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2020-06-03
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启动
近日,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正式发布,旨在绘制万种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组图谱,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原生生物遗传资源数据库。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单细胞真核生物组成的一大类群,包括单细胞真核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已描述的物种数超过6万种,未知种类难以估量。
据介绍,原生生物分布极为广泛,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存在。原生生物是水生态系统重要组分,其中的藻类贡献了地球上近50%的光合行为,也是水产动物和人类的优良饵料和营养品,另外,部分甲藻和硅藻疯长会造成河流和海洋有毒藻华,带来严重环境问题。同时,很多原生生物是人、畜禽和水产动物的重要致病性寄生虫,如造成人疟疾的疟原虫、昏睡病的锥虫、鸡球虫病的球虫,造成鱼白点病的小瓜虫等。目前,在基础生物学研究方面,一些原生生物作为模式生物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已公开发表了基因组数据的原生生物仅400余种。
据悉,该计划由中国科学院水生所联合西藏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是国际上首次针对原生生物界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计划,该计划将依托各发起单位保藏的3000多种真核藻类和原生动物种质资源,通过持续的样品采集和宏基因组数据挖掘,在未来3年完成约1万种原生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将包括原生生物全部26个门/类,覆盖超过85%的纲、60%的目和30%的科属。
开展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有助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多细胞生物/有性生殖的起源与演化等重大基础生命科学问题,促进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信息互联互通,推动与生态环境保护、营养健康和疾病防治相关的原生生物种质遗传资源的挖掘与应用实践。该计划将以开放联盟模式运行,国内外有兴趣的研究团队均可加入。
我国2019年授权发明专利45.3万件
1月6日,从开幕的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19年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45.3万件,实用新型158.2万件,外观设计55.7万件;国内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3件,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71.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60.1亿美元,同比增长19.2%,知识产权质量效益持续快速提升。全年共受理PCT国际专利(专利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递交的国际专利)申请6.1万件,同比增长10.4%。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报告中指出,1年来,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加快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综合监管,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基础等工作。
会议强调,未来1年要重点推进7项工作:加强知识产权顶层设计,加快制定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认真做好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继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加快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健全执法保护业务指导体系,加强保护能力建设,做好地理标志和官方标志的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审查提质增效,持续提升专利、商标审查质量效率;大力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健全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提高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整合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完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格局;强化知识产权事业综合保障,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
《科学》杂志展望2020年十大科学头条
美国《科学》杂志1月2日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为头条的十大科学新闻,中国建造全球首台E级超算、“基因剪刀”技术发布临床试验结果等入榜。
这一权威学术刊物预测,中国有望在2020年建造出世界第一台E级超算。E级超算即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是国际上高端信息技术创新和竞争的制高点。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在推进各自的E级超算开发计划。
在生物技術领域,中美不同团队分别进行的多项使用“基因剪刀”技术CRISPR治疗癌症等疾病的临床试验有望发布结果。同时,运用CRISPR技术进行异种器官移植的人体临床试验有望在2020年启动,解决移植肝脏、心脏、角膜等器官或组织的短缺难题。
考古学领域,科研人员将利用古蛋白质分析100万年前人类或动物的身份和行为。由于蛋白质比脱氧核糖核酸(DNA)更加稳定,这种方法适合研究无法提取DNA的古老化石。
物理学有两项研究进入榜单。日本将在2020年春季升级“超级神冈探测器”,以探测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另外,意大利和美国的两个暗物质探测器将启动运行,加入寻找暗物质的阵营。
在生态环境领域,《科学》杂志认为2020年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关键时刻,联合国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2015年以来最重要的气候峰会”,而美国将在2020年正式退出《巴黎协定》。此外,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于今年10月在中国举办,推动全球生态多样性保护取得新进展。
进入榜单的还有美国将启动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这可能在美国国内引发有关公民隐私和投票权等政治议题的激烈讨论。
中美科学家发现了第一种二维冰相
近日,北京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及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qPlus型原子力显微镜技术,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二维冰的存在,并以原子级分辨率拍到了二维冰的形成过程,揭示其特殊的生长机制。北京时间1月2日,该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长久以来,冰是如何成核、生长的,大都局限在宏观尺度的研究,缺少微观尺度上的图像。该研究首次实现了二维冰成核生长的原子尺度表征,有助于人们理解冰在低维和受限条件下的形态和生长过程。
二维冰的发现不仅挑战了一百多年来人们对冰相的传统认识,而且应用前景广阔。“例如,我们最近发现二维冰对于三维冰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有二维冰的存在,三维冰会贴着表面生长,非常稳固。但如果没有二维冰,形成的三维冰与表面接触面很小,很容易被风吹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二维冰的结构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研发防结冰材料。”研究人员认为,二维冰中水分子所有的氢键都被饱和,因此与表面的相互作用极小,可以起到超润滑的作用。利用二维冰,可以减小材料之间的摩擦。
同时,二维冰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二维材料,为高温超导电性、深紫外探测、冷冻电镜成像等研究提供全新的平台。“该研究打开了二维冰家族系列研究的大门,同时,这种二维冰的生长机理与以前所揭示的蜂窝二维材料,如石墨烯、氮化硼的生长机理,在成核和生长动力学方面有一定的类似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评价,该研究改变了人们对二维冰成核和生长的传统认识,对于材料科学、摩擦学、生物学、大气科学以及行星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金龙院士则认为,该研究突破实验挑战,捕获了二维冰生长过程中的边界原子结构,结合理论计算模拟,揭示了二维冰的生长机制,为人们理解受限空间里冰的生长和形态提供了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