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四个向度
2020-06-04向长征
国家认同,是指一国公民对自己国家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1]增强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身份认同
(一)认同中国公民身份
认同中国公民身份,就是在青少年内心深处认定自己从属于中国,我是中国人,而非他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构建出中国公民独有的身份感。中国公民的身份确定了个人对于中国的归属,也就内含了个人对国家的认同。1990年5月,北京市中学生梁帆应邀参加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见面活动。当他在宾馆门前的旗杆上唯独没有看到代表中国的五星红旗时,急切地找到活动组委会的一位负责人说: “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因为我在这儿!”这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我是中国人,我代表中国。
作为中国公民,享有世界最强的安全感。只要你是中国公民,无论你身处世界何地,身后都有祖国强有力的保护。2011年利比亚政局突变,8天内中国成功从非洲把近4万名同胞接回祖国。当时有人问利方海关人员: “为什么中国人能出去,我们却不能?”结果被反问: “你们国家有派人来组织出境吗?”2015年也门战乱,571名中国公民2天时间安全登舰撤离。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中国飞机第一个到达尼泊尔,上千名中国公民脱离险境回到祖国。2016年,新西兰发生强震并引发了海啸,中国领事馆包下所有能够租用的直升机,40个小时后,125名中国游客全部安全撤离。国际媒体说,有一种速度叫做中国撤侨。因为中国总是能够在各国之前,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混乱地点,完成撤侨行动。一次又一次深陷险境的撤侨事件,使中国公民的身份受到无数他国人的艳羡。
(二)认同公民法律人格
公民的法律人格,即国家依照法律赋予公民所具有的法律地位,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一系列权利,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榮誉和利益、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等义务。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的全面保障,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我国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与忠诚。
二、政治认同
(一)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否则,全国就是一盘散沙。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历史、现实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
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只有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于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战略全局,把握发展大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新局面。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比如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广大共产党员向险而行,践行“为人民牺牲一切”的承诺。这样无私的政党理应受到全体中国人的拥护和爱戴。
(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是由其国情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蓝图描绘,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再到“十四个坚持”“七大发展战略”“三大攻坚战”的重要部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认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的政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新型政党关系,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切实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眭,全面动员了包括各个党派、各个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效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有力支撑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凝聚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文化认同
(一)认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从未中断,连绵传承至今,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诗词曲赋风流雅致,民乐戏剧、国画书法酣畅精美,灯谜酒令、对联歇后语情趣盎然,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庄严隆重……我国传统文化探究家國天下情怀,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家和万事兴”等伦理道德教化世人,推进社会的和和美美。我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单从设置孔子学院来看,截至2018年12月5日,我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87万人。[2]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仁爱、和合、民本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厚实的底蕴。
(二)认同中国文化符号
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保存着国人的历史和记忆,承载着国人的光荣和梦想,突出了中国与他国的“区别感”,强化了中国人的“自我感”。在2011年利比亚撤侨时,有一千多名中国人没有护照,利方海关人员道: “怎么能确定他们都是中国人?”有名工人模样的人向总指挥提议: “我们一起唱国歌,这样就能迅速找到我们的同胞了。”大家重新排成一个个方队,一边唱着国歌,一边整齐的向关口前进,利比亚警察边鼓掌边喊中国人。中国的国歌成为撤侨关口所有人注目的中国符号。
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图腾之一,中国人常常自诩为龙的传人,这就是对文化符号的认同。雄伟壮丽的长城、气势恢宏的故宫、光彩夺目的天安门等,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符号;波澜壮阔的长江、气势磅礴的黄河、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等,构成了中国地域文化符号;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复兴号高铁等,构成了中国交通文化符号;两弹一星、北斗导航、量子通信等,构成了中国科技文化符号;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构成了中国标志文化符号……这一切文化符号构成了中国身份认同的边界,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
(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支撑着我国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我国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括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从社会层面来讲,要形成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从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人应该做到的,是个人的目标。三个层面紧密相连。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个人,也是属于社会的人,属于国家的人。同时,国家是建立在社会各个机构之上,国家和社会各个机构都是建立在个人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每个人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集中反映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因此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从个人做起,从爱国做起,从敬业做起,从诚信和友善做起,人人从我做起,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使我们的社会变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这是作为中国公民的应有之义。
四、民族认同
(一)认同中华民族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各自的历史贡献。
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风云变幻,经过众多朝代的更迭交替,面临一次次外敌的侵略,迎受一次次异邦文化的冲击,由大迁徙、大融合而走向了大统一和大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重大发展战略,实行对口支援和国家财政倾斜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缩小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使少数民族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遵循,把爱国主义贯穿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厚重家国情怀,成为动员和鼓舞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体化,创造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人间奇迹。这就是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英勇奋斗的历史,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伟大奋斗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全国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中华民族展现出“一方有难、八方驰援”的伟大团结精神,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在中华民族的长河中,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古代飞天神话,到神舟飞船、天宫1号等重大科技成果问世;从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环境治理传说,到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的人间壮举;从哪吒闹海的古代想象,到蛟龙探海刷新载人深潜的世界纪录,伟大梦想精神始终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超越自我提供了不懈的精神动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引导他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卢守亭.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结构与族群差异[J].中国青年研究,2014 (11):5257.
[2]世界各地已有548所孔子学院[N].福建日报,2018 1206(8).
【向长征,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职教中心,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