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式”反馈:适合“学”的策略重构
2020-06-03陈凌波
陈凌波
【摘要】“诊疗式”反馈是师生基于教学现场获取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行为的过程,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导航系统”,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采取“诊疗式”反馈,探究多元化反馈形式,提升反馈教学的针对性,搭建描述性反馈的“脚手架”,能够充分发挥“导航”作用,重构适合“学”的姿态与行为,整体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诊疗式”反馈 语文阅读教学 策略重构
“诊疗”,是诊断和治疗的意思。“诊疗式”反馈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领会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和自主活动后,师生通过现场观测、对话交流,分析诊断,及时重构适合“学”的策略和行为,真正解决基于具体情境的个体学习的关键性事件,为“学”服务,也反哺于“教”。
一、多元化形式:指向开放性
1. 多元化主体,交互参与
课堂反饋的主体,指信息的提供者或发出者。反馈信息可由教师、同伴和学生自己提供或发出,帮助学生直面阅读中的概念,聚焦具体的行为,对自我以及同伴形成客观、积极的省察。反馈主体多元化,可以促进课堂文化和谐生成,使主体行为的隐性价值得以观照。
教学《天鹅的故事》时,针对小L概括文章内容 “最后老天鹅终于用自己的身体把冰‘弄开”,笔者把反馈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小L概括得如何?”小M回答:“把这么长的课文用几句话概括出来,这就是水平。‘弄不好听,再换个文雅些的词就更好了。”师生协作,逐步引导,通过提示、暗示回到文本关键词“撞”,真正解决语言表达准确与简洁的问题。主体交互参与,推进了学生自我反思。
2. 多元化方式,丰富表达
课堂反馈方式分为口头、书面以及计算机反馈等。口头反馈亲切便捷,交互性强,使用频率高;书面交流作为教师个性化的、有针对的反馈形式,是口头反馈的有益补充;计算机反馈的数据记录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性与发展性。多种反馈方式交互运用,深度挖掘教育数据价值,丰富“诊疗式”反馈表达和影响力。
在教学“选择典型事例或典型场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时,针对学生写作思路训练采用口头反馈;巡视学生书面表达中采取个性化书面评析反馈;总结环节采用计算机反馈,把班级该主题和相关知识点的阅读与练笔情况通过数据呈现,如实客观反映学生阅读图谱与学习过程等信息。多种评价方式的交互运用,实现了大数据与阅读素养评价相结合,为后继的个性化、深度阅读推送提供了“方剂”。
3. 多元化时机,切入情境
反馈时机应与不同性质的任务契合,根据情境及时和延时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体验和同学的发言、文本“关联”起来,帮助理解自己的“学”和他者的不同与关联。基于具体的学习证据,分析这些行为或事件的教学意义,在现场和“诊脉式”反馈中找到教学的改进策略。
进行《半截蜡烛》人物形象分析时,小D提出了“文中的德国军官是一个慈祥的父亲”这一想法,但面对同伴发出“怎么可能”的质疑后面露难色,笔者连续“追问”,延时反馈:“从哪里可以看出?作为父亲,他怎样?作为侵略者,他又怎样?”没等小D说完,小S大声抢答:“原来人性如此复杂!人是有多面性的。”对军官的情感变化说明了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情感上的贯通和共鸣,进入了鉴赏层面,通过深入挖掘细节,能够提出他们自己不同的鉴赏标准和方法。
4. 多元化对象,全息扫描
课堂反馈对象要围绕任务、过程、管理和个体等方面,全方位、无盲点、多维度观察、反馈课堂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诊脉”,关注了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也就关注了“学”,真正解决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类教学”的规律总结和迁移。
下面是《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的教学反馈:“找出文中描写蔷薇花的语句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关注答案和学生的阅读行为及方法;“为什么两次描写蔷薇花”,引导学生深度进入文本,自主探求“弱者”的内涵;“认真倾听,注意文本、交流发言的关联”,注重学生自我管理与建设;“遇到问题寻求老师或小组帮助”,是对自我评价和暗示。提供全方位的具体问题和指向,多给学生发言机会充分表达,揭示先备经验的局限,提升反馈效度。
二 、针对性教学:指向“导航”性
课堂反馈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具有碎片化、及时性、针对性特点。教师要注重“教、学、评”的有机统一,基于“学”的真实,给予适切性的有效反馈,实现向“学”的关键问题聚焦,精准发力。
1.“探问”任务,解决偏差
学生在学习任务中出现了认知性错误时,教师需要进行认知反馈和知识正确性的回应与探问,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的学习任务与细节,“诊断”、解决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的困惑。
下面是品读《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喜欢的句子的教学反馈片段:
小K回答:“……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荡起波纹,好看得很。”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哦,是‘漾起波纹。”笔者暂时搁置反馈:“将‘漾改为‘荡行吗?哪个词好呢?”小W说:“‘漾好。因为‘漾比‘荡生动、贴切。‘荡是摇动、摆动,而‘漾是轻微晃动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贴着墙面生长的爬山虎叶子在风轻拂下晃动的样子。”词语成为思维工具,既发掘了文本蕴含的情感,又亲近了语言形象的趣味。
2.“追问”过程,优化建构
对学习过程进行反馈,比对学习任务进行反馈更重要,效果更好。这当中少不了教师的“追问”。追问是指当学生深层思维和综合能力出现障碍时,教师要提供有效的线索和范例,进行提示或暗示,将孩子的阅读观念和过程外显化,促进孩子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表达,促进其思维重新优化。
在重组场面描写“类单元”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场面描写:“一般都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进行场面描写的?请结合具体课文,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一系列追问,把孩子“内在认知过程以可视化的形式表露于外界”,教师“借助外显化,捕捉学习者学习的真实状态”,促进学生深度“卷入”学习现场,丰富扩充了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在方法“类结构”的迁移运用中,促进了学生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有机统一。
3.“发问”管理,实现自律
聚焦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和学习目标,理解学生的认知观念和图式的多样性,更好地理解和正视差异的有效信息,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对学习任务的兴趣,转变、重建知识结构,缩小差距,达成学习目标,提升学生自控能力,进而从他律到自律,实现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笔者(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说:“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盘古。朗读出与众不同!你这个版本的是怎样的盘古?”有位学生朗读时害羞地低下了头。这要求教师正视学习现状和目标的差异。学生在小组同学帮助下,从体态、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加强练习;教师则对学生的成长作全面动态评价:“你乐于接受挑战,善于向同伴学习。进步真大!了不起!”助力学生实现积极的自我管理和建设。
4.“寻问”自我,润泽心灵
针对学生在自我学习及情绪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深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更多方面的问题,将认知学习与影响学习的要素联接起来,反馈视角指向学生的心理负担、社会适应性等问题,建立更宽泛的意义。
在教学《走月亮》时,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孩小F极度抵触,朗读中将“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故意读成“阿妈,滚吧”,还把书中的插图涂掉。笔者走到他身边,悄悄地问了几个关于学习和家庭的问题后,给他积极性暗示,用拍肩、摸头等抚慰的方式,终止了课堂上的“杂音”;课后协同家长和心理咨询师透析事件背后的内在机理与整体关联,做好心理暗示、辅导,帮助孩子疏导、消解不良情绪。
三、描述性反馈:指向内生长
在罗杰西那(五种)描述性反馈基础上将描述性反馈分为三种形式。描述性呈现的反馈,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搭建了这样的“脚手架”,学生能够逐步在学习中获得自主性与拥有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实现持续发展,实现生机勃勃的内生长。
1.直接教学,高质生成
教师基于学生先备知识,将语言技能、基础知识和训练方法等讯息直接呈现,在具体情境中实现读写结合与创意表达,帮助学生不断进行知識的拓展与建构,推动学生深度阅读进阶,提升语文素养。
在《梅兰芳蓄须》一文预习反馈时,教师巧妙地运用词语积累环节的资源,为学生概括课文大意提供支架后直接教学:“现在你能根据板书所提示的人物的遭遇和成就,来简要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总结:“运用‘人物+遭遇+成就的方式,简洁地概括课文的大意”。这样学生不仅能正确、简洁地概括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掌握了类概括的方法。
2.呈现范例,高阶迁移
引导学生采取范例引路即精读主题单元典型文本、语段带略读、讲读带自读的多样阅读方式,掌握知识的规律,实现高阶迁移:从读到写的表达,从这一篇到这一群的文体图式,从这一个到这一类的主题阅读,从一篇到整体的主题阅读,从语言训练到思维培养的视角,从而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是学习《走月亮》关于人物描写训练二次习作的片段:“看着她那幸灾乐祸的眼神,我激动得浑身发抖,狠狠地把笔一扔,大声说……”
在对比评析中,揭示第一次只是记述了人物“语言”并非“对话”,形成对话类的“提示语+语言”模型,同时结合“生气的情况下会怎样‘说话”,唤起学生智慧的细节建构,体会“吼”“叫”“喊”等字词比“说”更契合语境。
3.提供线索,高效重构
随着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和深度阅读推进,教师要尽可能使用提供线索、提示或暗示这些描述性反馈的“脚手架”,丰厚知识背景,降低坡度,锤炼语言过程。基于具体情境“诊断”,把任务分解,层层推进,让学生思维在转角处“拐个弯”,以适合的“学”来积极重构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笔者通过暗示(“老天鹅用什么敲?”)、提示(“老天鹅把冰‘弄开,其他天鹅也‘弄,能不能换一个词?”)、提供线索(“谁能说得更简略、更文雅些?”)等,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用文中关键词概括故事内容。学生在教师鼓励的眼神和前倾的体态里,感受到了言语生命与思维共生的快意。
积极有效的“诊脉式”反馈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阅读教学特点,恰当运用多种形式的反馈,提升反馈教学的针对性,搭建描述性反馈“脚手架”,通过解释与指导阅读教学现场行为和事件,重构适合“学”的姿态和行为,揭示背后的教育命题,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向“前建构”,并实现独立的、自主的发展,使课堂生活的深层意蕴得以充分挖掘,切实将“有效教学”从概念、口号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过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幸福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