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化学键”形成探析

2020-06-04翟琨卢加强李后强

中国西部 2020年1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

翟琨 卢加强 李后强

〔摘要〕  中央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确定为国家战略,并提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成渝地区是西部“功能轴”和发动机,成渝城市群是世界为数不多的“AA型双核型椭圆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形成“键能”很高的“化学键”,才能建成世界级城市群。成渝中部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中承担着中心支点作用,要实现“中心”变“轴心”,就要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挥“激动、转动、带动、联动、互动”五大效应,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辐射力、影响力、催化力和黏合力。

〔关键词〕  区域经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轴心论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94(2020)01-0001-10

〔作者〕   翟 琨 副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成都 610072

卢加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成都 610072

李后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成都 610072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发展潜力最大。成渝经济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2011年5月被正式列为国家战略区域。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地区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善,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成渝城市群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是世界为数不多的“AA型双核型椭圆城市群”,其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是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处于成渝双核之间的中小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应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将“中部塌陷”变为“中部崛起”。

我们从轴心论的视角,探讨如何把成渝地理中心建成功能轴心,人文之心建成产业之心。

一、相关文献综述

“双核”概念最早源于计算机领域,指计算机里处理信息的CPU中含有两个处理器。计算机的双核架构能有效解决单核架构“无法通过低能耗、功耗和发热提升任务处理速度”的瓶颈制约。〔1〕同理,双核经济中心也能通过两地分工合作、资源优势互补来克服单极经济中心无法解决的人口过度集中、房价高、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因此区域双核结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陆玉麒(2002)通过归纳总结诸多国内区域双核结构,认为区域双核结构广泛地存在于沿海或沿江地区,其导源于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位优势互补和功能互补。〔2〕

成渝经济区自提出以来,诸多学者针对其在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展开了分析。何跃(2005)通过新的测量方式对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各类指标进行细微的考量,认为一体化进程存在不少阻碍因素。〔3〕许旭(2010)基于成渝经济区2000~2007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区近8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比较明显,县域经济总体呈凹型格局,成都和重庆作为经济区内的双核,呈现离心发展态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并不明显,以致两地中间存在大片经济低谷。〔4〕刘博(2010)认为成渝之间的行政壁垒确实客观存在,这一点体现在地方规划改变上。重庆未成为直辖市前,四川省把社会经济发展重心落在了川渝經济带的发展上,提出的发展战略是“两点两线两翼”,而待重庆直辖后,其发展战略便成了重点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圈”,重庆也提出了“建设渝西经济走廊和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战略。〔5〕杨晓波(2014)认为成渝城市群出现核心城市“虹吸效应”以及中间地带“塌陷”现象,是由于该城市群中出现了成都和重庆两个超大中心城市,却没有次一级中心城市作为支撑造成的。〔6〕也有学者认为跨省区的成渝经济区存在的行政壁垒导致了两地市场分割,出现恶性竞争和产业同构现象。例如:王娜(2019)基于城市空间经济联系模型、城市空间流模型与ArcGIS径向流等模块,探讨了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等级、结构和功能异质性特征及其运作机理,认为成渝城市群的等级异质性明显,在利于要素流在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双向流动产生积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同时,却不利于离核心城市较远的边缘地区间的经济发展。〔7〕在推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方面,国内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郑治伟(2010)认为成都和重庆两座一级中心城市需做大做强,并积极培育二级中心城市,消除行政壁垒,培育川渝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成渝两地之间发挥中转与承接作用的中心城市,全面提高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8〕李后强(2009)认为,为了实现成渝两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的发展格局,成渝城市群建设就必须遵循“椭圆理论”,即遵循并运用等效定律、聚合定律、有限定律、三维定律、扩张定律、演化定律等椭圆的“六大定律”,以此把成渝两地的“拔河效应”转化成“相扑效应”(抱团),把成渝两地之间的“塌陷效应”和经济低谷转化为“尖凸效应”。〔9〕近年来,也有学者把关注点放在了中点城市建设对促进双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研究上。陆树启(2003)通过对淮海经济区中的徐州—连云港双核结构及其中点城市新沂的实例分析,发现中心效应的距离衰减规律使中点城市成为双核结构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两端点核心城市影响区交汇处的边缘效应使中点城市有可能成为双核结构中的中点核心城市。〔10〕孟祥林(2015)认为当前成渝城市群呈现“H”型城市分布,即成都与重庆分布于成渝交界处,广元、达州、泸州和雅安四个城市为顶点连成的四边形区域成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区域。

而要推动成渝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就要把“H”型分布转变为“日”型分布和“田”字型分布,即在“两核三带”的分布格局上,先打造好两核连线形成的成渝城市带,再以该城市带为中心向两侧扩展。〔11〕由此可见,双核城市群的深度发展离不开中点城市的建设,并由此形成对周边城市具有强辐射作用的城市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如果把成都和重庆作为椭圆的两个焦点,其他市区县作为“行星”,可以画出一个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的经济圈,位处经济圈内连接带中的城市就是“轴心”,这是一个遵循差异协同规律的整体区域,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协同效应和“1+1>2”的非线性耦合效应,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要有“化学键”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用在本文是把成渝两个城市类比成两个电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形成新的化学键(利益纽带),产生新的物质(合作区),但没有原子核的变化(原子核变化就是核反应)。两个城市的一体化,就是城市的本质不变,但要发生要素(电子)转移和结构重组,形成化学键(利益联结)。

我们一直认为,成渝是AA两个特大城市,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是地理接壤,而是要形成“化学键”即利益纽带,发生电子(即要素)转移和结构重组,产生新的物质(即合作区和合作项目)。中央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就是要形成“化学键”,并且是“键能”很高的“化学键”,这样才能唱好“双城记”,建成世界级城市群。这是由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前提是“对

称性相同”对称性是由于在相应的方向上或在沿着这些方向的对称镜像关系上原子结构相同,而在两个或更多的方向上,在物理和结晶学方面近似的一个晶体的性质。“能级相近”由玻尔的理论发展而来的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原子核外电子的可能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各状态对应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值就是能级。“电子自旋相反”,电子自旋相反是电子的基本性质之一,是电子内禀运动或电子内禀运动量子数的简称。电子自旋是量子效应,不能作经典的理解,如果把电子自旋看成绕轴的旋转,则得出与相对论矛盾的结果。满足“轨道最大重叠原理”轨道最大重叠原理指在形成共价键时,原子间总是尽可能的沿着原子轨道最大重叠的方向成键。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越高,电子在两核间出现的概率密度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也越稳固。“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又称泡利原理、不相容原理,是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在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洪特规则”,洪特规则指电子分布到能量简并的原子轨道时,优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分别占据不同的轨道,因为这种排布方式原子的总能量最低。最大限度減少“排斥性”、最大限度增加“相容性”。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自古以来,成渝“一家亲”,同住长江头,共饮一江水,成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调整、经济版图的重构、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绿色发

展、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临重大机遇。〔12〕一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川、重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新时代川渝发展导航定向、赋予了新的重大使命。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掀起了对中国经济“第四极”的热烈讨论。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题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二是“多重叠加”的国家政策。成渝地区是“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交汇点,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承载着重要的使命担当。三是“渐入高速”的国家推动。成渝城市群纳入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格局和重大项目清单。成渝合作由过去的“框架协议”“备忘录”转向了更多的“具体方案”“具体项目”。成渝双城东进西拓,相向发展,“双星”辉映,充满着无限可能。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目前还存在短板和瓶颈

成渝城市群具有全球服务力、国际竞争力、世界影响力。近10年间,成渝城市群生产总值取得了年均超过10%的增长率,已经接近6万亿元规模,但与长三角城市群(21万亿元)、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26万亿元)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22万亿元)等世界城市群相比,发展差距明显。短板主要在于城市体量规模较小、产业同构程度较高、公共服务能力较弱、行政分割制约较强、协同组织机制较差。另外,有研究统计表明,成渝城市群“中部塌陷”情况非常明显。重庆纳入成渝城市群的29个区县的GDP,呈现从主城9区到渝西城市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四川方面情况相似,由成都市区到资阳、遂宁、内江等川东城市由西向东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成都和重庆主城九区GDP在2018年已经分别达到了1.5万亿元和8200亿元,而处于成渝城市群中间地带的德阳、绵阳、遂宁、广安、大足、合川、潼南,其中GDP最高的地区刚刚突破2000亿元,上述城市GDP合计仅8596亿元。〔13〕

3.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要实现“五个突破”

成都和重庆是很独特的“AA”双城,历史渊源深,经济联系紧,可以形成“AA型双核型椭圆城市群”。但由于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差异,“火锅文化”与“茶馆文化”的不同,成渝两地在观念和文化层面要首先突破。根据“化学键”原理和椭圆定律,成渝两地必须错位布局和抱团发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从工程学角度考虑,成渝两地要从合作发展到共享发展,从政策优惠到法律授权,从平衡协调到先行先试,同时要坚持区域协商与高层统领并重、规划引领与立法保障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并重、责任明确与利益联结并重。目前,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优化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搭建多种服务平台,以新型产业为突破口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实现思维突破、机制突破、利益突破、保障突破、智库突破。设立“川渝合作银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发行债券”,解决资金问题。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GDP和税收分配方案,允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企业注册可以用重庆或成都的名字。建议成渝高速、高铁免费,至少单边免费。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合、事合、心合、力合。

三、共建中国西部“功能轴”

多种类型的“轴”广泛地存在于机械工程的各个领域。“轴”是支撑和带动转动部件一起运动的机械零件。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辘轳、绞盘、石磨、扳手、自来水龙头的扭柄等都是轴类机械。轴心,是轮轴的中心,轴心带则是一个面(即区域)。如果我们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根中国发展主轴,那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是西部地区的“功能轴”和发动机,推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的试验区、城乡融合的示范区、军民融合的先行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使命,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1.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

四川自古就有“四塞之国”之称,峻岭耸峙、地形起伏,天然的屏障隔断了古蜀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四川盆地表面看是“关”,实际是“开”,成都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城市。四川人历来就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气魄著称于世。〔14〕长期以来,川渝两地一直都在加快构建国际大通道,不断提升经贸合作水平。2016年8月,四川和重庆同时获批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设立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重大决策。自贸试验区是思想解放区、责任担当区、压力试验区、内外链接区、政策研制区、探索先行区。〔1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联合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联合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共同建設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探索内陆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模式、新途径。

2.促进城乡融合的示范区

由于前期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大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新突破,成都、重庆于2007年6月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着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继续深入探索,为全国其他区域积累有益经验的重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融入城镇;〔16〕另一方面,鼓励工商资本下乡,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水”。

3.探索军民融合的先行区

四川拥有雄厚的军工实力,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四川是唯一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核心任务的省级行政区域。近年来,四川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的核心内容,不断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推进机制,勇当全国军民深度融合的“探路先锋”。〔17〕重庆作为军工企业密集的老工业基地,具有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及基础。目前重庆拥有军工企事业单位近130家,其中军工央企在渝单位近40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领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军民融合建设共建共享,走出具有川渝特点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路子。

4.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维护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注的工作。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四川有大小河流5916条,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有2816条,素有“千河之省”的美誉。长江在四川留下最长的印迹,也使得四川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成渝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站在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高度推动绿色发展,保持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

四、成渝中部城市应由“地理中心”变为“功能轴心”

轮轴的中心被称为“轴心”,用来比喻事物的唯一中心或关键部分。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著名的“轴心时代”的观点,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东西方同时出现一批伟大的影响人类后世的智者、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所以,“轴心”这个词强调了重要性、关键性和核心性。我们认为,成渝中部城市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主轴的“轴心”。在地图上可以看到,成渝中部地带有德阳、绵阳、遂宁、广安、大足、合川、潼南等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实施中承担着支

点作用。这些城市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经济地理等优势突出,完全有条件担负起破解成渝中部塌陷的重任,占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C位”。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应把这些中部城市从“地理中心”变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轴心”。成渝中部城市是成都与重庆之间的第三极、支撑点、联通器、“加油站”,应牢固树立“世上无难事”“缺钱光荣”“英雄都是逼出来的”“企业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等理念。推进县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把具备条件的县改为区或市,与周边区县进行整合,扩大行政管辖范围和人口。成渝发展主轴是交通轴、文化轴、生态轴、产业轴、科技轴、创新轴。成渝中部城市要实现“中心”变“轴心”,就要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挥激动、转动、带动、联动、互动“五大效应”,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辐射力、影响力、催化力、黏合力,建设文旅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调配中心等,特别是要发挥好生产要素配置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作用,凸显强大的心脏功能,做活“心”文化,做大“心”文章。

1.发挥磁场效应吸引信息流

磁场效应是指物质的磁性与其力学、声学、热学、光学及电学等性能均取决于物质内原子和电子状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效应应用到区域经济中,又称为“吸纳效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不断地吸纳信息流,将其他地区甚至国外市场的信息资源不断地吸纳到本地区来,从而突破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短缺、技术落后、人才不足等瓶颈,为自己积累有利因素,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发挥天然气、电子、食品、纺织、水利等方面的优势,把“过路经济”变成“通道经济”,即把连线成渝的天然区位优势转化为具有巨大磁场效应的截流能力,把通道上丰富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项目等要素截取下来,实现要素和经济的积聚。这是“心”的呼唤,是“轴心”的磁场效应。

2.发挥洼地效应吸引资金流

从地形地貌上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部城市是四川盆地的中心,是天然的地形洼地。从经济发展上来看,成渝中部城市是成渝两大城市的中点,是未来的价值“洼地”。“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投资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向本地区汇聚、流动,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营商环境是最大的“洼地”,成渝中部城市要以一流的人居环境、政策环境把“洼地”变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

3.发挥抱团效应吸引项目流

成渝本是一家,一家人应该越走越近,不能越走越远。成渝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拔河关系,而是抱团关系。所以,成都应学习鉴真和尚,坚定东进;重庆应仿效玄奘大师,积极西行。例如,成都实施的“东进”战略引导着重大项目布局不断往东朝重庆方向延伸,渝西片区是重庆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其“西进”朝成都发展的趋势明显,东进西拓,相向发展,“双星”辉映,充满着无限生机和光明。在这场相向而行的抱团发展中,成渝中部城市要加大对产业、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把过去的“框架协议”“备忘录”转向更多的“具体方案”“具体项目”,使各种合作更加务实。例如,2018年重庆市荣昌区突破了区县合作界限,与四川省内江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荣昌又加強了与泸州市、永川区的联系,形成“内泸荣永”协同发展格局,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动内泸荣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4.发挥灯塔效应吸引人才流

灯塔位于海岸或港口,是大海上的路标,吸引和指引船只正确的航向。灯塔可以汇聚所有人的目光和力量。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灯塔,那个年代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人都希望去延安。例如,遂宁在2018年出台了《关于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的十条措施》,让各类人才从被动“要我来”变成主动“我要来”,真正感到舒心、舒适、舒畅,愿意扎根遂宁。〔18〕重庆市大足区2018年引进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户,为乡村人才培育建立实训基地,2019年11月又召开了“创新创业,赋能大足”(中国·西南)双创英才论坛。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成渝中部城市要发挥灯塔效应,吸引精英人才积极回乡投资兴业,引导农民工尝试返乡创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出一条新路,成为一块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理想之地。

5.发挥聚变效应吸引知识流

聚变是物理学概念,指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让原子核发生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进而释放大量电子和中子产生巨大的能量。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认识的成果,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人类面对大自然获得的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知识可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独有知识和共有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成渝中部城市要更加开放,建立引才育才留才的新机制,广泛吸纳国内外人才。积极发挥人才优势,成为知识和创新的汇聚地。加强智库建设,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扩大对外回应力和塑造力。通过报纸、期刊、论坛、座谈、视频、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高频率发声,传达正确理念,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总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通过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让产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优化,通过其“溢出效应”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轴心”——中部城市的发展,有效解决“灯下黑”和虹吸效应问题。推动产业分工垂直化发展,从全局的角度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的分工,使其从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加工装配、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中,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确定各自分工,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驱动城市功能大关联发展,破除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协作的不合理制度,构建城镇、交通、能源、产业、教育、社保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实现统一规划、共订标准、无缝衔接和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刘春成,白旭飞,侯汉坡.“双核”经济中心理论下的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设想[J].中国软科学,2008,(03).

〔2〕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01).

〔3〕何 跃,曾智洪.成渝双城效应及“哑铃共同体”模式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03).

〔4〕许 旭,金凤君,刘 鹤.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03).

〔5〕刘 博,孙超英.区划调整视角下的行政壁垒问题研究——以跨省区的成渝经济区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6〕杨晓波,孙继琼.成渝经济区次级中心双城一体化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4,(04).

〔7〕王 娜,王兆林,周 洪,王 鑫.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异质性特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03).

〔8〕郑治伟,孟卫东.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

〔9〕李后强,韩 毅.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椭圆理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10〕陆树启,陆玉麒.双核结构中的中点城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4).

〔11〕孟祥林.西南地区成渝城市群发展研究——关于构建“双核+三带”模式的成渝城市群的思考[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02).

〔12〕李后强.合力共建世界级成渝城市群[N].企业家日报,2019-07-26(01).

〔13〕李 果.成渝城市群能否成为第四极?双核过强中部塌陷是道坎[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05-13(09).

〔14〕李后強,郭 丹.四川“开关论”[J].中国西部,2016,(01).

〔15〕李后强.自由贸易区就是思想解放区[N].企业家日报,2019-06-18(01).

〔16〕刘守英.深化农村改革的三个重点[J].农村经营管理,2018,(09).

〔17〕朱雪黎.四川军民融合勇当“探路先锋”[N].四川日报,2018-10-09(02).

〔18〕张琳琪.打造最优人才生态软环境 遂宁出台“人才生态十条”[N].四川经济日报,2018-10-16(02).

(责任编辑 张 筠)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of “Chemical Bond”in 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xis Theory

Zhai Kun Lu Jiaqiang Li Houqiang

Abstract: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identified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 as a national strategy,and proposed that this wa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required firmly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integration.Chengdu-Chongqing region is the “functional axis” and engine in the west.Chengdu-Chongqing Urban Agglomeration is one of the few “double-A type double-core elliptic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world.The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 should form a “chemical bond”with high bond energy to build world-class urban agglomeration.Chengdu-Chongqing central cities play a nuclear pivot role in the strategies of 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so on.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enter” to “axis”,it is necessary to practically practice five concepts for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coordination,green,open,sharing”,give play to five effects of “exciting,rotating,driving,linkage and interaction” ,and produce strong centripetal force,radial force,influence,catalytic force and adhesive force.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Axis Theory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湖南省高职教育对接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