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渗透途径

2020-06-03罗晓雷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渗透途径高中历史

罗晓雷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一则迎合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中关于“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历史综合能力提升。在历史解释素养形成中,教师需要以不同史料为依据,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助力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与思考,指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实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层理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本文以历史解释为例,探讨了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122-02

历史解释所包含的内涵十分广泛,它根植于建构主义、元认知理论等多个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理论根源。运用历史解释是历史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历史学习中,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叙述等都需要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进行解释。一般而言,历史解释的具体步骤主要有获取史料、分析史料、对事实评判三个基本步骤。在这三个步骤中,学生必须要具有“对史料进行批判性阅读与思考”的素质。

一、挖掘史料,严格把关史料,为学生的历史解释打基础

历史解释建立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而广泛的历史研究则要以史料为基石。教师要通过挖掘史料、并对可用性强的史料进行严格筛选与把关,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一手或者二手史料,供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与思考。历史解释不是对史料的浅层次阅读和蜻蜓点水式的分析,而是需要学生在批判、辨析、实证中解释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叙述,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艰难的“读”与“思”的过程。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严格把关史料,提供多种类型的史料[1]。这里的多种类型,并不是一味地为学生提供筛选好的可直接拿来用的资料,而是尽可能呈现一些有冲突、有矛盾的史料让学生自己去辨析,去甄别(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甄别),让学生形成质疑史料、批判史料的意识,有选择地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学习。第二,呈现材料后,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养成批判性阅读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将经过“严格把关”后可用的史料(正确的史料)呈现给学生,主动激励学生质疑,为学生历史解释打基础。

二、依据史料,指导批判性阅读与思考,构建历史解释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的史料具有碎片化、关联性弱的特点,学生单纯通过自主阅读多个史料,很难建立碎片化史料之间的联系,无法对史料作出科学、正确、客观的理解。鉴于此,教师应根据史料,构建一定的历史解释情境,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批判性的阅读与思考[2]。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课堂教学中,《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个重要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是该节课中的重点内容。这里以《天朝田亩制度》内容为例说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情境的构建。教师可用PPT呈现相关的文字史料、图片史料、音视频史料等为学生营造趣味活泼的情境。一则,通过多种类型史料呈现,让学生分析理解,二则指导学生联系《天朝田亩制度》相关内容,从所呈现史料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立场、思想、观点等对所要解释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解释与分析,形成科学解读、批判思考的能力。

三、呈现问题,以问题式任务探究为驱动,调动批判性思维

历史史料的呈现需要具有艺术性的特征,单纯展示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特别是对于一些难懂的一手史料,学生读不懂、道不明,很容易便丧失历史学习的信心,这对历史解释素养培养有害无利。鉴于此,教师在呈现史料前后,一定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探究任务,让学生以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信心[3]。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涉及了各种政治制度,但由于一些政治制度定义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学生很难辨别清楚。如关于“世袭制”与“宗法制”,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可给出以下问题探究式学习任务:阅读PPT中的材料一(关于世袭制的案例)和材料二(关于宗法制的案例)相关内容,并谈谈如果你是皇帝,你将如何传承自己的权利呢,你认为二者各有哪些缺点?学生通过批判性的合作探究,很快便弄明白“世袭制的權利传承”与“宗法制的权利分配”等关键点,这对学生科学解释以上两个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指导学生巧妙进行批判性纵横对比,提升解释能力

学生在解释某一历史概念、历史事实时,往往会依赖呆板的知识记忆,照搬教科书的结论,这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为了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要尽可能指导学生巧妙进行批判性纵横对比,在对比中实现对固有思维的否定,提高历史解释能力,从而客观、科学地学习历史。历史解释具有时代性特点,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理解时也应该从时代性、经济性、文化特点等维度来“对比”。这一“对比”可以是同一时期、同一时代的横向对比,也可以是不同时空、不同时代的纵向对比,但无论哪种对比,都需要建立在批判性“读”与“思”的基础上。在历史解释中,学生始终要以质疑、批判的理念去剖析、挖掘、呈现,在批判中达到理性思考、客观解释的目的。如“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专题中进行,“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的对比学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纵向对比不同运动所颁布的文献,寻找“民主”的影子,剖析其“利与弊”,从而全面解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深刻内涵。

综上所述,历史解释是重要的核心素养内涵,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历史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历史解释中常见的一种思维能力,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借助史料,以批判性思维为基准,通过筛选把控史料、指导学生批判性阅读与思考史料、开展问题任务探究教学、巧用批判性纵横对比策略等实现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渗透,确保课堂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宋羿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2).

[2]赵正国.浅谈如何运用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才智,2019(20).

[3]张剑楠.浅谈高中历史“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与培养——以2017年高考文综Ⅱ卷历史选择题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5).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渗透途径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