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管理在突发传染病中应用效果分析
2020-06-04杨红丽刘庆芬寇建琼刘仕芳徐巾洁
杨红丽,刘庆芬,寇建琼,李 丽,刘仕芳,徐巾洁
(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护理部,云南 昆明 650301)
传染病突发事件属于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卫生属性、严重危害性,对公众健康及心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造成严重危害[1]。近年来,各种传染病层出不穷,新发、突发传染病出现时,具有起病急骤,具有不可确定性、不可预见性、情况复杂的特点[2]。我院作为传染病应急处置定点医院,常临时性接到应急任务,在处置过程中采取临时调配护理人员、准备场地、物资,给医院处置带来不少困难,自2015年7月开始在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中实施常态化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圆满完成各级各类处置任务,现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5年6月实施常态化管理前43名护理人员情况:年龄23-47,平均年龄(34.56±6.667)岁,工作年限1-27年,平均工作年限(13.67±7.296)年;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实施后59名护理人员情况: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35.98±7.241)岁,工作年限2-30年,平均工作年限(13.63±8.882)年。
1.2 常态化管理方法
1.2.1 病房设置
单独设立一栋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病房,病区布局和设置严格按照“三区两带两线”原则[3]。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如有突发传染病立即启用。
1.2.2 成立传染病应急处置工作组
设医疗救治专家组、疫情处置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综合协调与后勤保障组、纪律监察审计组,制定岗位职责及预案,如遇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各组履行职责。
1.2.3人员设置 成立应急队伍,每季度更换,设一名专职护士长,其他人员平时均分散在临床各科室,每组人员配备一名精神科护士,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进行沟通疏导。采取24小时备班制,每周安排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备班。
1.3 病房的管理
按需要备一定数量的物品、药品,利用五常法进行管理。无病人时由护士长每周对病房内的物品、药品、仪器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呈应急状态,以备收治病人使用。
1.4 培训
每季度护士长对本季度应急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根据传染病疫情流行趋势有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坚持计划培训与临时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战演练相结合。
1.5 评价指标
(1)护理人员到岗情况:接到通知能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指定地点;(2)防护技能掌握情况:接到任务后能够独立穿脱防护用品及做好病人处置工作;(3)任务完成情况:护理人员能完成应急处置任务。
1.6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 结 果
实施常态化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到岗情况、防护技能掌握情况、任务完成情况。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岗情况、防护技能掌握情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比较。
3 讨 论
3.1 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及时
在突发传染病事件中及时救治感染者,对于抢救感染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4]。我院采用常态化管理后,应急队员分散在临床各科室,随时待命,24小时通讯畅通,接到应急通知能及时参与应急救治工作,病房物品均呈应急状态,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完成。
3.2 节约护理人力资源
目前临床护士大都按床护比进行配置,一旦有新发传染病发生短期内会出现人力资源的告急,特别是掌握传染病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欠缺[5]。我院采取应急备班工作制,如有突发传染病发生护理人员立即就位,由呼吸科护士长接管,无病人时分布在临床各科室,避免了人员的闲置或不足,不但节约人力资源而且还能定期有针对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岗位练兵,避免业务生疏无法胜任突发工作。
3.3 培训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
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护理人员顺利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改变以往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培训,提高其的学习主动性,掌握培训内容并应用于应急工作中。
3.4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患者住院期间要求单独隔离治疗,不仅会使其产生孤独、紧张、恐惧心理,还易引起病情加重。部分患者产生心理疾患,出现抗拒治疗、暴力伤人等举动[6]。我院做好心理护理,出现情绪不稳定时均能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能很快适应住院环境,满意度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急处置情况直接影响着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治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常态化管理能确保护理人员及时、准确、高效地进行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