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2020-06-03曾涛

艺术评鉴 2020年8期
关键词:黔东南

曾涛

摘要:黔东南地区的芦笙舞称之为在“菊给”,它的音乐风格、艺术形式、表演特色与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从黄平芦笙舞、凯里芦笙舞和芒筒芦笙舞进行形态分析。黔东南的芦笙舞有其文化价值,应需要大力发扬与与传承,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黔东南芦笙舞的传承不仅是它的舞蹈动作,更多是它所承载的历史积淀,这是苗族繁荣的根基。

关键词:黔东南   芦笙舞   形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18-02

苗族舞蹈中“芦笙舞”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苗族的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形式上,苗族的芦笙舞大致可分为技术性芦笙舞和群众性芦笙舞。在内容上,苗族芦笙舞可分为表演性芦笙舞、自娱性芦笙舞、祭祀性芦笙舞和礼仪性芦笙舞。芦笙可分为大芦笙、中芦笙、小芦笙。从音色和质感来说,大芦笙混厚饱满、中音柔和圆润、高音清脆明快。

一、贵州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

(一)种类

贵州黔东南地区包括了凯里市、黄平县、丹寨县、施秉县、镇远县、三穗县、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天柱县、锦屏县、岑巩县。黔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是黄平芦笙舞、凯里芦笙舞和芒筒芦笙舞。

(二)源流

黔东南苗族的芦笙舞是具有一定传统意义的民族舞蹈。苗族是迁徙来贵州的民族,并不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他们的先祖原是生在中原地区,由于战争和生活环境所逼迫才进行大迁徙,这在明清时期已有记载。

苗族的芦笙舞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跳法。有祭祀性质的,有礼仪性质的,有自娱自乐的。它的传说是来源于苗族男孩怀念逝去的恋人,就把竹子削为芦笙,在她坟墓前不断吹奏,来表达对她的悼念以及思念,体现出对她深厚的情谊。芦笙舞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不断地增加了新的血液,不单单只是在祭祀和丧葬时出现,它已经成为苗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贵州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形态分析

(一)黄平芦笙舞

1.形式

黄平芦笙舞主要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份和九月份隆重举行。此时,大、中、小芦笙会组建成一字队形的芦笙队,吹奏《踩堂曲》。苗族女性会身穿盛装,手执鲜艳的彩带花巾,连臂踏歌。这也是拉近苗族男女青年的一种方式,当双方距离相近时,吹芦笙者会夸大舞蹈动作,有的以踩脚的方式、有的以吹奏芦笙的羽毛或者彩带来吸引苗族姑娘,用来表达爱慕之心。在此之后,将会举行“跳芦笙”比赛。比赛由两方芦笙队参加。首先是一方先进行一套舞蹈动作,另一方则对对方的舞蹈动作进行重复表演。接着,如果后者能把对方的动作完整重复下来,则要另表演一套崭新的舞蹈动作套路。最后,以不断轮换表演的方式来决定哪方获胜。在芦笙会结束之后,苗族男青年还会在姑娘面前吹响“讨花带”的舞曲,未婚姑娘们会将自己精心制作绣好的花带栓在自己心仪人的芦笙上,载歌载舞。黄平芦笙舞有大中小芦笙,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运用。在吹奏《踩堂曲》的时候,由大芦笙和高音的芦笙以及多支芒筒芦笙合奏,营造出庄严肃穆、气势磅礴的氛围。在进行“跳芦笙”比赛时,则以中小的芦笙吹奏为主,营造出明快愉悦的氛围。

2.服饰道具

黄平芦笙舞有笙管长3米左右的特大芦笙,有笙管长2米左右的大芦笙,笙管长1.5米左右的大芦笙。苗族的男性戴头巾,手捧芦笙。苗族女舞者着盛装,戴银饰,手持花帕。

3.动作说明

黄平芦笙舞踩堂部分的动作是有固定套路的,一般由5名苗族男性芦笙手和5名苗族女舞者构成,形成两排。《踩堂曲》是属于散板,节奏较慢,吹完一部分,才开始进行小步伐的挪动。芦笙者边吹奏边进行小幅度的舞蹈动作。芦笙舞舞蹈的动作有“找虫”“爬坡”“鸡断腿”“三点步”“搓绳步”“换位跳步”。“找虫”是由“八字步半蹲”准备,动作过程中包含了端腿和悠腿。“爬坡”则是由四名芦笙手形成一个排面,脚下“旁弓步”,手捧着芦笙左右悠摆。“三点步”是包含了屈膝,移动重心以及掖腿步伐以及“探海”。“跳步”转是由跳转、踏步以及屈膝组成。芦笙舞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曲目和舞步。《找虫曲》是边吹奏芦笙,边进行找虫舞的动作,以圆圈的运动路线为主。《爬坡曲》的线性調度是横排准备,以斜线调度为主。《点步曲》和《跳步曲》的线性调度则是以放射线为主。

(二)凯里芦笙舞

1.形式

凯里芦笙舞称为“走赶”,男子吹芦笙往前,女舞者以舞蹈形式随后,是当地青年男女喜爱的活动。它常常在节日里和丰收季节里表演,为圆起舞。凯里芦笙舞有固定的舞蹈动作,有平步舞、圆圈舞、踩鼓舞、山鸡舞、马踢舞、拍手舞、跺毛栗、谢意步等。在各套动作表演顺序是根据吹奏的曲目进行变化。这些程式化套路节奏有的舒缓,有的明快。以“走、赶”为舞蹈动作的主要成分。凯里芦笙舞会加入些明显的鼓点节奏,有强烈的节奏感,营造出热烈奔放的氛围。

2.服装造型

凯里芦笙舞的男舞者戴头巾、身穿乳白色上衣和蓝色的裤子。女舞者头戴漂亮的牛角帽,身穿百褶裙。男女舞者都穿布鞋,体现出古朴的风格。男舞者手捧的道具芦笙是由木制而成。

3.动作说明

凯里芦笙舞是边吹奏边舞的形式,吹奏着芦笙的时候,小幅度的舞动。对于吹芦笙的男舞者来说,主要以脚下步伐为主,有平步、悠步、马踢腿、拍手步、七踩一跳步等。平步的具体做法是以两拍走一步的方式开始,脚步进行前后摆动。三步一悠腿的做法是以向前走小三步为开始,再进行原地踮脚跳作为动律,女生则双臂自然下垂,男生双手捧芦笙。马踢腿的做法,是以屈膝、踏地、摆腿动作所组成。跺毛栗是脚跺地为节,配合着拍手动作。感谢步是以连续向前走四小步为开头,形成脚下小八字位。七踩一跳的步伐是凯里芦笙舞中较为有特色的动作。它需要男女并排跳动,手相牵,在保持上身微微冲的状态中,一只脚连续不断向前七步,双手随脚步进行前后的摆动。之后,舞者们在原地跳动,此时舞者们的上身由俯状转向仰状。凯里芦笙舞是较为灵活的,参与性广泛,男女老幼皆可参加,可以分成小队伍进行逆时针为圆起舞。舞者们所跳的舞步是有芦笙手所吹奏的曲目决定的。在一般的场合是以平步和悠步作为开端,其次在进行其他的动作表演,以感谢步伐作为结束。

(三)芒筒芦笙舞

1.形式

芒筒芦笙舞主要流传于凯里市晴郎、曼洞等苗族地区,它的特色是以一只高音芦笙为领舞者,不受队形的限制,可自由穿插在队伍当中,比较自由、灵活。芒筒芦笙舞是由“丰收舞”“抬木头”和“打猪”等部分所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其各自的内容和特点。特别是在“打猪”这一舞段当中,舞蹈生动形象,主要叙述的是出发打猎,发现猎物,追捕猎物。芒筒芦笙舞主要以芦笙和芒筒为伴奏乐器,节奏明快活泼,跳跃性强。

2.服装造型

芒筒是在竹筒里插入竹制的长管。吹奏芦笙者和芒筒者服装相似,戴头巾,着长衣衫和长裤。女舞者戴银饰,身穿与膝盖同长的百褶裙。

3.动作说明

芒筒芦笙舞是由一人吹奏芦笙,其余男舞者吹芒筒,女舞者进行徒手舞蹈,男舞者则以腿部动作为主。它主要包含有三步一踢、抬腿颠跳步、三步一踏、锦鸡步等等。三步一踢的做法是以背对站立准备,边往前走动,双手跟随身体的动律进行微微摆动,身体时而左拧,时而右拧。抬腿颠跳步则是舞者们面向圆心站立,以屈膝、踏地为主要动作,将腿部重心左右移动。三步一踏与三步一踢相似,膝盖屈伸,两脚形成小八字位。锦鸡步是以模仿鸡的形态为主,双手向两侧45度打开,双手手心向下,以手腕為原动力进行上下划圆运动,膝盖则是有动律的上下微微颤动。护鸡崽则是芒筒芦笙舞的代表性动作,它与锦鸡步动律相似,第一个人做锦鸡舞姿,其他女舞者们双手抱着前面舞者的腰。进退悠抬步则是围城两个圆圈,里圈是男舞者们吹奏,外圈则由女舞者们双手前后摆动,脚下步伐以悠腿和抬腿为主。扛木头则是吹芒筒舞者的特有动作,它由三人站成一排,腿部动作是相互勾脚抬起左右交换,身体随之左右摆动。

三、结语

苗族芦笙舞有的是祭祀性,有的是礼仪性,有的是表演性。它属于苗族文化的体现,承载着苗族人民的信仰。黄平芦笙舞大部分在节庆日表演,能促进民族团结,也是对该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这种是文化的交流,也是培养好民族的认同感的方式,积极推动了民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3.

[3]杨正权主编.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4]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北京:中国ISBN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黔东南
云雾飘渺景如画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黔东南二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开发与省思:清至民国黔东南棉业规模经营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黔东南苗族文化的传承与旅游发展之路
黔东南小香鸡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