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式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初探

2020-06-03孟国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孟国成

【摘 要】合作式学习指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小组设定目标,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并在此过程中达到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教学模式。教育资源的匮乏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造成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与培养其独立人格之形成,有必要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式学习的模式,并科学分组,让教师充当引导者,采取合理的评价体系,方能发挥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最大功效。

【关键词】农村教育;语文教学;合作式学习;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233-02

农村小学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致使农村小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心理健康的成长。语文课程的学习又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窗口”,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独立意识的培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教育部2017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在此背景之下,结合合作式学习的最新理论发展、实践现状以及农村小学教育的特殊性,探求合作式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

一、合作式学习概述

区别于传统的“个体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2]其意指共同的目标导致了群體内部的相互依赖,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任何个体的变化都会导致他人的变化,进而致使群体的目标发生改变。当该理论应用至教育学当中,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方法随即产生,其要求在教学当中将学习者分为不同的小组,并通过对不同小组设定目标,使得小组内的学习者能够为了目标之达成而互相激励或提供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合作式学习在现今的教学当中应用广泛,不同学科都在教育实践中探寻合作式学习的最大功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一方面,合作式学习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合作式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的合作,其同时还包含师生之间的合作,在这期间,在实现共同学习目标的驱动下,不仅老师能够将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传授于学生,小组同龄成员之间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亦在互相影响着其人文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合作式学习是增强学习者人际交往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教学当中,“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其尚未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然而实际上经过合作式学习实践探究,其对于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都有显著的帮助作用。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中国地区间发展差异巨大,即使都在农村地区,不同省份、不同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学质量的高低均有所不同,故而本文将“农村地区”限定为地区经济发展较差、教育资源匮乏、教学基础配套尚未齐全的农村地区。在这些农村地区,一个显著性特征就是留守儿童占到当地学生中的很大比例,这给教学带来的问题是,留守儿童在学习中普遍表现较为沉闷,其人格培养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育大部分需要在学校完成,家庭在儿童社会化方面能够提供的帮助有限。同时,因为同龄人之间的影响,加之地区经济发展、教育理念等本身的限制,实际上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亦与留守儿童有着同样的表现。故此,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仅与其知识的学习相关,更是培养其人格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母语相关,相较于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学生对于语文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表现出天然的适应性,然而天然的适应性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又表现为对于语文学习的不重视。

实际上,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学习的一小部分,其同时是其他所有人文社科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理解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的奠基石,然而因为部分农村地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重视,致使其未能发挥教育教学的全部功能。但是,天然适应性学习的优势在于其可以较好地开展合作式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合作式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作用。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式学习具有可操作的基础与实践的必要性。

三、合作式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有学者总结出部分地区在开展合作式学习时,因“不合理的分组标准、不明确的分工模式、不科学的评价制度”[3]给合作式学习的开展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在其实践教学开展当中,应当从模式、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因地制宜地开展合作式教学,方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合作式学习的开展应当科学分组,保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前已述及,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因此,在开展合作式教学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所有工作展开的基础。一方面,不同学生的性格、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均有差异,保持“组内异质”即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合理进行分配,保证成绩较好或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在组内帮助成绩较差或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同时,“组间同质”是指各个小组之间的总体特征要保持均等性,才能达到合作式学习在小组间互相竞争、共同进步的功效。另一方面,小组的设定应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合作式学习开展时要避免形成班级内的“小团体”,具备流动性的小组设定能够让学生之间加强交流。

教师应当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促进者。虽然合作式学习的模式为教师设定目标,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目标,但是,在这期间,教师不应当脱离小组的学习,而应当成为小组学习的促进者。在部分教学实践中,一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成为了小组成员的“依赖者”,其他成员在实质上并未对小组作出贡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引导小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讨论或小组目标的完成,在小组汇报时,或可以让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一些场景性较强的课文教学中,譬如《雨点儿》《桃花源记》,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课堂表演,让各个小组在寓教于乐当中互相竞争,同时还能发挥各个成员的长处。

采取合理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小组语文的合作学习模式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采取合适的学习评价,对提升合作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应当制定出以合作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以及结果作为评价指标,同时也将合作学习小组整体的进步作为评价指标与奖励的根据。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新课程评价与学业质量标准[J].语文建设,2018(31).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3]罗红梅.合作式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交际,2017(13).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