促进东中西部协同互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更是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24〕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和建成世界城市群路径及机制受到理论界普遍关注。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结构特征和各项经济要素的影响作用机制也是重要研究内容之一。〔25〕〔26〕学者们还基于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土地集约利用等,测算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和城市创新能力。〔27〕〔28〕还有学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成渝经济区全域绿色发展模式、生态系统和城市群协调发展、工业绿色发展、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29〕普遍认为,成渝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逐渐密切,但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区域枢纽型城市较少,所形成的子群城市间经济联系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协同带动效应难以完全发挥。〔30〕〔31〕认为应重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通过建设城市群核心城市节点间快速连接轴线,完善网络化、开放型的国土空间系统,以国家级城市群、国家新区建设为重点,培育新型增长极(群)。〔32〕还可通过构建经贸合作、国际航线、国际铁路班列等助推形成协同开放格局,创新全面协同的政务服务机制,缓解成渝经济区的中部塌陷问题。〔33〕

2020年1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提出,不仅为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也为成渝地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亟待在既往成渝地区-成渝经济區-成渝城市群研究脉络基础上,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目标、方式、路径、机制等一系列问题,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融合及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资源环境承载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建设等多方面展开深入持久研究。上述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研究,有望成为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的热点问题、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内部合力不足,需要成渝两地在竞争中增强合作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实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跨越。世界级城市群要求区域内拥有一个或几个世界城市,而目前成渝地区有潜力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的只有成都和重庆,因此只有通过成都、重庆的辐射带动作用才能实现世界城市群建设目标。目前,两个核心城市之间相互竞争情形愈演愈烈,难以形成合力,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更好促进成渝两地在建设世界城市群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寻求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现实路径。总体来看,成渝城市群具有多重发展机遇,一是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增强了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新动能;二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增加了成渝城市群融入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联动开发的新动能;三是作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要示范区,增加了城乡统筹深入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动能。〔34〕应在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基础上,通过创新驱动、产业支撑、开放合作等途径,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完善区域内经济联系网络,推动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2.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面临挑战,亟待创新促进“中部崛起”

成渝地区虽然具有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优势,“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建设和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等战略的提出,为成渝城市群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但目前,成渝城市群仅有成都和重庆的发展领先,相比之下,京津冀城市群则有北京、天津“双城”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以及通州、雄安“两翼”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除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高达32679亿元外,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8597亿元、13509亿元、12820亿元、11438亿元和10746亿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主要城市年度数据库。这些GDP超万亿的城市对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形成有力支撑。珠三角则包括了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较具竞争力的城市,并且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程加快,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强。因此,对于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在保证核心城市、重要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关键还在于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推动内部中小城市发展壮大,实现成渝城市群大中小城市良性互动,促进大中小城市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如四川省近年积极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就有望在成渝经济区形成新的次级增长极,以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全域作用。〔35〕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资源环境压力大,需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成渝地区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屏障功能突出。成渝地区工业发展起步较早,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和资源依赖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破坏。人口和产业分布密集、人地矛盾、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愈发严重。〔36〕新时代,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吸引更多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入,对成渝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带来严峻挑战,也对成渝地区未来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在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探索一条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路径,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必然要求。成渝地区在加强城市群建设、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应重视土地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通过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空间布局与结构优化,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37〕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根据生态承载功能和区域发展定位实施产业错位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开发和产业结构布局,注重生产过程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逐步通过区域互联互通构建生态、交通、科技、市场等一体化区域。

4.成渝地区双核结构依然显著,应从经济重心变化轨迹寻求突破

成渝地区的空间结构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何发挥成都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38〕发挥重庆市作为直辖市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成渝城市群发展建设次级中心城市,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是成渝地区发展的重点和难点。2016年重庆拓展深化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推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和加快城乡融合进程,应对成渝地區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整理而得。2016年四川省印发《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力图深化发展战略推动差异化发展。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16〕62号)整理而得。2018年,四川省进一步部署“一干多支”区域发展战略,将七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协同首位城市成都作为发展节点,优化全省城镇化布局和产业布局,以推动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整理而得。四川省和重庆市都在试图通过转变成渝地区经济重心轨迹,探寻成渝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体路径。经济重心变化一定程度上能显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产业空间布局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有益于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城市更好承接和吸纳成都、重庆产业转移及相关生产、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EB/OL].(2020-01-03).http://www.xinhuanet.com/2020-01/03/c-1125420604.htm.

〔2〕杨占锋,段小梅.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基于成渝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01).

〔3〕杜两省,郝增慧.家庭金融研究的现状、脉络与趋势——基于WoS与CNKI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02).

〔4〕〔5〕胡春阳,刘秉镰,廖信林.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6〕罗开忠,胡先春.加快成渝经济走廊开发提高对外开放水平[J].经济体制改革,1994,(04).

〔7〕陈 飞.论成渝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J].软科学,1994,(02).

〔8〕甘保卫,谭刚强.关于建立“成渝工业走廊”的构想[J].探索,1995,(05).

〔9〕孟 奇.以成渝城镇密集区为基础构建四川核心经济区[J].经济体制改革,1996,(06).

〔10〕何雄浪,朱旭光.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研究[J].软科学,2010,(06).

〔11〕郑治伟,孟卫东.成渝经济区次级中心城市选择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07).

〔12〕刘世庆.成渝“试验区”建设比较研究——兼论四川推进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J].开放导报,2007,(06).

〔13〕熊理然,蒋梅英,李灿松,王愉超.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新时期中国西部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其产业支撑[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14〕毛跃一.简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下的农村金融变革[J].农村经济,2008,(07).

〔15〕刘 鹤,刘 洋,许 旭.基于环境效率评价的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09).

〔16〕杨顺湘,李 颍.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有序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基于成渝改革试验区的实践[J].改革与战略,2011,(02).

〔17〕余川江,邓 玲.中国四大经济区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

〔18〕李 凯,刘 涛,曹广忠.中国典型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动态识别与空间扩展模式探讨——以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11).

〔19〕刘 娟,杨顺湘.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26).

〔20〕潘旭明,吴雪晖.比较优势、圈层结构与成渝经济区的协调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11,(08).

〔21〕段会娟,吴 俊.成渝经济区空间经济结构变迁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1,(33).

〔22〕薛 昶.论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J].探索,2012,(05).

〔23〕向 宇,余晓羽,袁锦芝.金融资源的城乡间流动与跨区域流动研究——基于成渝经济区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7).

〔24〕李 凯,刘 涛,曹广忠.城市群空间集聚和扩散的特征与机制——以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例[J].城市规划,2016,(02).

〔25〕庞祯敬,曹炜威.成渝经济圈R&D空间溢出网络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06).

〔26〕平卫英,曾芳伊雯.基于证实性空间分析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7,(07).

〔27〕张雪茹,尹志强,姚亦锋.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03).

〔28〕李晓庆,姜 博,米 媛,孙 研,韩 怡.长江中上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及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7,(05).

猜你喜欢

经济区成渝城市群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成渝共振,高质建设双城经济圈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