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一年,科学家在行动

2020-06-03杨戈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青蒿素袁隆平区块

杨戈

屠呦呦

2015年,因为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在获得这一巨大的荣誉之后,85岁的屠呦呦并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而是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2019年6月,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突破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研究,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2019年1月,在英国BBC相关栏目发起的“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活动中,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及数学家艾伦?图灵共同进入科学家领域候选人名单。201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2019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获奖名单,共3人获奖,屠呦呦也名列其中。

袁隆平

2019年9月24日,在内蒙古乌兰浩特举行的“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盐碱水稻现场测产验收评议会”上,袁隆平团队在内蒙古大面积试种耐盐碱水稻测产的最终结果,成为袁隆平团队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的一份特别贺礼:实测亩产508.8公斤,超过了他自己制定的“及格线”。

2019年12月18日,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89岁的袁隆平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我国海水稻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盐碱地种水稻可进一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其中一亿多亩可以种水稻,按照每亩400公斤收入,可多养活1.6亿人口。”

我国长期深受土地盐碱化之苦,有大约15亿亩盐碱地,它们就像大地的顽疾,3‰~6‰的土壤含盐量,根本无法进行传统农业生产,袁隆平团队苦心培育海水稻的诞生,则有助于彻底扭转这一局面。由袁隆平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海水稻研究团队在山东、浙江、新疆、湖南等多个省及自治区已建立9个区域试验种植基地,覆盖示范种植面积近两万亩。如果海水稻能够得到大面积推广,就能够使这些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9年国庆节之际,袁隆平获得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共和国勋章”。诸多荣誉加持,却不肯躺在功劳簿上,他仍然忙碌在科研攻关第一线,他说“最幸福的事就是泡在田里”。据悉,他在参加完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的当天就返回湖南,因为“明天还要到田里去。”

把昔日滩涂变良田,已经成为袁隆平院士的一个重要目标。90岁的老人依然奔走在田野中,他不仅要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不断刷新高产纪录,而且要探索出高产高质的海水稻新品种,让科技成果真正造福国家、惠及百姓。

吴伟仁

2019年11月,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将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团队金奖颁给了“嫦娥四号”任务团队。代表团队领奖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著陆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在2018年发射并部署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鹊桥”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分别开展了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成果。“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创造了世界探月史上新的里程碑,实践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中国探月精神,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吴伟仁,他提出并实施了“嫦娥二号”的“一探三”技术方案,成功将“嫦娥三号”送上月球,解决了“嫦娥四号”中继星通信的最佳空间点问题,开辟了我国深空探测新领域。这一次他带领团队又创造了许多个新的第一次:第一次获得月球背面着陆区附近真实地形地貌立体影像、第一次用探月雷达获得了月球背面月表下300米左右的地质剖面图、第一次获得月球背面真实的温度数据等,树立起中国航天新里程碑。

邓宏魁

2019年12月18日,世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发布了“2019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其中,来自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邓宏魁入选该榜单,是今年唯一入选的中国科学家。

邓宏魁被Nature评为“CRISPR转化者”,获评理由为“这位中国科学家表明CRISPR基因编辑可以安全地在HIV感染的成年人中使用”。

2019年9月11日,邓宏魁等人合作成立的研究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发表了题为“利用CRISPR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患有艾滋病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长期重建”的研究论文。邓宏魁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报道了首例利用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在HSPCs(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中编辑CC R5基因并成功移植到一名同时患有HIV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27岁男性患者案例。研究结果显示,基因编辑后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使患者的急性淋巴白血病得到完全缓解,携带CCR5突变的供体细胞在受体体内长期存活已达19个月,初步探索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该研究论文的发表,意味着中国科研人员建立了基于CRISPR在人成体造血干细胞上进行CCR5基因编辑的技术体系,实现了经基因编辑后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人体内长期稳定的造血系统重建,同时,在成体造血干细胞上的基因编辑并不会对其他组织器官及生殖系统产生影响。该工作初步证明了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和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将会促进和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的发展。

王坚

2019年11月22日,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在这188人中,有一个名字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他就是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

在此之前,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国企的科学家,一直是两院院士的绝对主流。此次增选启动之初,中国科协办公厅发文着重强调民企科研力量的重要性,明确提出鼓励从民营企业中推选院士。王坚的当选,便是这一历史性变化的结果。有媒体评论称,王坚当选院士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事件,“既是中国民营企业历经四十年筚路蓝缕、不断壮大的缩影,也是民营企业正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补足结构性短板、点燃新动力引擎的象征”。

王坚成为中国首批从民营企业推选出的两院院士之一,源于他带领团队攻关的云计算,通过市场的方式在前沿科技领域实现了突破。这种突破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实现了世界范围的市场领先,另一方面用技术的方式推动了中国云计算产业的蓬勃发展。

王坚于2008年9月加盟阿里巴巴集团并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2009年7月,又被指派为阿里软件的首席技术官。10年来,他主持研发了中国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突破世界级技术难题,实现中国云计算从0到1的突破,可謂是云计算领域的中流砥柱。云计算技术开启后,计算能力逐步蔓延到各个领域,迎来了“云计算+各种行业”的数字经济时代。

当下,王坚的研究方向是带着企业朝着更为宏大的策略“城市大脑”迈进,改变城市运作方式,实现城市智能化升级。王坚表示:“随着中国科技创新从全面跟跑发达国家,到部分并跑甚至领跑,在一些领域,我们开始进入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无人区。”

陈纯

“区块链”在2019年彰显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根源于其高价值。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大浪潮,作为一项重要基础设施为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作为战略性前沿性技术不仅于2016年年底被列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而且在2019年被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将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为主题,邀请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就这个问题作详细的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为中国区块链的发展和应用打开了想象空间,也让陈纯院士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后,陈纯受邀参加各种区块链会议以及访谈,为大家普及区块链技术,令大家对区块链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2019年年底,他入选为赋能中国区块链产业的60位领军人物之一,可以说在中国未来区块链行业的功勋墙上,必有陈纯院士的身影。

林占熺

2019年12月1日,在中非首都班吉庆祝中非共和国成立61周年的典礼上,中国科学家、“菌草之父”林占熺,从中非总统图瓦德拉手中接过国家感谢勋章。这个非洲内陆国家以如此厚重的国家荣誉,表彰和感谢中国专家、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为当地农业发展所做贡献。

30多年来,林占熺发明并推广菌草。可用来代替树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还能治理风沙和发电造纸的“菌草”,是中国为全球反贫困贡献的一支“奇兵”。不仅在国内成就斐然,帮助成千上万的农民增加了收入,还将菌草技术推广至106个国家,菌草成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工程、扶贫工程、生态工程,菌草因此被称为神奇的“中国草”。

通过项目支持、技术输出、开办培训班等方式,林占熺将菌草技术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目前,菌草项目已在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莱索托等100多个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小规模农户受益于这项技术。他们通过接受培训、栽培食用菌以及从事相关产业,提升了生活水平。2019年4月18日在联合国举办的菌草技术高级别会议上,联合国大会主席埃斯皮诺萨指出:“通过菌草技术,中国给我们讲了一个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现在已经分享到100多个受益于这一创新的国家。”作为漂洋过海的“绿色使者”,年近八旬的林占熺至今依然活跃在一线,风尘仆仆地到沙漠荒滩、黄河沿岸、非洲大陆等地推广菌草,成为不少种植菌草国家的“超级明星”。

耿华军

1979年出生的耿华军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因为坚信中文地理新媒体领域,一定会有像N a t i o n a l Geographic、BBC这样追求极致作品的团队,所以在2016年创办了“星球研究所”,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所长”。他带领团队与专业科研机构和相关领域科学家建立广泛合作,本着严谨的创作态度以文字、影像等形式创作科普内容,传播地理、地质、工程、天文等学科领域知识。历经3年,“星球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订阅人数已超200万,文章平均阅读量达50万,最高阅读量超1000万。

在耿华军看来,地理科普不只是晒晒美图、列列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其背后传递的价值观。2019年10月,“星球研究所”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撰写的《这里是中国》上市,迅速走红,一个月即印发40万册,成为一本现象级的科普畅销书。在有中国科普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典赞·2019科普中国”评选中,耿华军当选为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猜你喜欢

青蒿素袁隆平区块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提出合理方案
百度推出“区块链操作系统”BBE平台
区块链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Unicorn正式上线区块链浏览器UIC—Explorer
区块链投机者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
“中国神药”青蒿素治疟还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