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2020-06-03
不同政策影响下的东北地区土地覆盖及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和城市森林与湿地团队毛德华、何兴元、王宗明等,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2000年和2015年土地覆盖数据,探讨了国家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以来东北地区的土地覆盖变化特征,进而利用InVEST模型分析了东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及其地理空间异质性,讨论了不同政策影响下的东北地区土地覆盖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受生态保护和粮食增产与经济发展等双向政策影响,2000—2015年间东北地区土地覆盖变化特征明显,林地面积呈现净增加。
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因素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课题组、贺克斌院士课题组、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合作,发现了2013—2017年间中国PM2.5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力。相关成果发表于PNAS。论文评估了2013—2017年间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改善情况和健康效益,定量分析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项政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虽然我国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但2017年全国338个城市中尚有64%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不达标,我国PM2.5污染防控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全国大气臭氧污染增速加快,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健康风险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宇研究员课题组结合挥发性有机物(VOCs)现场跟踪采样、气相色质谱联用在线分析、污染源解析和调查问卷等技术手段,对西安市不同区域室内空气中VOCs的污染源特征、浓度水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等内容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研究发现,西安市室内环境中,浓度较高的VOCs污染物有丙酮、甲醛、萘及二氯甲烷,室内杀虫剂、漂白剂、清洁剂、装修材料和家具是其主要的排放源。该结果深化了我国西部地区室内环境中VOCs特征、来源及其健康风险的认识,将為我国室内空气污染成因分析和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敬安课题组采用天然沸石(NZ)、铝改性黏土(AMC)和镧改性膨润土(LaMP)对中国广西典型小流域(客兰水库)湖滨带天然土壤进行改良,并在模拟条件下,研究了3种改良土壤对溶解态无机磷(DIP)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发表于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农业面源氮、磷污染逐渐成为我国河流、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治理关注的重点。磷、氮元素在农田径流中的赋存形态、迁移转化过程及控制因素均存在很大差异。同步、高效地削减农业面源氮、磷污染的输入,降低其对地表水营养盐的贡献,是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的一个技术挑战。
水稻在人类汞暴露风险和全球汞循环中的作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学军课题组关于汞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研究获得新进展。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汞是一种全球迁移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甲基汞是汞最具毒性的形态之一。研究发现,水稻可能也是全球人类甲基汞暴露的显著膳食来源,尤其是在南亚和东南亚。国际水稻贸易引发人类甲基汞暴露风险的区域转移,并显著加剧了非洲、中亚和欧洲的甲基汞暴露风险。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居民因食用水稻而摄入的甲基汞不会超过鱼类,然而,在亚洲许多以稻米为主食的土壤污染地区,水稻和鱼类共同消费导致的甲基汞暴露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环境因素诱导的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研究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永清团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周晖晖研究组、暨南大学教授李晓江和杜克大学医学院教授姜永辉团队等密切合作,发现暴露于抗癫痫药如丙戊酸(VPA)等的猴大脑中存在明显的大脑发育缺陷,例如小脑内颗粒层神经元密度降低和外颗粒层神经前体细胞减少。研究论文发表于Translational Psychiatry。这些发现提示VPA处理影响非人灵长类胚胎大脑发育,为怀孕期间服用VPA增加儿童自闭症风险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实验证据。大脑发育缺陷以及行为学异常支持VPA处理猴是研究自闭症的有效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ASD提供了新的模式体系。
长白山针阔混林外生真菌相关环境梯度形成机制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物多样性组(菌物)与天然林生态组白震、原作强、王绪高、袁海生等合作,利用外生菌根真菌(ECM)相关25个环境因子量化出地理分布、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功能特性3类综合因子和环境质量梯度,并借此探究植被-ECM在上述环境梯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揭示不同环境梯度与ECM真菌互作关系,明确影响ECM真菌组成与分布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论文研究发现,植被演替过程与ECM真菌相关因子和土壤理化特性空间异质性存在密切关系。
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罗茜研究团队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敬光研究员等合作,在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中获得进展。研究论文发表于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此项研究中,首次通过质谱成像和脂质组学技术研究苯并(a)芘(BaP)呼吸暴露对C57BL/6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尤其提供了肝脏组织中差异脂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脂质代谢角度对BaP的毒性效应进行了新的解读。研究发现BaP暴露可干扰小鼠肝脏组织中多种脂质代谢,会导致肝细胞膜损伤、信号传递系统异常和炎症反应,而且雌雄小鼠对BaP呼吸暴露的应答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