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研究

2020-06-03隋明阳

科技视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实效性高校

隋明阳

摘 要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要转变工作理念,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资助育人工作其中是一項重要内容,也是“三全育人”的具体体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质就是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进行道德浸润、能力提升、精神激励等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品德认知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可,升华诚信品质和感恩社会的心理情感,增强自信、自强、自立的理念和自我管理能力,传承团结、互助、友爱和勤俭节约美德,加强自主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本文选取了天津体育学院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中27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天津体育学院资助育人工作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学工部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以及相关辅导员进行交流访谈。根据调研结果,对新时期如何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提出意见和建议。

1 资助工作基本情况

天津体育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讲规矩、重规则、守规范,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程序落实资助政策,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努力破解工作难题,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感恩教育”。2019年,共有1924人获得国家助学金,1690人获得校级奖学金,1421人获得困难补助,608人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31人获得本科国家励志奖学金,98人获得征兵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2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2人获得天津市本科人民政府奖学金,奖助金额累计1353.15万元。

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助育人环节缺少评价监督机制

对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其受资助后缺乏对其家庭经济状况的进一步确认和受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这可能因不及时的反馈,导致“失衡”或者“不匹配”的现象[1]。在调查过程中,有35.66%的学生认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学校应严格落实政策,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学生的个人申请和实际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认真审核。有的学生诚信缺失,为了获取无偿资助或高额资助,提供虚假材料或是夸大家庭困难程度。有的学生在受到资助后并没有合理使用助学金,而是进行高消费,购买高档电子产品、高档化妆品,或是用在消遣娱乐上,并没有发挥奖助学金的真正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真正需要资助学生的资助标准。有67.28%的学生表示,学校在资助后续的管理工作中应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减少“装贫困、争贫困”的现象。同时由辅导员、班导师、班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可能会因对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有限,在评议过程中会以个人主观判断或日常关系为评价依据,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前期的认定不精准,又缺乏后期的监督反馈,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从而影响育人功能。

2.2 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勤工助学,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而且还可以拓展知识、培育能力,积累经验,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调查结果显示,50.18%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不足,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当前,由于学校资源和专业设置情况的限制,学校提供的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多为打扫卫生、整理材料等体力劳动型岗位,43.54%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岗位与专业相关性低,技术含量不高,34.69%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岗位单一,综合能力提升有限。这样的岗位虽然能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定的报酬,增加经济上的补助,但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用不大。69.74%的受访学生表示经济资助和能力培养两者兼顾,能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方式才是较为合理的资助方式。除了物质帮助外,有66.18%的学生选择还需要实践锻炼方面的帮助,排在需要其他方面帮助的第一位。

2.3 忽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

由于家庭、社会、教育和个人自身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对较高,心理贫困或是精神贫困问题相对严重,情况相对复杂[2]。调查结果显示,36.16%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以物质帮助为主,心理关怀不够的问题。当面对压力的时候,33.46%的学生选择憋在心里自我调节,只有5.51%的学生会选择找老师谈心请求帮助,这些数据表明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不会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处理所面对的压力和遇到的困难,绝大部分学生也并不信赖老师。这反映出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以物质资助为主,忽视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关怀。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则会严重影响他们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质量[3]。

2.4 部分资助工作人员育人理念片面

部分资助工作人员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没有认识到“育人”是“资助”的最终目标,而不是仅仅对学生进行资助,忽视在资助工作进行思政教育。目前,二级学院的资助工作均由辅导员兼任,且很少有相关的学科背景,对于国家资助政策不能深入理解,仅仅按照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任务要求完成资助工作,很难有创新意识,缺少对育人工作的思考。

3 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实效性的对策

3.1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环节进行反馈和完善,及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可以构建“高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思想、学习和生活三个维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情况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进行评价反馈。

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建立数据库,跟踪管理,定期采集分析,利用数据的变化情况来确定学生经济状况,进行精准资助。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就对学生一卡通消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学生消费具体情况,直接向消费远低于全校水平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一卡通中发放用餐补贴,学生无须申请,在资助的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尊严。

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学生家庭活动。利用寒暑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既能给学生带去慰问,又可以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客观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确保资助信息真实性,如有问题可以对学校的认定结果及时进行修正[4]。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

3.2 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在调查中,当学生被问到除了物质帮助,还需要学校在哪些方面进行帮助时,排在前三位的答案分别是实践锻炼、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常重视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应给予其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提升育人效果。

在现有勤工助学岗位的基础上,发掘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变劳动型岗位为知识型、技能型的岗位。鼓励学生多参与到一些教学科研岗位上,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水平。

探索成立受助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就业指导课、创业基础课为抓手,着力强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就业创业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际交流和社会实践专项基金,用于学生出国(出境)交流交换学习和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去”,了解世情、国情,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来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加深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和支持,增強“四个自信”。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还要坚持人文关怀与物质资助并重,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重视心理疏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帮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沙龙、专家辅导和团队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情绪调节能力,保持健康心态。

建立党员干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结对帮扶制度,通过日常谈心谈话,学业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困难。邀请具有鲜活的奋斗经历的校友进行励志讲座,选树自强典型,传递自立自强、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倡导感恩、自信、有爱、有梦、诚信等积极健康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3.4 转变资助育人工作的理念

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资助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使工作人员确立“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认识到资助与育人的关系。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考核体系当中,完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确保资助育人工作高效率开展、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陶功胜,程玉梅.资助育人实效性多方评价机制构建探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9,37(02):101-104.

[2]黄军利,李德福.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资助工作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0):70-72.

[3]吴丹,韩铖,张理航.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02):87-91.

[4]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09):22-25.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实效性高校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