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热点对大学生的影响
2020-06-03芦娜
摘 要:在科技发达、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大数据背景下,公众借助网络载体,表达和传播关乎切身利益和感兴趣的各种公共事物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叉的总和,即网络舆情。网络平台的隐蔽性给予了网民言论自由、即时互动、多元的选择性,为网民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隐私空间。泥沙俱下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蕴含着各种人群的各种情绪化、个性化、理性化与群体极端性等特点。网络舆情热点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微信、微博等途径传播。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网络舆情;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1-00-04
1 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相关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盛行的信息化时代,网民以网络为载体,以相关事件为核心,在一定的社会空间里,借助互联网平台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网络舆情的发酵程度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开放性
纵观网络传播的发展过程,每出现一种新的传播媒介,都会拓展广大民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传播新闻、社会舆论的途径和加大宣传力度。互联网的普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较为常见的要数网民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沟通软件开展工作、交友、沟通情感、处理事务等,高科技人才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将BBS、Blog和Wiki带到广大民众生活中,国外也有独特的传播媒介,例如推特、Facebook等[1],网民在多种传播媒介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去抑制性,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意愿、言论和表达相关舆情。
1.2 控制性
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在社会上传播的同时,并不是毫无顾忌,不受任何法律、条例、制度的约束和控制的。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加重,对卫生口罩、消毒产品等物资的需求增加,有些不良商家认为这是发展经济的良好时机,通过提高价格在网上大肆宣传紧缺物资。这种行为很明显严重影响了国家市场经济的严格规范,工商部门下令要严格控查任何一个在国难当头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法行为。这进一步印证了网络在给人们提供自由沟通、交流感情的空间的同时,也暗藏着对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德国著名的批判学者哈贝马斯说:“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2]网络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科学技术,在通过传播信息吸引人眼球的过程中,深受国家法律、条例和制度的严格控制,尤其是在产生对社会有危害的舆情热点时,这种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
1.3 即时性
网络舆情的高效价值性与网络传播的时间因素是息息相关的。在网络信息海量的大背景下,舆情热点的传播和表达充分呈现了高时效性。一个高效走在时尚前沿的网站必然与社会舆论热点事件紧密相连,将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新闻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快速的报道和评论,充分保障了网络舆论热点的实时更新和即时性,使网民能够及时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在第一时间发表个人观点和言论。
1.4 交互性
网络不同于传统的单向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远距离和具有时间差的网民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具有双向互动性。保罗·萨福曾认为,“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3]。简而言之,网络舆情热点的交互性体现在各个领域,例如广大网民和政府的互动、政府与网络媒体的互动、网民和公众人物的互动等。
1.5 多元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民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追求目的的不同,使得网络舆情不断传播发酵,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络舆情热点新闻犹如波涛洪水滚滚而来,各种各样的言论在不受管束的网络空间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在享受网络舆情丰富的多元性之际,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网络平台的漏洞散播不良言论和不实信息,给网络舆情热点的监测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网络舆情现状
2.1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能力缺乏
现阶段,我国诸多高校的网络舆情热点监管相对较为滞后,未将现实中学生、老师、高校管理人员的发展需求及存在的问题和网络紧密联系起来,其中以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主体,一旦出现吸引大学生眼球的网络舆情热点问题,高校的监测与管理能力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对学生加以正向引导和督促。很多高校的网络监管人员并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多以学校领导补位。面对发展迅速的信息化校园生活,多数高校沿用传统的相对较为落后的网络管理方法,没有及时更新专业设备,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导致校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管理人员难以高效率地处理学校的各类教学工作和出现的“疑难杂症”,对于充满负能量的网络舆情热点缺乏有力的监管,很容易使大学生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
2.2 高校网络舆情热点涉及领域较为枯燥单一
很多高校的网络信息平台仅仅只发布关于校园招生、弘扬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学校活动动态、课表动态等消息,对于校园内外具有正能量或者值得老师和学生注意、深思的热点事件没有足够的重视,例如校园里取得优秀成绩的辩论大会优胜者、助人为乐的雷锋楷模、勤工助学的励志模范等。高校网络信息管理人员缺乏对大学生日常关注的舆论热点信息的掌握,高校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专业文化知识,很少能从校园信息网上了解真实的生活事件和发展变化。校园网能引起大学生关注的舆情热点领域较为枯燥单一,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倾向于其他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站。
2.3 高校老师、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调控能力有限
随着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急速转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见解,针对某一件事情,网络上可能会出现诸多褒贬不一的舆论观点,引发一场口舌之战。高校的校园网络管理人员很多并不是出自对应的专业,而是职位较高的老师或教授兼职管理,这种非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并不能游刃有余地正确引导和调控发生在高校大学生身边的网络舆情热点。大学生还未步入社会,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心智较为单纯,缺乏明辨网络舆情热点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图谋不轨或性格较为偏激人群的非理性誤导,形成丧失理性的群体事件,这对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巨大的挑战。
3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
3.1 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家大事、党政方针、社会时局等新闻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很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全覆盖,高校大学生越来越懂得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来表达自身对当下政治热点、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软实力、形态各异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方便了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热点表达态度和立场,尤其是在面对重大社会公共事件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会首先通过微博、QQ、微信等网络媒体获取最新信息资源。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当今时代较为积极和勇敢发表自身论点的主要群体,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社会舆论相结合,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和热议,这充分显现了大学生积极踊跃参政议政的社会参与意识,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饱读诗书、缺乏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闭锁状态。
3.2 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言论的平台
伴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泥沙俱下,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网络舆情给广大人民、高校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表言论、释放情绪的广阔平台。虽然党和政府一直为了建设和谐美丽健康强大的社会而出台了不少有力制度和措施,但是在社会急剧转型、经济爆炸式发展等背景下,由于地区的限制,很多社会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府也不能很好地对症下药,为人民排忧解难。网络舆情的兴起,使广大人民和大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国家大事、社会发展现状的第一手信息,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对相关事件和制度表达自身观点、态度和立场。很多复杂事件和问题在网络平台上被曝光和报道,在人民和高校大学生的监督下,得到了较为科学的解决。大学生群体相对于通晓社会规则和具有丰富经验的社会人士,诉求的表达还处于弱势地位,通过网络舆情的讨论和表达,大学生合理的诉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和尊重,缓解了大学生无法充分表述自身观点的不良情绪。
3.3 影响了高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社会局势、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一种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更是反映社会矛盾的沟通桥梁和互动平台,尤其是一些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向我国人民灌输他们的思想和政治理念,想通过“西化”和政治演变,培养潜伏在我国的意见领袖,恶意煽动我国人民,传播不实信息和网络谣言,肆意诋毁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法治理念。当代大学生出生在祖国优越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成长在经济发展迅速的21世纪,一直生活在有父母庇护、老师教导的幸福生活中,阅历尚浅,独立意识差,三观还未完全形成和确立。在当前各种信息泥沙俱下、信息量庞大的新媒体时代,大量“西化”“分化”的观点很容易冲击大学生原本形成的拥护党组织和国家领导的价值观,使他们在价值观取向上出现犹豫、彷徨和不知所措,影响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确立。
4 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4.1 建立健全网络法律制度,优化网络环境,严惩网络犯罪行为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相继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体系[4]。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现存的法律制度远远不能解决一切网络信息传播问题,例如一些别有用心又具备网络信息技术才能的“黑客”等高科技人才人肉搜索当事人的私人网站、隐私,更有甚者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和谣言,引发不良舆情。因此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还应该持续不断地为打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增加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科学认识,使其更加有序地参与网络舆情热点意见的信息共享和规范表述。与此同时,国家要加大对各种网络低俗、违反法律法规事件的严厉打击和执法力度,为高校大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稳定健康的网络舆论互动平台。
4.2 建立有力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及预警管理体系
建立强大而有力的校园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有力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往往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文化知识,最好是引进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在监测的过程中才能科学地辨别性质不同的各类网络信息,从而展开调查、分析。有力的监测队伍往往还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理性的表述能力,当事件蔓延网络平台之际,他们能通过自己专业而理性的态度立场,将事件的分析结果呈现给大学生,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加客观和正确地看待问题,避免盲从。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即使是在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大學校园里,也避免不了一些性格较为极端的学生在没有辨别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真伪之际,出现非理性、扰乱校园公共秩序的行为。针对这种现象,高校要及时建立预警管理体系,对相关人员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避免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偏,不可忽视一切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因素。
4.3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素养
要想全面肃清网络舆论热点中的糟粕,还必须将网络道德建设提上日程。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的态度及价值观体系。其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5]。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的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净化网络生态”。大学生作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主流群体,对其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及相关管理人员要以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为切入点,及时了解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观点和立场,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明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真伪的能力,学会理性看待各类网络言论,严格规范自身参与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语言表述、坚决杜绝恶言恶语的产生,全面提高参与网络媒介的思想素质。
5 结语
在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校园经历,同时受到网络舆情热点的广泛熏陶和影响。在各种信息泥沙俱下的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具备能够明辨是非的强大的甄别能力,这给资历尚浅的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针对网络舆情热点带来的影响,高校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舆情监测队伍、预警体系、利益诉求平台,积极主动地与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为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01):11-12.
[2] 陈学明.哈贝马斯交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2.
[3] 孟威.网络互动 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
[4] 石新宇.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1):69-70+81.
[5] 王龙,李二娜,武志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分析[J].科教文汇(上),2019(05):37-38.
作者简介:芦娜(1994—),女,江苏泰兴人,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