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新安医学针灸精华》内科病症针灸选穴规律
2020-06-04吴生兵周美启
王 堃,吴 欣,吴生兵,崔 帅,周美启
(1.安徽中医药大学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8;3.安徽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38;4.广州中医药大学 针灸康复临床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5.安徽中医药大学 亳州中医药研究所,安徽 亳州 236800)
新安医学发源于古徽州地区(今以安徽省黄山市为核心区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影响深远,是一支地域性、综合性学术流派[1]。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其名医辈出、医著宏丰。其中在针灸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魅力,学术思想特点主要概括为法宗《内》《难》,尊而不泥;学派纷呈,兼容并蓄;识脉察形,分经分部;针药一理,针医汇通[2]。作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安徽中医学院开始组织编著《新安医学精华丛书》10册,《丛书》涉及新安医家学术、医论、医话、医案、方药、针灸、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其中《新安医学针灸精华》第一次系统整理了新安医家在针灸学领域中的学术思想,不仅梳理了新安针灸代表医家、医著、学术主张及贡献;而且评述了内外妇儿50余种病症的新安针灸选穴施术特色与经验。本篇文章以书中内科疾病为例,总结其新安医家的选穴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针灸处方依据《新安医学针灸精华》有关内科疾病的病案31例,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肺痨、疟疾、中暑、噎嗝、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脱肛、胁痛、黄疸、消渴、水肿、心悸、癫狂、癫痫、癃闭、腰痛、遗精、头痛、眩晕、中风、面瘫、痿证、痹症、虚劳、咳血、鼻衄、吐血、便血、尿血。
1.2 数据整理
①数据的标准化: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学》[3],对穴位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②数据库的建立:采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选穴数据库,将其导入SPSS 21.0和Clementine12.0软件;③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Clementine12.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常用腧穴频次
对《新安医学针灸精华》中31例内科疾病针灸处方的腧穴频次进行统计,去除重复腧穴后收集腧穴154个,根据总频次降序依次排列。选取使用频次≥5的穴位,结果见表1。前5位的穴位分别是足三里、合谷、脾俞、肾俞、百会穴。
表1 新安医家治疗内科疾病使用总频次≥5次的腧穴频次
2.2 经络频次
对《新安医学针灸精华》中治疗内科疾病医案中涉及的经脉及腧穴进行汇总,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28)、督脉(19)、足少阳胆经(16)、任脉(16)、足阳明胃经(14)、足少阴肾经(9)、手阳明大肠经(8)、足太阴脾经(8)、手少阳三焦经(7)、经外奇穴(6)、足厥阴肝经(6)、手少阴心经(6)、手太阴肺经(5)、手厥阴心包经(5)、手太阳小肠经(4)。见表2。
表2 新安医家治疗内科疾病经络频次
2.3 特定穴频次
对收集的针灸处方进行特定穴的频数分析发现,使用频次按照降序排列分别为合穴、原穴、络穴、募穴、背俞穴、输穴、经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井穴、荥穴、下合穴、郄穴。见表3。
表3 新安医家治疗内科疾病特定穴频次
2.4 关联规则分析网状图
采用Clementine 12.0中的Apriori算法,将使用频次≥5的31个高频腧穴作关联规则分析。关联规则网状图如图1,两者之间的线越粗表示其相关性越高,其中二项腧穴关联结果见表4。
图1 新安医家治疗内科疾病高频穴位关联规则网状图
表4 新安医家治疗内科疾病腧穴配伍关联分析
2.5 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的贡献
据文献记载,最早的新安针灸医家为唐代杨玄操,其代表著作《撰著黄帝明堂经》《明堂音义》[2]。后随着商业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新安医学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涌现了大批针灸学家,如宋代张杲,元代王国瑞,明代的孙一奎、汪机、吴正伦、吴崑,清代名家吴亦鼎、吴谦[4]。下面拟通过整理总结相关文献,列举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新安医家的针灸学术特色。
王国瑞系新安婺源人,元代针灸学家,其代表作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2]。王氏重配穴,在窦汉卿基础上提炼出“穴法相应三十七穴”,强调腧穴近治、远治及前后配穴的治疗作用,倡导主穴之后,必用其应穴。他善用奇穴治病,扩充了许多经外奇穴。在《玉龙歌》中首创透穴刺法,主张辨证论治,以病证的虚实为补泻依据,一切以病施法,灵活多变[5]。汪机,字省之,新安祁门朴墅(今安徽省祁门县)人,温补学派代表。汪机溯针灸法之源,敢于揭露针灸医学中的弊病,编写出重要的批评继承性著作《针灸问对》。他认为医者必须辨证诊察病症后再施针,以免“绝气危生”。在针刺过程中尤当区别气分与血分,一般通过远道、交叉选穴达到调气、行气,从而气致病所。而病在血分,应在病变附近取穴达到疏经通络、活血化瘀目的。本于《内经》《难经》,汪机证实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功效,但灸易焦骨伤筋,机体火盛表邪无法透出,故夏季、脉浮者和微数之脉不可灸[6]。清代医家吴亦鼎,安徽歙县人,善用汤液、针、灸三法,著有名作《神灸经论》,书中详细介绍了针灸选穴特点、操作方法、施灸原则。吴氏认为“用针之要,先重手法,手法不调,不可以言针”,针与灸并重,极重辨明经络选穴与定位,治疗疾病所选腧穴独特,效果显著,施灸要有宜忌,不能随意施灸[7-8]。
3 讨论
既往研究中,内科病证作为针灸疗法适应证一直被临床广泛应用[9]。与西医治疗内科疾病相比,针灸疗效明显,副作用小[10]。本研究发现,《新安医学针灸精华》记载针灸治疗30余种内科疾病,选穴数前3位的经脉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十二正经的阳中之首。不但固表补虚,防止由表入里的病邪侵袭,减少外感表证发生。而且参与十四经脉的循环往复,振奋机体阳气,增强营卫运行,保证气血供给[11-12];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统领一身阳气,称为“阳脉之海”,具有祛寒解表、温煦脏腑、温经通络、补脑益髓、醒脑开窍等功效,督脉为病则御邪能力下降,出现感冒、咳嗽外感病症,在内无法温煦脏腑则头痛、泄泻、崩漏[13];“阴脉之海”任脉主宰阴经气血,调理五脏精气的盈亏。“任”有“妊养”之意,对女性经、带、胎、产具有重要作用。任脉善于调理上焦宗气、中焦水谷之气及下焦元气,维持气机升降,补虚复元、益气扶正[14]。综上可知,新安针灸医家治疗内科疾病整体以祛邪解表、益气补虚、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为主。
本文总结发现,特定穴的选择以合穴、原穴、络穴较多。井、荥、输、经、合中的气血如同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到深运行。合为汇集之意,经气运行至此而入合于内脏,具有较强的通络祛瘀、行气活血作用,常用以治疗脏腑气血运行异常,脏腑失和导致的咳喘、头痛、水肿、胃痛、胁痛、泄泻等症[15]。原穴是脏腑经络之气的根源,脏腑之气输注于十二原穴,如肺经原穴太渊、肝经原穴太冲、大肠经原穴合谷。五脏有病,原穴会产生特殊反应,针刺后可调整本脏腑功能,治疗其脏腑疾病[16]。络穴是全身气血汇聚与转输分流的重要部位,除用以本经脏腑、表里两经、脏腑病症,还可治疗络脉及其循行部位、慢性病等病症[17]。
穴位关联结果挖掘出高频穴位关联规则14条,其中相关性较好的穴位是风池-合谷,曲池-合谷,曲池-足三里。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交于阳维脉,与足厥阴经相表里,具有醒脑开窍、通调阳气之效[18];合谷,因其“面口合谷收”被列为四总穴之一。作为大肠原穴、阳经要穴,合谷升散宣泄,贯通表里二经,无论感冒头痛等外感表症,还是肺脏疾患均有良效。手阳明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脾病血气先合谷”,说明合谷调和血气,在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中运用[19]。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有调理肠腑、固卫解表之功。现代机理研究发现,曲池穴适用于循环、消化、内分泌系统,不仅治疗肢体痛麻、不遂,也可治疗中风、感冒、皮肤、水肿、癫狂等疾病[20-21]。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下合穴,是临床常用强壮穴,具有升降气机、通腑化痰、和胃健脾功效,被广泛用于心悸、头晕、癫狂、胃痛、泄泻、腹痛、喘咳、中风、水肿等疾病。由此可知,新安针灸医家治疗内科疾病所选关联性较大的穴位多具有祛风解表、醒脑开窍、泻热通络、调和营卫、健脾化湿、益气补虚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统计学和Apriori关联分析挖掘出治疗内科疾病的高频经脉、腧穴,高频穴位关联规则14条。新安医家针灸治疗内科疾病有规律可循,选穴常以阳经与任督脉腧穴为主,遵循补益之法,补肾固本,扶正补虚,提升先后天之气;补虚与宣通合用,祛邪解表,健脾和胃,调和营卫,从五输穴、原络穴入手,治疗本经脏腑、表里两经病症,使机体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正常,调节脏腑经络阴阳平衡,疾病痊愈趋于良好的内环境。本次统计结果可为新安医家的选穴规律提供一定数据支持,对后世研究新安医学学术特色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