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0-06-03李湾

艺术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艺术类应对策略

摘 要:本文是一个探索性分析报告,结合心理压力的定义和产生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综合艺术类大学生目前面临的生活环境,总结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压力源和抗压能力、压力影响等。目的是探索和制定出高校心理工作者可应用的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应对压力的策略和方法,从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知识宣传等多方位、多角度帮助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减压放松,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中圖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1-000-06

结合对当代社会的压力相关研究的综述,目前,当代人面临的压力类型越来越复杂,在大学校园里面也是一样,目前大学生的压力类型也是各不相同。在现今不同的择业环境下,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源必定大不相同。本文的调研和分析中,笔者主要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展开调查和访谈,积极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类型、来源、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并探索真正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压力应对策略,更好地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为心理工作开展提供新的范式和机制。

1 心理压力研究综述和研究目的

对于人类压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时代,那时的“医学之父”希伯克立特早已清醒地认识到人体有一种自愈力。“压力”作为一个舶来词,是由英文的“Stress”一词翻译得来,词义为“应激”。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侧重点来看,压力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医学中,对压力的定义是人身体处于备战状态的反应,这种情况大脑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并通过血管流淌到身体各处产生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

1984年,Lazarus和Folkman两位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了“心理压力”(psychology stress)这个概念。他们指出,“心理压力不是一系列事件或反应,而是被个体评价为超过个体自身资源和可能威胁身心健康的个体与环境间的特殊关系”。[1]我国学者陈磊在其研究中提出,心理压力是个体在“明显感到身心健康受到威胁的现实压力时通过个体评价转化而成的”。[2]通过数据库的检索,国内学者对心理压力的研究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压力”这一概念进行详细、合理化的定义。2001年,申荷永等心理学家提出观点,认为心理压力的定义不仅要考虑其症状——紧张和刺激的部分,还要考虑其缘由——引起各种症状反应的事件[3]。2003年,学者刘克善在其研究报告中扩展了“心理压力”的定义,他认为心理压力是一种综合性心理状态,具体来说是指个体在压力事件的持续过程中,其心理上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且无法摆脱时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4]。对此,有学者认为,他的定义对心理压力的时间持续性和压力事件与压力状态的前后逻辑关系都进行了扩展性的阐述。2008年,学者李霞和李浩在论文中给出了对心理压力的另一个定义,他们认为心理压力是个体经认知后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源于对环境中具有的威胁性刺激的感知,突出了认知在心理压力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5]。2010年,学者朱龙凤提出,心理压力的定义是个体在生活中对一些威胁事件、情绪反应而形成的,伴有躯体机能、心理活动变化等的身心持续紧张状态[6]。2016年,学者许明星强调,心理压力的产生是由人本身在经验到外界刺激后,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产生的内部心理过程[7]。2017年,学者史丽丽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出观点,她认为定义心理压力(或应激、紧张等)的概念不能与焦虑情绪分开。在我们生活的复杂环境中,心理压力的出现可能源自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的不匹配、不平衡。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同的、相互对立的事物时,我们将处于矛盾和冲突的状态中,此时我们便会感受到苦恼、焦躁不安等情绪。这时我们的心理正通过对现实的反应来影响我们的内心状态和思维方式,甚至会导致我们陷入左右为难、无法选择的情景之中,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正经受着心理压力[8]。

结合前面学者对心理压力的研究和定义综述,着眼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本文尤其强调和突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每一天都要面临各种新事物、新挑战的冲击,每一天每一门课的学业任务和课业要求都是崭新的,逐渐接触社会对他们专业化的要求也是崭新的,参加各种活动和实践的内容是崭新的,认识的形形色色的师长和人脉也是崭新的。同时,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自身对自己的协调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等也有不断更新的自我要求,且这些自我要求不是靠单纯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显著的成绩。当新事物与他们原有的应对能力、调节能力不匹配的时候,心理压力由此而生。可以猜想,仅仅一项学业已经让他们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除此之外,他们还要面临其他来自生活方面的应激和挑战事件,这种心理压力的程度会不会随着他们社会化的过程逐渐累积、程度加深,也值得提出疑问。那么,艺术类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到底有哪些类别?他们自己又是如何认识和感受这些压力事件和压力源的?笔者想要就以上问题的调研推理出一套帮助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应对压力、减压放松的心理干预策略,这也是本次探索研究的研究目的。

本次探索研究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向北京几所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发布《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基本情况、压力来源和压力的影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一个量化总结。第二部分是基于调查问卷结果的结论,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应对压力的策略和方法。

2 研究实施过程和调研结果分析

本文对几所高校的部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从大一至研三不等。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总数为1721人,其中女生占比78%,男生占比22%,基本与我校的男女比例持平。与其他年级相比,大一新生参与度最高,在参与总数中占比超过一半,大二学生占比为20%左右,而大三、大四及研究生占比则均在10%以下。

2.1 艺术类大学生压力现状

在回答是否感到有压力这道题目时,超过90%的人在大学生活中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一半以上的人甚至经常感到压力的困扰,仅有不足2%的学生完全没有过压力。其中,艺术类女生的压力感要高于男生,毕业生(大四、研三)的压力感高于大一、研一新生,这两部分学生的压力感又高于中间年级的学生。由此看来,面临就业和择业问题的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特别需要关注和舒缓心理压力。

这些心理压力也会影响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偶尔会被影响到生活的抽样学生占比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40%左右的大学生甚至经常被心理压力影响日常生活,仅有不足10%的学生表示不会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然而,这样的大学生活带给学生的满意度也并不理想,仅有25%的学生对当前的大学生活感到满意,59%的人表示目前生活很一般,剩下的16%的参与者甚至明确表示对大学生活不满意。面对这样普遍的大学生心理状况,学校的心理辅导在学生们看来是怎样的角色呢?根据问卷结果,我校参与者中98%以上的大学生均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

2.2 艺术类大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来源和类型

本次问卷除了收集前文的基础信息外,还对学生们的具体心理问题或困扰做了调查。根据结果,70%的调查学生认为心理压力来源于自身,10%的大学生认为是来自社会,2%的同学认为家长是其心理压力的来源,剩余18%的学生则不清楚其压力具体来源。

在大学生活中,许多同学都或多或少遇到过挫折或是困惑。在这些挫折(困惑)中,排名第一的为学业问题(学习成绩不理想),其余依次是就业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和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见,学业仍是当前学生的最大压力源。大学的学习氛围、授课方式、考核方法和学习要求都与之前中小学有较大的不同,但对学业成绩排名这种直观的结果的追求仍然不变,对学生也有较大影响。70%的学生同意自己会受到学业成绩排名的影响,20%的学生选择偶尔会受其影响,仅有10%的学生可以忽视排名,不受其影响。

由上一道题目推测艺术类大学生的压力类型占比,学习压力已经成为参与调查的学生的主要压力。一半以上的参与者目前面临的都主要是学习压力的困扰,就业压力仅占14%,这可能与参与者大部分为大一新生有关系。除这二者之外,经济压力和恋爱压力也占了一小部分的比例,均在10%以内,但以上四类并未将学生的压力涵盖完全,20%左右的被调查者仍然面临其他压力的困扰。

针对之前提到的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类型——学业压力,具体情况如下:有接近20%的学生对当前专业表示不喜欢,想换其他专业。接近一半的同学则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还凑合,能过一天算一天”。而态度两极的就是三成学生表示喜欢当前专业,3%的学生则表示一点都不喜欢。与此项态度调查结果关系密切的还有就业前景看法的调查。根据数据,26%的大学生赞同自己的专业属于热门行列,并且发展前途也很好;42%的大学生虽同样赞同本专业为热门专业,但也会考虑到巨大的竞争压力;不足10%的大学生则持悲观态度,认为自己专业太冷门,并且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最后的22%持无所谓态度。然而,虽然以上大学生的学业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许多人都不满意自己的专业,但是仍有接近三成的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对生活、学习的明确目标或方向;也有超五成的学生正在寻找努力的方向。还剩下一小部分学生现在还处于迷茫状态,对未来并没有准确的目标或方向。可见,我校大学生很大部分都对大学生活存有诸多困惑。根据此项调查结果,一半左右的大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四成学生并不经常,但还是偶尔产生这种苦恼,仅有一成的大学生很少担忧,可以摆脱掉这种困惑。除学业压力以外,人际关系也是本次调查的一部分。相比起来,这项调查数据较为乐观。有1/10的学生认为自己交际面很广,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近八成的学生认为自己交际面虽然不是很广,但和老师同学相处得很好;8%的学生承认自己容易和同学发生摩擦,人际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3%的学生关系处理得很不好。本次调查将人际关系进一步具化为朋友、父母和老师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身边朋友、父母、老师相处得很融洽,另外一半的学生则认为关系一般。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4%的学生面临着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困境。很显然,人际关系的好坏也是引起压力的因素之一,比如40%的参與者表示,经常会感受到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还有45%的学生偶尔会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压力,而只有15%的一小部分学生可以做到较少受到人际关系的压力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外形焦虑带来的压力也成为被调查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有条件,三成的学生极度渴望自己的身形和容貌有改变,三成学生希望有变化,三成学生可以顺其自然,不强求自己的身形及容貌改变,仅有一成的学生持不希望的态度。这可能跟艺术类学生专业对自身形象的需要有很大的关系。

2.3 心理压力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调查心理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给艺术类大学生带来了不良的生理反应,其中频率最高的是睡眠不稳。50%左右的参与者表示有此经历,而食欲不振和其他不良的身体反应均有30%左右的学生体验过,也有20%左右的学生表示因为心理压力而经常头疼。这些心理压力对学生的影响也不一而同,比如其给70%的参与者带来过一定的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令人担心的是,7%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其曾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不能正常学习;但也有20%的参与者认为这些心理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促使自己进步。可见,对心理压力的接收和消化因人而异,而那些接收能力差的同学则可能会因此而影响正常生活。

对于承受能力这一点,在参与学生自己的认知中,30%的学生认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较好,也有接近15%的参与者认为自己的承受能力较差,剩下的学生均认为自己承受能力属于一般水平。对成长至今的各阶段压力调查中,究竟哪一阶段是学生们压力最大的时期。结果显示,55%的学生赞同现阶段,即大学时期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排在第二位的则是高中时期,尤其是高三,28%的学生将其列为压力第一。更早的小学和初中仅有3%的学生认为当时压力最大。除以上外,有14%的学生认为到目前为止压力都不是很大。

面对这种并不轻松的大学生活,大学生使用什么方式解压呢?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42%的学生依靠娱乐方式解压,比如购物、上网等;36%的学生采取与他人倾诉的方式解压,比如向朋友、父母等倾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极少数的学生通过伤害自己或他人来解压,虽只占3%的比例,但他们的解压方式十分危险。其实解压方式远不止以上给的那几种答案,比如题目中问到艺术类大学生的解压方式,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最多选择的解压方式是听音乐或者唱歌跳舞,这充分体现了艺术类专业的特征。其余排名往后依次是找人倾诉,做各种运动,大喊或大哭一场,顺其自然,看书,置之不理。

2.4 问卷调查的延伸疑问

本调查也有相关的延伸问题,60%的被调查同学认为压力在生活中产生的是负面影响,会影响情绪。甚至有3%的同学会由于压力原因而完全无心学习,仅有17%的同学能将压力转为正面的学习动力。面对压力的这种不良影响,我们是否应该更大范围地教授学生如何缓解压力,把压力转为动力,才能不受其影响正常生活?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压力,也会有自己的求助者,比如父母或者朋友。在我们的调查中,72%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压力会最先向知心朋友求救,家人则是20%的学生的首选求救对象。还有极少数选择向专业老师和普通同学求助。为什么向专业老师求救的比例如此低?这是否说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意识过于欠缺?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还亟待普及?

在受到比较大的压力时,只有20%的同学想过接受心理辅导,还有57%的同学并没有这么强烈的意识,只是偶尔会想到心理辅导,剩余的学生则完全没有心理辅导的意识,没能好好利用学校资源,且强压状况时的心理健康堪忧。我们应该在心理中心的宣传上多做些努力,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想到这个帮助手段。

在自杀的问题上,近八成的同学对自杀还是持不赞同的态度,也有两成的同学认为自杀是可取的。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数据,我们更要注意,在这两成的同学中,是否的确有目前心理状况不佳,需要心理咨询却仍未获得帮助的个例,以及他们是基于何种原因竟然认同这一行为。假若我们了解了造成此心理的原因,是不是就能提前从源头上遏制自杀的想法?

而根据一项提问我们发现,参与调查者中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特别了解自己。只有23%的同学认为足够了解自己,12%的同学则持否定态度,还有剩下的65%是介于兩者之间。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建立起对自己的了解和认同。鉴于同学们对自己并不十分了解,我们是否应该帮助他们对自身做更多的了解,这样才有助于他们舒缓压力,并对大学生活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3 探索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3.1 在咨询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对于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前来心理中心求助的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老师要充分抓住来访学生的专业特点。他们大多是小时候出于热爱或兴趣而选择了目前的专业,这一点将成为咨询中帮助来访者灌注希望的重要资源。另外,表达性艺术治疗也是近些年比较具有实操价值和支持性效果的心理咨询方式,其原理就是运用绘画、舞动等艺术类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来访者互动,从而达到给予来访者心理支持的目的。这对我们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工作是一个潜在的高效辅导方式。

3.2 尽可能调动各种新媒体技术和社交平台,监控危机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提早预防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相对活跃,同时也更敞开,尤其艺术类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作品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抒发到网络社交平台上面。包括在遇到心理困惑或者心理危机时,他们也习惯于将内心的困惑和复杂情绪发布到平台上,这本身是一种散发求助信号的表现,但大部分时候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3 在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加强运用艺术表达的形式,教授心理减压放松知识

目前,大学校园都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一般以学院或班级(同专业方向)为单位进行授课,任课的心理教师也可以考虑结合艺术类学生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备课。例如,教授动画专业的学生可以多结合热门动画人物分析、动画片段赏析等方式,还可以邀请学生在课上进行不同心理主题的绘画创作。对表演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调动学生对心理剧的积极性,邀请学生将心中的情绪情感和生活中发生的压力事件用编剧和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实现情绪情感的抒发。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音乐素材进行心理的授课等。这一方面丰富了课堂的互动方式,另一方面也更贴合学生的需求,真正实现心理健康课程以整体带动个体的高校心理辅导思路。

3.4 针对问卷调查中艺术类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类型进行专题宣传教育

在校园内定时定点地宣传相关心理压力减压放松策略和科普知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构建同类学生的朋辈帮扶线上群组,在组内进行相互的倾诉和交流。以新媒体为载体,打造一个线上互动平台,让有同类型心理压力的学生可以在网络安全环境中更多地交流彼此的问题和应对心得。

这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上的一次新探索,本文中总结的应对策略都可以形成学生工作手册,更好地服务于校园的心理工作。鉴于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下一步计划开展以上压力应对策略在校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笔者将进一步调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减压抗压能力,结合个案访谈和焦点小组活动等多种研究形式,形成一整套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R.S .Lazarus and S . Folkman . Stress, appraisal,and coping [M]. New York:Springer Pub Co,1984:15.

[2] 陈磊,等.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02):34.

[3] 梁燕.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刘克善.心理压力的涵义与特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1):102-106.

[5] 李霞,李浩.高校研究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108-111.

[6] 朱龙凤.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S3):153-154.

[7] 许明星.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104-107.

[8] 史丽丽.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山西农经,2017(21):116.

作者简介:李湾(1988—),女,北京人,研究生,硕士,助理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艺术类应对策略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