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茬晚播小麦新品种豫丰11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研究
2020-06-04杨新田杜永娜吴玲玲张建伟杨保安
杨新田,杜永娜,吴玲玲,张建伟,杨保安
(1.河南省新郑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河南 新郑 451100;2.河南省科学院 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 河南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 河南 郑州 450015)
适期播种是形成小麦冬前壮苗的关键因素之一,适期播种可以充分利用温光等自然资源促进苗齐苗壮,形成高质量的小麦群体基础进而提高产量[1]。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气候适宜雨水条件均衡,光照充足,为小麦安全越冬和培育壮苗提供了必要环境条件[2],但近年来,随着新郑地区耕作制度的改革,麦豆、麦薯等种植模式逐渐增多,但大豆和薯类作物的收获期普遍较晚,加之秋播期间常常遇到不同程度的干旱或雨涝灾害,导致小麦播期被迫推迟,难以适期播种,晚播小麦的面积不断增加。研究认为,随着小麦播期的推迟,冬前有效积温减少导致出苗时间延长,次生根减少、分蘖减少或无分蘖,到越冬期时难以形成壮苗越冬,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成穗率大幅度降低,最终导致有效穗数减少、穗粒数较少、产量降低[3]。此外,小麦晚播还会造成白粉病、锈病等病害加重发生,小麦生育进程延迟,增加灌浆期遭遇干热风危害的风险,促使高温逼熟现象的发生,导致千粒重严重下降,使晚播小麦难以实现高产。前人试验证明,与适期播种相比,每晚播5 d,小麦的产量减少约7%~10%[4]。晚播小麦已经成为限制我省部分地区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的关键因素。
针对晚播小麦面积递增、产量较低的现状和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在不同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促使晚播小麦产量提升。王龙俊等[4]针对江苏省晚播稻茬小麦的实际情况,通过稻田套播和板茬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尽可能提早进行小麦播种,争取光温资源,实现壮苗,而通过晚茬密播和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增加小麦群体基础,人工补充光温等措施,实现晚播小麦高产。王汝利等[5]通过调查研究里下河地区稻茬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提出从品种选用、播种技术、播量调节、肥水运筹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该地区的稻茬晚播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小麦播种密度和氮素营养对小麦合理群体的构建以及光合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晚播小麦因播期推迟,适当增加播量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而在适宜密度的基础上提高晚播小麦中后期施氮比例也可增加籽粒产量[6, 7]。张明伟等[8]研究表明,在晚播30~40 d时,667 m2产量450 kg左右的高产群体产量结构要求667 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34.7万、36粒、40.0 g左右,晚播小麦的产量构成要素中667 m2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可见,晚播小麦应随着播种时间推迟,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以保证有足够的基础群体,同时加强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也可实现晚播小麦高产高效。为进一步提高新郑地区晚播小麦产量水平,新郑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于2018-2019年度在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开展豆茬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应用研究,旨在为新郑地区豆茬晚播小麦实现高产优质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1 试验地土壤条件
晚播栽培试验位于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试验面积1.33万hm2,试验品种豫丰11。试验地前茬种植大豆。试验地土壤为立黄土黏性,土壤有机质含量19 g·kg-1,全氮含量1.07 g·kg-1,速效磷含量(P2O5)14.5 mg·kg-1,速效钾肥含量(K2O)116 mg·kg-1,土壤pH值为8.1左右,偏碱性。
2 晚播小麦生育进程分析
高产、优质中强筋品种豫丰11是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半冬性、中早熟类型的小麦新品种,其适播期在10月15-25日之间。试验共设置2个播期,即适播期(2018年10月15日)和晚播期(2018年11月5日),通过对2个播期中豫丰11在出苗、分蘖(始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挑旗、抽穗开花以及籽粒灌浆成熟等不同时期的观察和记载,发现适播期小麦和晚播期小麦具有不同的生育进程特性(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随播种推迟,晚播期小麦的全生育期明显缩短。播种至出苗历时天数随播期推晚而延长,晚播期小麦在出苗和分蘖始期分别出现其播种后的12 d、28 d,比适播期小麦推迟了26 d、33 d。越冬期期间,幼苗停止营养生长,适播期小麦每株平均有2~4个分蘖,而晚播期小麦越冬前幼苗主茎在3叶1心左右、每株有0~1个分蘖,随后返青拔节期的差距逐渐缩小,抽穗期基本一致,成熟期趋于相同。说明晚播小麦营养生长周期缩短,而导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生长速度加快, 生殖生长阶段与适播期小麦同步,造成其营养生长不足,苗小苗弱,且抗逆性差,生殖生长(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较弱,难以实现较高的产量水平。
3 晚播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晚播小麦主要对产量三要素中667 m2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为明显[9]。播种期推迟,分蘖始期也相应推迟,冬季分蘖数明显减少,分蘖成穗率显著降低,667 m2有效穗数也显著下降。此外,随着播种期推迟,开花灌浆期单株干物重降低,叶面积系数下降,后期光合物质积累减少,并受春季干旱、干热风等恶劣天气影响造成早衰,导致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显著下降。笔者试验选用小麦品种豫丰11,虽为半冬性类型,但具有早熟的特点,采用“以肥补晚,以质补晚”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路线[10],促使经济产量形成、群体结构达到合理水平,从而实现了晚播小麦高产高效生产(表2)。
表1 不同播种期小麦不同的生育进程特点(月·日)
表2 晚播小麦的产量水平及其构成要素 (万·667m-2,kg·667m-2)
从表2可以看出,随播种推迟,加大播种量,从基本苗来看适播期和晚播期分别为:19.6万·667m-2和28.3万·667m-2,晚播期的667 m2基本苗明显高于适播期。由于晚播期小麦越冬前幼苗生长缓慢,每株不产生分蘖或产生较少分蘖,而到春季返青前期的最高分蘖数二者相差较大,适播期的最高分蘖群体高达103.8万·667m-2,而晚播期的最高分蘖群体则为70.7万·667m-2,由于没有一定数量的基础群体,晚播期小麦的成穗数(36.4万·667m-2)也明显低于适播期小麦成穗数(41.0万·667m-2)。适播期和晚播期小麦的穗粒数差别不明显,但由于播种期推迟,前期营养物质积累不足,后期光合物质积累少,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较低,晚播期小麦的千粒重平均仅为43.6 g,而适播期小麦的千粒重平均为47.3 g,比晚播期小麦千粒重多达3.7 g,说明小麦晚播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较为明显。2019年6月6日,经新郑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组织专家现场实打测产,现场称重、除去杂质、按国家粮食入库安全含水量13%计算实际产量,晚期播种的小麦平均产量达到486.7 kg·667m-2,而适期播种的小麦平均产量达到570.5 kg·667m-2,说明适期播种对小麦的产量具有重要影响,而因气候因素不能够适期播种的小麦,在选用适合的品种配合相应的晚播栽培措施也能实现丰产丰收。
4 新郑地区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4.1 品种选用和种子处理
(1)品种选用。选择广适、单株生产力高、综合抗性好、耐迟播、生育后期不早衰、早熟、且保证种子纯度要达到98%以上,发芽率在95%以上的小麦品种,如豫丰11。
(2)种子处理。①晒种:播种前选择晴天晾晒小麦种子1~2 d,可打破种子的休眠,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促使种子早出苗1~3 d。②包衣:可选用27%噻虫嗪·苯醚甲环唑·胳菌腈悬浮种衣剂30 mL,对水250 mL,拌种15 kg进行种子包衣,同时可兼治地下害虫、苗期蚜虫及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
4.2 注重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
(1)提高整地质量。为了确保土壤透气性良好,深耕或深松的深度达到30 cm以上,以破除犁底层,深耕后耙地至少两遍,务必耙平耙实,应尽早足墒播种。
(2)增施肥料。晚茬小麦常因前茬作物生长期长,收获推迟,消耗了过多的土壤速效养分,地力得不到休闲恢复,加上晚播小麦幼苗瘦弱,根系较少、对肥料的吸收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增施肥料,增加有机肥用量,适当增加磷肥用量。
(3)注重播种质量。 ①适当增加播种量:错过最佳播期后应适当加大播种量以增加基本苗量, 依靠主茎成穗以保证拿足穗数、增加每穗粒数是晚播小麦稳产丰产的有效措施[11],但应注意根据播期、品种特性和栽培措施,确定合适的播种量。②防治地下害虫:播前选用5%辛硫磷颗粒剂混入肥料撒施地面,随深耕翻入土中。③适当浅播:因温度低,晚播小麦发芽出苗慢,适当浅播可缩短出苗时间、减少养分消耗,实现出苗快、早生长、发根多、早分蘖的效果,播种深度一般以3 cm为宜,有利于种子快速萌发,提早出苗。
4.3 加强田间管理
(1)早春水肥管理。对晚茬麦田应加强起身拔节期肥水管理,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0~15 kg,创造肥足墒饱的环境,为晚播小麦稳产丰产创造有利条件[12]。
(2)化学除草。小麦返青期,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应及时防除麦田杂草。如每667 m2可施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0 mL+3%甲基二磺隆乳油30 mL+10%精噁唑禾草灵乳油30~40 mL对水30 kg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单子叶杂草。
(3)一喷三防。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做好一喷三防,同时适时浇足灌浆水,促使小麦根系发育。及时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及穗蚜等病虫害,若遇降雨或持续2 d以上的阴天、结露、多雾天气时,要及时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预防小麦赤霉病,同时结合病虫防治混合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以增加粒重。
4.4 适期收获
小麦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收获,使用小麦联合收割机,及时完成对小麦的大面积机械化收割,同时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小麦收获后应及时晾晒或烘干,以防止霉变和发芽影响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