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护理模式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应用价值
2020-06-04徐敏娟
徐敏娟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对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可以使并发症减少,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小,恢复速度快,但护理服务工作质量的高低,会对治疗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1]。本文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接受全面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期间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45例患者,将其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中男性9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40-89岁,平均61.8±5.6岁;发病时间1-9天,平均3.5±0.8天;左下肢病变14例,右下肢病变8例;观察组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43-88岁,平均61.6±5.7岁;发病时间1-9天,平均3.3±0.7天;左下肢病变14例,右下肢病变9例。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介入治疗护理:① 常规病房巡视;② 常规执行医嘱;③ 被动问答式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④ 统一模式饮食配备。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干预,(1)术前:在治疗开始前根据患者的实际文化程度、心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对患者实施系统且具有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干预,使其能够对疾病发生的具体机制、介入治疗的优势有更加充分全面的了解,从而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在治疗期间要将患者的患肢抬高30°,使静脉回流状态得到充分改善。严禁对患肢进行按摩、热敷,以免导致栓子发生脱落。加强患者体温、患肢肿胀程度观察,对患者是否出现胸闷等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汇报医生,并采取妥善的方法进行处理。(2)术后:穿刺处沙袋压迫2小时,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2小时以防出血。24小时后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使卧床治疗的时间尽可能的缩短,指导其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功能锻炼,此外治疗期间,还应该注意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注意出血情况,特别是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黑便,血尿等。介入手术后即可正常进食,宜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并选择易消化、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
1.3 观察指标
(1)住院总时间;(2)不良事件情况;(3)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满意度评价标准
通过不记名打分问卷(满分为100分),在患者出院当天,对满意度进行调查,按照以下标准进行。不满意:<60分,基本满意:<80分且≥60分,满意:≥80分[2]。
1.5 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
2 结 果
2.1 住院总时间
观察组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总时间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时间比较(d)
2.2 不良事件情况
观察组仅有1例(4.3%)不良事件(肺栓塞)发生,少于对照组的5例(22.7%),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深静脉腔血液的凝血功能处于异常状态,会导致静脉发生阻塞,使静脉的回流状态出现障碍。如果治疗不能够保证及时有效,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对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还有可能致残[3]。介入治疗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从而产生应激反应,治疗期间需要使用抗凝药物,且患者治疗前身体处于高凝状态,治疗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患者实施护理,使上述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显得尤为必要[4]。全面护理属于有效护理方法的一种,可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等多个方面,对护理服务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使护理满意度提高,从而保证治疗效果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