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

2020-06-03李召存王楠徐昭媛

学前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李召存 王楠 徐昭媛

[摘 要] 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经历了受挫期、发展期和高潮期等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需求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学前教育”进行概念界定是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逻辑起点。当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制度史、思想史和专题史在内的通史与断代史并存的研究态势,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史料整理取得一定成绩。未来有必要加强元研究,厘清学前教育史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探寻新的研究视角,关注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日常问题与社会大众,拓宽研究资料的范围与种类。

[关键词] 教育史研究;学前教育史;元研究

学前教育史作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已经走过了七十年的时间。在这七十年的研究历程中,从最初学科基本研究框架的形成,到之后研究内容逐渐深化,研究视角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呈现多样性,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尝试对七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史发展历程展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一、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分期

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发轫于自20世纪20年代,1927年,《教育杂志》第2号同时发表的舒新城的《我国幼稚教育小史》和陈鸿璧的《幼稚教育之历史》两篇文章,是这方面较早的论文研究成果。之后,张宗麟、张雪门等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但由于当时我国制度化的学前教育仍处在发展阶段,因此,相应的学前教育史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比较有限。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教育和学术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国教育史的研究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前教育史的发展,大致呈现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一)受挫期:1949年—“文革”结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为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再次起步,奠定了实践发展的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1958年之后“左”的思潮影响,以及之后1966年开始的“文革”的冲击,相关的研究计划,受到了挫折,未能实现。

1957年,为了配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十二年规划”,陈鹤琴拟订了编写我国学前教育史的计划,并且人民教育出版社同意出版。陈鹤琴所提交的编撰计划是,在四年内(1957年1月—1960年12月)分期完成。第一步进行专题研究,第二步编写我国学前教育史资料书,第三步编写学前教育专业用的我国部分学前教育史。[1]但在1958年春夏之交的“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运动中,陈鹤琴被扣上“文化买办”“冒牌学者”“与党争权”等大帽,被作为“白旗”拔掉,免去了院长之职,调离南京师范学院。研究我国学前教育史的计划遂成泡影。

60年代初,“左倾”思想得到局部纠正。陈鹤琴在江苏省政协会议上再次提出建议,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内设立儿童教育研究室,研究我国有关儿童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加强、改进儿童教育工作。在这次的儿童教育研究室计划大纲(草拟)中,初步确定了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自制编制以及经费设置。其中,研究范围被分为古代儿童教育(从古代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近代儿童教育(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现代儿童教育(从1919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阶段。但是,这些计划又因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而中断。[2]

(二)发展期:“文革”结束—20世纪末

1976年10月,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我国结束了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的经济、文化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界、学术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百家争鸣。之前遭受挫折的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也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并在之后的二十年时间中,迅速发展起来。

1979年,陈鹤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做书面发言并提出:全面、系统地整理与总结五四运动以来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实验和经验。同年,尹德新、钟昭华、唐淑、吴家苓、张德喜、寇崇玲、乔卫平、王彩琴、胡金平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学者,开始收集整理并着手编辑《我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1989年正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一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比较系统、完整的关于我国学前教育史的史料。至此,陈鹤琴及老一辈学前教育研究者整理历史经验的倡议终于落实。

8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专门的关于我国学前教育史的著作开始陆续出版,相关的期刊论文等研究成果,都有了明显增加。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1989年乔卫平、程培杰著的《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1990年何晓夏主编的《简明我国学前教育史》、李定开编著的《我国学前教育》,1993年唐淑、钟昭华主编的《我国学前教育史》,1994年易慧清著的《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史》,1996年陈汉才编著的《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1998年杜成宪、王伦信著的《我国幼儿教育史》。这些著作基本上架构起了我国学前教育史的学科框架,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走向成熟。

(三)高潮期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的数量逐渐增加,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也进入到高潮期。

首先,从著作数量上看,随着学前教育事业以及幼兒师范教育的大力发展,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相关著作接连出版,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史相关的著作总数有70本之多,而其中直接以类似“我国幼儿教育史”“中外学前教育史”等为书名的著作,也有60本左右。在2014年达到峰值,在这一年中,有15本相关著作出版。这其中,由于近些年高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迅猛发展,因而教材的出版数量占了绝大多数。

其次,从论文数量看,通过检索我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关于我国学前教育史相关的北大核心期刊论文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论文,呈持续增长状态。尤其是在2003年,论文数量达到了最高值,这与众多学者对机构化的我国学前教育百年诞辰的总结与反思直接相关。如2003年,《学前教育研究》设立了“幼教百年沉思录”栏目,相关学者们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百年来的发展史的回顾与反思,力图对“我国幼教百年所形成的主要历史经验是什么?”“当前我国幼教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等问题展开探讨。此后,虽然论文的数量有所回落,但整体上,依然是呈上升趋势。

另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我国学前教育史相关研究的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基于我国知网硕博论文的整理,可以发现,1998年至今,与我国学前教育史相关的硕博论文数量呈波浪式增长。这其中大部分的作者是学前教育学或教育史专业出身,也有不少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我国近现代史、比较教育学等专业的学者。这说明我国学前教育史越来越受到不同专业的学者的重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进入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领域。

二、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现状

作为一门年轻的后起学科,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历程虽然较为短暂,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没有历史学、教育史研究那么博大精深。但是,积七十年发展之功,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研究探索,我国学前教育史的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发展至今,主要的研究现状表现如下:

(一)从研究的动力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需求,是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回顾我国学前教育史发展历程,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其主要的推动力是学前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的实践和需求,这也决定了大部分的相关著作都是教材。为满足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需要,有关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编写我国学前教育史的专著并相继出版。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之后,由于国家政策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逐渐增加,因而教材的数量也随之猛增。

一方面,学前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需求,直接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在职学前教育管理干部、教师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在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和各种在职学前教育培训机构里,均将学前教育史列为必修课程,[3]因此,为了适应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普遍开设我国幼儿教育史、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的急需,[4]便形成了诸多以教材为主要呈现形态的相关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师资人才培养实践,为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很多以教材为主要形态的研究成果,往往是研究者在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中,任教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讲稿基础上,多次反复试用,征求同行意见,反复修改补充,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检验而形成的。

(二)从研究的逻辑起点看,探讨了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基本内涵,为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展开奠定了概念基础

不同于我国教育史研究,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首先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我国漫长的古代时期是否存在着学前教育。因为我国制度化的学前教育正式产生于1903年湖北幼稚园的建立,如果以此为起点,那么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因此,如何界定学前教育或幼儿教育,成为直接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对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解读,影响着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问题域建构。虽然,有研究者认为,“学前教育”更多的是近代以来从学校教育立场对儿童教育阶段做出的概括,而“幼儿教育”更为古老,人类早期对幼小儿童所施行的教育影响即为“幼儿教育”。主张以“我国幼儿教育史”来指称学前儿童教育的历史。[5]但是,也有研究者对学前教育这一概念,主要是从广义上去理解和界定的,是入小学之前的所有儿童在教养机构和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总和。[6]

虽然上述两种观点,对“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各自理解有所区别,但是在对“幼儿”年龄段限的理解上,却具有一致性,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对“幼”的理解,即“在年龄的上限方面,古代是以人生起始作为开端的。具体地说,我国古代的幼儿,不仅包括婴儿(0~1)岁,甚至还包括胎儿(-10个月~0岁)。这与近现代的差别是明显的。依照我国古代的观念,将胎儿、乳儿、婴儿、幼儿的教养连成一气,方可合成为学龄前教育”。[7]

以上对幼儿的概念理解,从整体上划定了我国学前教育史,尤其是古代学前教育史研究的问题域,表现在基本内容体系上,主要包括了古代的胎教慈幼、家庭教育、宫廷教育等方面。

(三)从研究的历史分期看,涵盖了我国学前教育通史研究和断代史研究

首先,从我国学前教育史的通史研究看,1990年李定开编著的《我国学前教育》和何晓夏主编的《简明我国学前教育史》,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两本我国学前教育史通史著作。前者探讨了从我国古代至民国后期及陕甘宁边区的学前教育发展史。后者更是把时间段下限延至了1989年。此后,1993年唐淑、钟昭华主编的《我国学前教育史》,1998年杜成宪、王伦信著的《我国幼儿教育史》,2000年喻本伐编著的《我国幼儿教育史》,2006年廖其发编著的《我国幼儿教育史》等等,都是我国学前教育通史研究中的代表性著作。

其次,在断代史研究方面,主要是对古代、近代或现代某一时期学前教育发展史的考察。其中,1989年乔卫平、程培杰著的《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是最早的研究成果。毛礼锐先生曾评价该研究成果是“在教育史学科建设方面,开辟了一個新的领域……该书对于‘蒙养教育‘宫廷保傅教育‘家庭教育的系统论述,在教育史界都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在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的学科体系方面,进行了理论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8]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1996年陈汉才编著的《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1994年易慧清著的《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史》,1991年孙爱月著的《当代我国幼儿教育》。

此外,在一些重大纪念事件的时间节点上,也形成了对相应的学前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和回顾。如在2003年,恰值我国第一所幼教机构成立100周年。我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多位幼教学者编写的《百年我国幼教》,探索、发掘、梳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收集了大约700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图片,其中许多照片都是首次发表。真实地勾勒出了学前教育百年演进的轨迹,总结了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主要的历史经验。又如,2009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庞丽娟主编的《我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四)从研究的内容看,呈现出制度史、思想史、专题史等多样化的形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既涵盖了学前教育制度史和思想史研究,也在学前教育课程史、幼儿师范教育史等问题上展开了专题史研究。

在学前教育制度史研究方面,尤其体现在清末以来,学前教育被正式纳入学制体系之后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学前教育变革的历史就是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不断调整发展的历史,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史展开分析研究既是学前教育研究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这块内容在通史性的著作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相关研究往往按照发展阶段,分析了清末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不同阶段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在学前教育思想史研究方面,2008年出版的杜成宪、单中惠主编的《幼儿教育思想史》,和唐淑主编的《学前教育思想史》是代表性著作。这两本著作,既有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古代的幼儿家庭教育思想等反映传统学前教育思想的一般内容,也有贾谊、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等人的幼儿教育思想;既探讨了近代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也阐述了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陶行知等近现代人物的儿童教育思想。

在专题史研究方面,如学前课程史,2004年出版的王春燕著的《我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是对学前课程发展的长时段梳理。此外,也有从学前美术课程、幼儿园故事活动等学前课程某一方面所做的研究。再如幼儿师范教育史,2014年出版的粟高燕著的《我国百年幼儿师范教育发展史研究1904~2004》考察了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百年发展的动态进程与规律。

此外,也出现了一些园史、地方史的研究成果。比如,1993年出版的《北京香山慈幼院院史》、2015年出版的《北京香山慈幼院探研》,1995年出版反映延安第二保育院的《马背摇篮:忆战火中的延安第二保育院》,2014年出版反映延安洛杉矶托儿所的《中央保育员日记》,2014年出版的中央档案馆编著的《摇篮里的我国梦——毛泽东关怀下的延安保育院》以一组珍贵的老照片再现了延安保育院(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洛杉矶托儿所、陕甘宁边区第二保育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在地方史方面,如《近代天津学前教育研究》[9]《浙江幼儿教育发展史》[10]《西藏学前教育50年》[11]等。而《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百年回眸与启示》[12]则从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史展开了探讨。

(五)从研究方法上看,呈现出多样性趋势

“我国教育史学研究,从创立之日起,就继承和借鉴我国传统历史学的考证、辨伪、校勘、辑佚等研究方法来开展研究”,“教育史学主要还是依据历史学科以实证为主的研究规范而不是教育学科以思辨为主的研究规范”。[13]我国学前教育史作为教育史的分支学科,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了一般的歷史研究方法。但是近年来,除了运用历史分析法、历史考证法、文献分析法等,还出现了比较史学方法,如跨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历史比较,有严仲连发表在《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上的《中印两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比较》;学前教育思想史的比较研究,有田景正发表在《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上的《略论陈鹤琴教学法与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致性及特色》;口述史研究方法,如2012年罗容海整理卢乐山口述的《卢乐山口述历史:我与幼儿教育》。

还有一些研究者在发掘运用研究资料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史料收集,还力图挖掘更贴近真实生活的史料(古代绘画、民间童谣、历史照片等),比如《从儿童歌谣游戏和绘画透视我国传统儿童观》[14]《“荧惑说”与“童子之情”——从童谣的历史变迁透析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15]通过对民间童谣的分析解读当时大众的儿童观及儿童教育观。此外,在学前教育当代史研究中,还使用了实地调查的方法,如孙爱月在编写《我国当代幼儿教育》时,亲自到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22个大、中城市,16个县的县城、农村进行调查访问,共调查了各类城市幼儿园92所(班),县镇幼儿园67所,农村幼儿园102所,并组织有关人员座谈,获得了这些省(市)、自治区、县及乡各级幼儿教育历史发展以及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各种典型资料。

(六)在史料整理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诚如梁启超所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料整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1989年出版的《我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该书所选资料,包括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近现代教育家的主要论述、政府颁布的法令规程、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实施情况等,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我国学前教育史的史料汇编。1999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则是对当代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料的整理,辑录了1949年至1997年我国幼儿教育方面的重要文献。2003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的《百年我国幼教》则是对近现代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料的整理,呈现了百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沿着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科学化的道路进行探索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史慧中编写了《新中国幼儿教育50年简史》,同时,1999年《幼儿教育》杂志自第10期连续刊登了史慧中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50周年大事记》。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2009年《学前教育研究》发表了唐淑等学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60年大事记》上下篇。这些文献也都具有较好的研究参考价值。

此外,对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的文集、全集的出版,也为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如分别于1983年和198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1985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1994年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200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这些文集不仅有利于了解和研究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而且也是研究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资料文集。

三、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未来发展展望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在快速发展,这为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展望未来,下面几点是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发展值得注意的:

(一)增强我国学前教育史元研究

“以往教育史学研究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具体的教育思想与制度的研究,而且研究方法与思路往往依赖于历史学和教育学,缺乏体现自身学科特色的自觉性,教育史学界很少对自身学科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反思与建构。”[16]作为我国教育史研究的一门分支学科,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也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对学科发展的元研究缺少足够的关注。

我国学前教育史元研究,反映的是学科意识的增强。它包括了从学科地位、学科性质、学科价值功能、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叙述方式以及研究历史的考察等的全方位探讨。“任何一门科学,随着它日益发展成熟,都必然要在两个方面取得成绩:一是对它的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深入,二是对本学科自身的研究的深入,并且正是后者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学科的成熟程度。”[17]因此,“任何学科的发展,只有不断对学科自身进行反省和认识,并把这种反省和认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自觉的理论指导。”[18]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史的元研究是比较单薄的,相比于自我反思元研究不够的教育史而言,更是不足。虽然,在一些学前教育史著作中的导论或绪言中,会讲到学科的性质和内容体系,把我国学前教育史定位为具有双重性质的一门历史学科和一门基础学科。[19]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在这方面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完整的研究成果。论文方面,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也少见,其中朱宗顺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3期上发表的《百年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较早地对我国学前教育史学科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回顾。朱季康、胡金平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3期发表的《民国教育史学史的小微样本:学前教育史学史》中对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在基本理论问题、对象问题乃至发展阶段问题等方面做了考察和评判,体现了一定的元研究意识。

但总体来看,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元研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研究成果仍然显得零散,比较单薄。如果说,之前元研究意识缺乏和相关成果不足是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本身发展成熟度不够,是学科本身发展限制了元研究开展,那么,今后一个阶段,在对学前教育史具体问题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的背景下,加强元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自身进行反思考察,不仅能使学前教育史研究者对以往研究的发展历程有更为清醒的认识,而且能使学前教育史研究从宏观整体上获得更为深入的学科认识,并更有效地进一步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和研究质量。

(二)进一步澄清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恰如前文所述,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史的发展,与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前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的实践和需求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所出版的八本我国学前教育史著作,有七本是为应对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之需的教材。201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史相关著作出版数量的猛增,也直接与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立数量增多,招生人数扩大,课程教材急需直接相关。

应该说,人才培养和教学需求确实曾推动着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发展,但是,从近几年看,单纯地基于这种需求的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种缺陷恰如有学者对教育史研究发展的评论:“尽管目前教育史学研究成果不少,队伍也日益壮大,但在我看来,这基本上还只是量的增长而不是质的提高,只是‘学科增长而不是‘学术增长。学科研究成果较多但学术发展不够,理论水平不高或许可以说是‘繁荣中的贫困。”[20]

因此,未来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澄清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一点在我国教育史研究中已经有了类似的反思,“我国教育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是和师范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定位于教育教学科目而非学术研究领域。每当师范教育发展兴盛时,教育史研究就处于高潮,反之亦是。我国教育史学科主要突出培养师范生的目的要求。这种狭窄的定位影响了其学术功能的发挥。由于不是纯粹的历史学研究,我国教育史学科的学术成果大多为教材而非学术著作”。[21]教育史学科以课程要求为基础,“其学科建立之初即确定通过教育史的讲授以改造、训练受教者的教育史观与教育学认识的教学目标。但教学目标的强制规范与学术科研的科学严谨之间产生了矛盾。这种教学的应用主义变相使得教育史学科的课程教学成为简单化的应用史讲堂,背离了教育史本身”。[22]

具体对于我国学前教育史而言,基于研究的论著和指向教学的教材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恰如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专家的教材编制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一样,前者更专注于对问题的发现与规律的探究,而后者更侧重于基于学生学习规律和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编排与实施设计。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其主要任务应是包括探寻新的研究生长点、建构新的问题域、发现新的研究方法、创造新的知识等在内的知识生产,而我国学前教育史教学,主要应思考的任务是如何利用已有的学前教育史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对研究和教学可能都是一种伤害。因此,我国的未来学前教育史研究,应恰当地使研究与教学分离开来,使研究与教学都能得到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

(三)努力探寻新的研究视角

未来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宜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意识去拓展自己的研究视角,吸取当前学术发展,尤其是历史学发展中有启发的研究视角。

比如,法国年鉴学派、美国新史学对传统史学只注重精英文化的研究取向的批判,以及对以社会大众和大众文化为主体的研究取向极力倡导,就是值得借鉴的研究思想资源。反观“过去的教育史研究,可以明显看出,主要倾向于对人物思想与制度变迁的研究,人物思想研究也仅就教育史上著名的精英人物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基层人物的生活、学习与活动的具体问题与情境研究;教育制度研究重视的是国家教育机构的形成及其演变,重心放在了描述制度的内容及因袭过程,缺乏对决策的生成过程、在基层的实施情况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等问题的深入研究”。[23]“对于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个人思想的研究,忽视历史生态环境影响下的群体性教育思想研究。以最高思想层次代表全体,忽视对历史生态环境范围内的整体教育思维层次的把握。普遍缺少群体性研究意识,只注重对精英人士的研究,无视普通大众的意识层次,造成对我国教育思想的历史层次人为拔高。如学前教育史领域,就普遍以陈鹤琴、张雪门等人的幼教理念作为关注重点,无视其他幼教工作者的普遍水平与贡獻。”[24]这种对过往教育史研究的反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适合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因此,我国的未来学前教育史研究重心,宜进一步下移,关注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日常问题,关注学前教育发展史中的社会大众。

再比如,近些年备受关注的儿童史研究,在资料的运用上,对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传统的历史研究主要是依据文献和档案材料,西方儿童史的研究告诉我们,研究不仅需要文献和档案,还可利用儿童肖像、儿童艺术和民间传说等资料。儿童词汇、儿童玩具,甚至儿科医生的论述、给父母的建议、父母的育儿手册、日记、书信和自传等第一手资料,都是儿童史研究的重要资料。这些资料对于丰富关于学前儿童的认识,解决学前教育史资料的不足和匮乏问题是有帮助的。[25]这种研究视角及其对资料的发掘运用,已得到国内教育史学者的回应,“未来教育史学研究将非常重视信件、日记、传记、报纸、杂志、歌词、民谣、绘画、剪纸、文具、教具、访谈记录、口述材料”“必须注重实地考察,以便真正了解教育历史的实况。比如:为了搞清楚距今久远的教育事件、教育设施或人物的真实情况,有必要开展对某些教育遗迹的考古调查;为了详细了解当事人的教育事件,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亲自采访,以期求得比较全面、可靠的第一手材料。”[26]

总之,已有的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必定会迎来一个更加繁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40.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408.

[3]何晓夏.简明我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

[4]陈汉才.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前言.

[5]杜成宪.“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不同[N].我国社会科学报,2012-08-26.

[6]李定开.我国学前教育[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1990.

[7]喻本伐.我国幼儿教育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2.

[8]乔卫平,程培杰.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1:序.

[9]刘向军.近代天津学前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10]吕苹.浙江幼儿教育发展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34.

[11]严仲连,姚伟.西藏学前教育50年[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4-78.

[12]王小英,张鸿宇,孙贺群.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百年回眸与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4):158-162.

[13]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01):5-16.

[14]杜成宪.从儿童歌谣游戏和绘画透视我国传统儿童观[C]//我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我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1427-1432.

[15]张梦倩,杜成宪.“荧惑说”与“童子之情”:从童谣的历史变迁透析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J].教育学报,2009,5(06):107-113.

[16][20]周洪宇.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教育史学研究新视野丛书”总序[C]//郭娅.反思与探索:教育史学元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14.

[17]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

[18]郭娅.反思与探索:教育史学元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14.

[19]杜成宪,王伦信.我国幼儿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1][22][24]朱季康,胡金平.对当今教育史学科危机及出路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01):26-31.

[23][26]周洪宇,申国昌.新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3):82-91.

[25]郭法奇.一个新的解释框架的尝试:关于《外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2):12-17.

70 Years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Zhaocun Li, Nan Wang, Zhaoyuan Xu

(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frustrated period, developing period and climax period. Review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the practice and demand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coexistence of general history and dynastic history is formed now,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system, thought and transform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diverse, and the coll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meta research,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chool education hist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explore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Key words: research on education history, preschool education history, meta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