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和预防
2020-06-04濮云
濮 云
(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
深静脉血栓主要是因静脉血于深静脉血管腔中异常凝聚,对静脉管腔造成阻塞,影响静脉正常回流,导致血栓形成,该疾病多发生于下肢,通常发生在手术后,具有较高的致残率[1]。可见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十分关键,此次研究给予患者不同的护理措施,分析其护理效果,将具体情况报告如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到我院接治疗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方式分成了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9例。对照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 (48.63±7.16)岁 ;实验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 (49.32±7.4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予以比较,组间数据不存在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相关办法如下。
(1)由于疾病的困扰,患者大多存在不同负性情绪,对病情康复和配合程度有影响。护理人员同患者交流沟通,掌握患者内心想法,给予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给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后的预后效果,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使其治疗依从性增强。
(2)引导患者术后积极预防血栓形成,因患肢术后处于长时间的制动状况,进而形成血栓,督促并鼓励患者及早在床上开展运动锻炼,对健侧肢体被动性的进行活动,可适当的抬臀、扩胸、伸缩髋关节等,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并严格遵照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3)术后24h内必须严格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以及患侧肢体末梢血运状况,观察其皮肤颜色、表皮温度等。术后用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检查下肢,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术后适当的进行血容量补充,给予补液,将血液进行稀释,避免血液粘稠。
(4)术后给予患者使用抗血栓弹力袜、弹力绷带、足底静脉泵、间断充气加压泵、压力抗栓泵、适当推拿按摩等,有利于减少患肢肿胀、加强血液循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针对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可将适当将其患肢抬高,被动运动,健侧肢体则进行各关节运动,帮助患者翻身等[2]。
(5)术后给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相关示范,并让患者及家属知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相关临床特征、异常体征情况等。引导术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其不良心理情况,饮食结构应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各种维生素及粗纤维食物,多食用新鲜瓜果,使血液粘稠度下降。
(6)加强caprini评估。使用caprini深静脉血栓因素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评估,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时进行评估。Caprini风险评估的VTE危险因素评分分值为1、2、3、5分,每项评分可累加;充分考虑抗凝与出血风险后进行预防;当低危0-1分时,引导患者早期活动;中危2分时,给予药物预防+物理预防;极高危≥5分时,给予药物预防+物理预防。当caprini评分≥3分时床尾警示标识,每周评估一次,中危级以及时上报医生。
(8)出院前2日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再次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和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应坚持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视自身病情恢复情况再加强运动。告知患者定期前往医院复诊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并发症包含下肢溃烂、下肢坏死、脑栓塞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5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
3 讨 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选择手术治疗各类疾病的几率越来越高,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也增加,深静脉血栓在早期不易被发现,当有临床症状体现出来时,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当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肺栓塞以及脑栓塞等[3]。可见在护理时应十分重视,应加强对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起到良好的预后效果。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51%,表明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坚持锻炼、加强健康教育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也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水平对该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明确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在患者术后加强护理和预防,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