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管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控制探讨
2020-06-04李晓兰沈功婕冉欢欢
李晓兰,沈功婕,冉欢欢
(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重庆 404700)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护理工作的要求随之得到了提升,因此,传统护理服务模式的不足逐渐暴露出现,从而导致了医患纠纷的出现,对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创建与维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1]。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表示,为了进一步推动护理质量的提升,医院应积极做好先进管理体制的引入,从而优化对于医疗人员的管理水平,为护理工作的进步奠定基础[2]。经过分析,研究人员表示,区域化管理模式对于护理质量的优化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针对在护理工作中应用区域化管理模式对于护理质量控制工作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医院护理人员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式将其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男性5例,女性40例;年龄25~34岁,平均(28.12±1.45)岁;研究组男性2例,女性43例;年龄24~33岁,平均(28.21±0.97)岁;在基本资料上,以P>0.05,表明组间差异无统计价值。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工作;主要护理人员包括做好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开展医疗知识与药物使用常识指导、确保患者病房环境整洁以及合理开展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1.2.2 研究组
采用区域化管理模式开展护理工作,主要护理工作内容包括:(1)做好区域规划: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有效做好负责区域的划分,同时,应对相关辖区内护理人员的相关工作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2)落实区域岗位的合理设置:在各个区域内,由主管护师对日常护理工作进行明确,从而有效确保治疗室、仪器间、检查室、病房、护士台、仓库以及值班室等区域得到有效的管理;(3)做好护理工作质量管控:在护理工作中,相关护理人员应依托院方资源有效开展护理工作的优化,及时对相关护理内容进行普及,强化护理人员工作素养,做好辖区内相关工作的合理落实,此外,应定期组织交流会,对相关工作进行分析;(4)优化患者服务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各个区域的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联系,以便提升服务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患者相关诉求的有效满足,从而推动患者服务质量的优化发展。
1.3 观察标准
本研究将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与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其中,护理工作质量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评分,包括医疗设备与药品管理质量、医患沟通、护理工作落实效果、病房环境卫生以及应急处理能力等五项,每项满分20分,总分100分。患者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量表分析,由患者进行填写,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三项。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为了实现数据分析,选取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计算,使用%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使用()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对于研究数据,以P<0.05,表示其差异在统计学中存在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
在护理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对于研究数据,以P<0.05,表示其差异在统计学中存在意义。数据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
2.2 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在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患者对研究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00%,优于对照组的82.00%;对于研究数据,以P<0.05,表示其差异在统计学中存在意义。
3 讨 论
作为医疗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医院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价值[3]。其中,作为医院服务内容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护理工作与患者之间的联系相对较为密切。近年来,随着医患纠纷的不断出现,研究人员表示,医院应积极做好日常工作管理模式的优化,引入新型管理手段,从而为日常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4]。
本次研究表明,与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相比,应用区域化管理模式后,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评分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综上,区域化管理模式对于医院护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