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式外渗敷料包在新生儿液体外渗护理中的应用
2020-06-04郝美丽
郝美丽
(包头市第四医院新生儿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由于新生儿皮肤发育尚不完善,屏障功能较差,血管直径细、弹性差,皮下脂肪少皮肤柔软且娇嫩,加之在临床中,静脉补液的药物常常为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大,同时新生儿极易哭闹乱动,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液体外渗的几率,具统计报到成人液体外渗率为2.3%,而新生儿则达23%—63%[1]。液体外渗后引起局部皮肤发红、肿胀、水泡甚至皮肤坏死,外渗引起局部疼痛不适,在此刺激下新生儿哭闹增加,耗氧量增加,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药液外渗患儿应及时有效的给予处理。以往经验通过浸湿硫酸镁、酚妥拉明或喜辽妥等药物的纱布直接敷于皮肤肿胀处进行护理[2],其缺点是患儿容易乱动,湿敷纱布脱落不易控制,同时药液易挥发,再者湿敷纱布帖敷皮肤不充分,影响药物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护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研制了包裹式外渗敷料包,用于液体外渗患儿的局部皮肤护理,其外渗辅料包规避了传统纱布湿敷的缺点,通过两年对106例液体外渗患儿的临床实践对比,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7月发生液体外渗的新生儿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外渗级别均为2~3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儿,年龄1—28天,平均体重(2.3+1.1)kg,对照组56例患儿,年龄1—26天,平均体重(2.3+1.3)kg。
1.2 材料与制作
包裹式外渗敷料包采用透气性好,纯棉材质的长方形布料,厚度约1mm左右的双层棉布制作而成,内置一口袋可放置药物敷料包,左右俩边使用粘扣,环形包绕后,粘好即可,见图1 。
1.3 护理方法
观察组应用包裹式外渗敷料包对外渗皮肤进行护理,由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人员评估外渗程度,先用生理盐水对外渗部位皮肤进行清洁,再依据患儿液体外渗的不同部位给予大小不同的敷料包,因患儿渗出原因不同,选择不同的敷料包药物配置成分,常规使用硫酸镁湿敷、酚妥拉明或喜辽妥等外敷[3],将药物敷料包放置于内置口袋中,将其环形包裹好,与肿胀处皮肤接触紧密,每2小时观察一次局部皮肤情况,根据敷料包内药液浓度定时更换敷料包,同时记录局部皮肤肿胀面积,皮肤颜色及患儿哭闹次数,根据局部皮肤情况连续使用7天。对照组患儿通过以往经验直接使用浸湿硫酸镁、酚妥拉明或喜辽妥等药物的纱布湿敷于皮肤肿胀处进行护理[4],局部皮肤观察与记录情况同观察组。
1.4 评定指标对照2组患儿局部外渗药物吸收天数、平均哭闹次数。
结果 2组液体外渗2~3级患儿局部外渗药物吸收天数,观察组7天之内外渗药液吸收的占80.00% ( 40 /50) ,高于对照组的53.57% ( 30 /56) 见表1 。
表1 2组外渗药物吸收天数[n(%)]
2组患儿平均哭闹次数,观察组7天内平均哭闹5.71次(40/7),低于对照组的8.14次(57/7)见图2。
对新生儿液体外渗程度在2~3级的局部皮肤护理中,使用包裹式外渗敷料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以往经验直接使用浸湿药液的纱布敷于皮肤肿胀处进行护理的方法,其药物吸收天数减少,哭闹次数减少,因此患儿疼痛缓解,哭闹减少食乳量增加,病情恢复速度加快。
2 讨 论
对于新生儿外渗传统的护理方法是将药液直接涂于患处皮肤或者用浸湿药液的纱布覆盖于患处皮肤,但在临床实际使用中上述方法存在诸多不便,例如皮肤损伤、药液挥发、外敷纱布脱落等,造成了外敷药液发挥效果不完全,治疗效果一般。包裹式外渗敷料包是依据临床护理经验自制发明的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护理创新用物[6],其优点有以下几点:1.具有包裹感,能给新生儿安全的感觉。2.帖敷效果好,可以让药液充分接触患处皮肤,不易滑动脱落,固定稳妥,减少了看护。3.敷有药液的辅料包外表有包裹物,药液不会直接暴露于空气内,避免了药液挥发。4.包裹式敷料包全部使用棉质柔软布料制作,不会损伤新生儿稚嫩的皮肤,患儿感觉舒适。5.根据身体部位配有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外渗敷料包,可随意调节大小及松紧度,随时打开观察外渗处皮肤恢复情况,便于操作,省时省力实用,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