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困境及对策
2020-06-03蒋买勇欧正蜂刘妍
蒋买勇 欧正蜂 刘妍
【摘 要】 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背景下,为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普遍现象,针对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特征,通过分析“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分级分类管理、整体和精细化设计、强化教师思政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等有效对策,对于“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和提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课程 课程思政 困境及对策
课程是高职院校实施专业教学的关键载体和重要支撑,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课程的育人作用,强调高等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在所有课程中全面实现思政教育的功能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发掘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实行思政教育全过程教学,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协同效应。
为打破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的普遍现象,就必须实现基于“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目前,很多高校对如何实现“课程思政”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改革和实践,但在课程统筹规划、手段应用和媒介选择、教学成果评定、实施保障体系等方面都不够系统,特别在专业课程实施中表现出教师改革动力不足、学生认同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本文通过基于“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之困境分析,提出专业建设对策,对于“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和提质、建立“大思政”新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特征与关系
1. “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其特征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从战略高度构建协同思政理论、专业教学和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2. “专业课程”的概念及其特征
“专业课程”是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而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业务技能,重在培养其分析、解决所学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等基础教学,属人文社科类教育。由于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其思政教育作用的体现和发挥存在较大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理工类专业课程是基于事物客观认知或操作层面的,本身无思想政治的立场导向。理工类专业课程基于对自然事物的研究,注重掌握其客观特征和规律,不添加主观意识,不涉及思想政治立场;而人文社科类课程是以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对象,反映的是党和国家的思政主张、立场和观点。
二是,理工类专业课程重在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本身无思想政治的知识要求。理工类课程,要求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规程规范、作业流程完成工作任务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论道为核心,强调对道的辨识、认同和“价值理性”。
3. “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衔接关系
高校普遍存在,考虑育“才”重“器”的多、育“人”育“德”的少,形成了社会上“专”上到位、“红”上不足的舆论形象;学生掌握技术高、社会情怀低,形成了社会上“理工男”的片面形象。因此,理工类专业课程应更加注重政治意识、爱国情感和责任担当等元素的融入。随着现代工业加速推进步伐,使得理工科重要性持续加剧,理工院校数、理工科师生人数增多,发挥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作用,实现协同育人,刻不容缓。
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
由于理工类专业教学的特殊属性,“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学过程中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六个方面:
1. 缺乏学校“课程思政”总体规划。院校、系部、教研室各層面没有领会各自职责和认识实现的最佳方式,对各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缺乏指导性,没有形成科学的建设管理办法。
2. 缺乏基于思政元素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精细构思。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还是沿用原来的体系,缺乏思政元素在课程体系中的构建和分布设计;单门课程缺乏思政元素的精细化构思。
3. 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学老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老师的教学范畴,无关自身;甚至少数教师觉得在专业课程下谈思政是大而空、主次不分,表现出对“课程思政”的不屑;也有少数教师觉得现在的教学任务已经很重,表示精力不够。
4. 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不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实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单纯的就思政讲思政,而是在合适的章节、恰当的环节融入隐形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上得到认同。
5. 专业“课程思政”的配套教材、用具和教学环境有待开发或建设。要实现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必须要开发与之配套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并营造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学环境。
6. 专业“课程思政”的效果评定规范和标准有待制定。要实现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衡量课程实施的好坏,既要深度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又不能淡化了专业课程其本身的技能元素,需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并进一步完善,效果评价标准也是引导课程建设的标杆。
如何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规划,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建设配套教材和用具,制定效果评价标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对接、协同推进同向同行,强化统筹多方资源、科学整体设计、提高积极性,促使推动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三、“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对策
为突破课程思政实施困境,结合我院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学校总体规划,全员分级分类管理
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并深度挖掘,形成院校、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的课程思政实现机制,并构建对课程划分为思政理论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分类管理的协同创新体系,出台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在全院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培训和指导;实现教学规范化、精细化全过程建设,营造普通教师上讲台、系部领导讲大课、院校领导传大势的全员参与氛围,让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教材、走进专业、走进课堂”。
2. 专业整体设计和课程精细构思
高校各专业,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时,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整体设计和精细构思。
首先,要根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确定的素质目标(政治、道德、身体、心理)、方法和社会能力目标,系统梳理职业素养和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通过课程体系矩阵图将其归纳列入课程体系的重要条目和单门课程的重要内容,将“专业教育”同“价值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三位一体”协同教学。
其次,在课程标准中对其予以明确规定,确保思政教育全面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再对专业课程包含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类,根据其特点区分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可整体融入思政内容或载体整体设计;专业核心课程需处理好专业技术技能和思政元素的关系,在合适的章节、恰当的环节巧妙灵活地融入隐形的思政元素,使之顺其自然融入而不牵强。
例如,在“水利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明确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水利人特质职业精神、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等培养目标,以满足职业素养的要求;《水利工程概论》专业基础课程,在各个水工建筑物章节均设置了我国的著名水利工程典型作为项目载体整体设计课程;水利工程施工专业核心课程,在工种施工章节设置我国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作为载体设计课程,在具体施工环节中引用我国传统工艺、国家专利先进技术和大型设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程融入水利人精神、工匠精神和安全、环保和协作意识,在施工现场时统一工作服装和安全帽等。
3. 强化专业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
专业课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和“课程思政”的实施者,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首先就应该遵纪守法、遵循言行规范和师德规范,在课堂上做好学生的模范和榜样,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才学技能。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准时出勤、用心备课、专心讲课、仔细评阅作业和答疑,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传播正能量、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日常行为上让学生感受是最好最直接的思政教育。其次,要转变“事不关己”的错误思想,以思政教育为己任,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职业规范、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属于个人素养和精神层面,仅依靠思政课程难以实现,需要依靠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从而受教受益。此外,专业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自觉实现德育养成。
4.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方法
要让专业教学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就必须在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举几个小例子。
课程设计的案例选择,可以优先选择我国的世界典型、传统工艺、先进技术和装备等,展现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上課前,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课程内容案例,教师分析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课程中,教师要全程指导学生完成课程作业,可根据需要分组,锻炼学生合理分工、交流沟通的协作能力,实现自我思政教育;课程结束,通过自评、班组互评、老师点评对任务完成成果进行评价打分,并进行思政元素的二次深度挖掘,实现对学生的二次思政教育。
5. 完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标准
有实施就必须要有评价,评价就要有标准,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就要求对原课程评价标准进行修订,既要确保专业课程本身的技能元素,又要深度融入思政元素,引导课程建设逐步优化,实施改革试点并逐步推广。
四、结论
高校思政教育的职责并非只属于思政课老师,而应该属于每一位教师,并且应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很紧迫也很有难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做好总体规划、整体设计和精细构思、创新方法和手段,大胆探索并不断前行,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和形成“大思政”新格局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的融合渗透[D].武汉理工大学,201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01).
[3] 王良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4] 于澜.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网络资源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XJK18QZY009);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课题(JXJG-1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