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海岛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研究
——以平潭为例

2020-06-03刘金燕王泽发吴建芳

关键词:色彩感海岛美景

刘金燕 王泽发 吴建芳

(1.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福建农林大学 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福建 福州 350002)

海岛乡村的振兴发展,离不开海岛乡村道路的建设。随着我国海岛旅游的快速发展,海岛乡村道路纵横发达、日臻完善,促进了乡村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了海岛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作为海岛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乡村道路景观质量极大地影响游客对海岛乡村整体环境的感受。近年来,海岛乡村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不断改善,但由于特殊的海岛环境,乡村道路环境质量被关注较少,道路硬质化、同质化、单调化等现象严重,缺少系统性和海岛乡村地域特色。通过对海岛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的研究,能够较为深入了解游客对海岛乡村道路的美学和心理感受,进而从美学层面提高乡村道路的环境质量,优化海岛乡村交通环境。

目前国内较多学者通过SBE法[1]、SD法[2]、GIS法[3]等对乡村景观视觉质量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滨谊[4]、王荣华[5]等。乡村道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道路的材料、绿化、文化景观、生态效益[6-7]等方面,而且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内陆乡村研究上[8-9],对海岛乡村道路的景观研究较少。作为福建第一大岛、全国第二国际旅游岛和闽东地区最重要的海岛,平潭岛近年来大力发展海岛旅游,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海岛乡村振兴,推动海岛全域旅游,交通环境不断优化,乡村环境不断改善和提升,景观环境质量发展模式逐步由粗放向精致化发展。然而由于海岛生态特殊,常年风大,植物生长不良,海岛乡村道路景观缺少系统性,环境质量有待提高。本文尝试从美学角度对海岛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分类和影响因子分析,对海岛乡村道路的景观质量提升方法进行探讨,为海岛乡村道路质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平潭在闽东海域,年均气温19.0—19.9℃,年均降水量900—1 200mm。地势低平,干旱少雨,淡水资源匮乏,风沙侵蚀严重,为南亚热带半湿润海洋性季风气候。该岛为福建省强风区之一,秋冬风力较大,春夏较小。平潭共有200个居委会、行政村,研究的乡村道路主要为平潭东北、西南、中部的26个不同区域的乡村道路,并按照其区位特征将其划分为临海型乡村、平地型乡村和山地型乡村道路三类。

1.2 照片的拍摄与获取

调查于2019年3月到2019年8月春夏风较小时进行,选取了平潭下辖的26个典型乡村,对其中30条道路进行实地调查和照片拍摄。拍摄选在晴朗天气下,统一采用尼康810D相机,拍摄高度约为1.5m左右,保持景深一致且不用闪光灯,综合考虑道路两侧的垂直景观和水平景观要素,共拍摄356张照片,选取其中较具有典型意义的30张照片进行评价。

1.3 评判方法与评判步骤

1.3.1 美景度评判法——SBE法

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工作背景的评判者的审美差异不明显[10],因而选择了福建农林大学的120名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对30张照片进行景观评价。为了保证实际操作方便可行,主要通过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并在问卷上对评判规则进行说明,提醒评判者关注照片本身的景观而非照片质量。

本文采用7级(-3、-2、-1、0、1、2、3 )标准进行评判,以区分评判者对景观偏好程度的差异。评判的标准和计算方法主要参考董建文[11-12]等对美景度的评级方法,并将所有评判者的值进行标准化。其公式为 Zij=(Rij-Rj)/Sj,其中,Zij为第j个评判者对第i张乡村道路景观照片的评分标准化值,Rij为第j个评判者对第i张乡村道路景观照片的美景度评价值,Rj为第j个评判者对所有这类乡村道路景观照片的评分平均值 ; Sj为第j个评判者对所有乡村道路景观照

片的评分值的标准差。

1.3.2 语意差异法评价——SD法

本调查共选取与描述对象有关且词义相反的形容词对10对,评价尺度分为5级(-2、-1、0、1、2),用来表达不同人因观察不同景观照片产生的心理感受程度。由于选取 SD 法的被测试者一般为 20—50 人,并需要对景观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较好。考虑到测试的可行性[13],选择福建高校的20名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分别对30张照片进行SD法景观评价。通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现场调查的结果,共选出10对形容词作为乡村道路的景观因子,分别为:色彩感、清洁度、野趣度、秩序感、地域性、视域范围、植物覆盖率、植物层次、铺地形式、总体协调性(见表1)。

表1 SD乡村道路景观因子形容词描述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美景度标准化得分值

将所有乡村景观照片的评分值标准化之后再进行平均,得出30张照片的美景度值(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SBE值小于0的有16张,大于0的有14张,SBE值在-0.984—1.187之间,这表明,公众对平潭乡村景观质量的偏好一般。通过对30条乡村景观道路景观质量进行排序,得出最高值为北港村(1.187),最低值为国彩村(-0.984)。通过对不同景观照片美景度的分析,发现公众普遍对植物覆盖率较高、环境整洁、色彩较为丰富的乡村较为偏好。

表2乡村道路景观美景度评价结果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道路进行分类,将不同类型乡村道路的美景度值进行平均得出,平潭海岛乡村道路的景观质量为平地型(0.094)>临海型(0.039)>山地型(-0.134)。研究表明,公众对平地型乡村道路景观较为偏好,临海型次之,山地型乡村道路的视觉景观质量最差。

2.2 SD得分值

2.2.1 信度分析

为了保证该定量数据问卷有效,本研究对问卷的信度进行评价。原则上,当系数α高于0.8时,表明信度高;介于0.7—0.8时,表明信度较好;介于0.6—0.7时,表明信度可接受;小于0.6时,表明信度不佳,应该重新设计。本研究共有10项,共10对形容词参与问卷信度分析。由表3可知,信度系数值为0.904,大于0.9,说明该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较好,问卷可信,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表3 Cronbach信度分析表

2.2.2 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道路景观视觉质量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SD问卷各因子之间的值进行相关分析。由表4得出SBE值与X1色彩感、 X2清洁度、X3野趣度、X4秩序感、X5地域性、X7植物覆盖率、X8植物层次、X9铺地形式、X10总体协调性等9项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836、0.878、0.845、0.848、0.809、0.957、0.855、0.935, 0.618,均大于0,相关性较高。美景度值与植物覆盖率相关性最高,为0.957,植物覆盖率与X6视域范围以外的要素相关性也较高。其他景观要素之间,除了X6视域范围以外也相关性较高。

表4视觉质量与景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3 海岛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为了更深入研究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将美景度值与各因子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删除P值大于0.05,与美景度值不太相关的视域范围因子,将剩下的9个因子X1色彩感、X2清洁度、X3野趣度、X4秩序感、X5地域性、X7植物覆盖率、X8植物层次、X9铺地形式、X10总体协调性进行线性回归,以海岛型乡村道路景观的SBE值作为因变量,建立海岛乡村道路视觉质量评价的预测模型。将偏相关系数分别进行t检验,删除了参数较小的5个影响乡村道路景观的因子,最终将剩下的4个显著因子(X1色彩感、X2清洁度、X7植物覆盖率、X10总体协调性)进行线性回归,模型为:

Y=-0.02+0.185X1+0.079X2+0.355X7+0.083X10

由表5得出该模型复相关系数R=0.988,R2=0.976,F (4,25)=251.527,p=0.000<0.01,VIF<10,说明该模型拟合度较好,线性较强。并对R值进行t检验,表明该模型有意义,可作为闽东海岛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的预测模型。

表5乡村道路景观美景度与景观因子回归分析

注:*p<0.05,** p<0.01,R=0.988,R2=0.976 调整R2=0.972。

2.4 评价模型的分析

通过比较四个因子的偏相关系数,最终分析得出大众对闽东海岛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的偏好规律。结果表明:X1色彩感、X2清洁度、X7植物覆盖率、X10总体协调性这四个显著特征对海岛乡村道路视觉质量的影响较大,与美景度值成正相关关系,按照偏相关系数进行排序为:X7植物覆盖率>X1色彩感>X10总体协调性>X2清洁度。

(1)结果表明,植物覆盖率对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最大,多数人对植物覆盖率较高的道路空间较为偏好。海岛地区受到风害严重,因而多数远离海岸的背山避风平地型乡村小环境较为宜居,道路两侧多植大树,植物景观较好,整体景观效果优于路面狭窄,不植或者少植大树的临海型、山地型乡村。如盐田村三埠附近的道路,道路两侧有台湾相思、乌桕、五爪金龙、美人蕉、龙眼树、青葙等,植被覆盖率高,而临海的国彩村道路几乎没有植被,硬质化严重,景观效果较差。

(2)色彩感对海岛乡村道路的影响仅次于植物覆盖率。研究表明,色彩感较为丰富的道路景观较受公众喜欢。海岛地区道路景观多由菜地、水景、建筑、山体、绿化和路面、边坡等构成。由于乡村道路较多采用沿海防护林树种,树种单一,色彩较为单调,容易造成视觉审美疲劳。如北港村道路两侧有南洋杉、番石榴、非洲茉莉、黄金榕等绿植,道路一侧有当地特色的花岗岩围墙,青灰相间,色彩较为丰富,公众较为偏好。然而色彩感过于杂乱,也会降低道路景观美景度值,如较多现代风格、色彩混杂的乡村道路。

(3)总体协调性对乡村道路景观的影响也较大。由于道路两侧的景观元素复杂,整体协调性好能对游览者偏好心理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公众对元素单一但整体协调较好的景观也较为偏好,对景观元素复杂而又突兀的乡村道路空间则不大喜欢,如部分乡村道路两侧布局破败的民居建筑、围墙,乱石,现代化的建设实施、雕塑、亭廊小品,与道路景观不协调,影响整体景观效果。此外,部分乡村道路两侧人工建筑与石厝建筑混合,由于风格不统一,也导致了美景度值偏低。

(4)清洁度对乡村道路景观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与乡村美景度成正比。由于平潭乡村道路基本硬质化,路面基本相对整洁,但平潭常年盛行东北风,大风天气多,部分临海型乡村风沙侵蚀严重,扬沙走石,路面时常薄沙覆地,路面整洁保持不易,如君山村、国彩村、东占村等;部分山地型乡村则因居住人口少,牲禽放养肆意,地面粪尿横流,缺乏管理,卫生情况差,如君山顶村、长浦村等;部分乡村道路两侧灌草丛生,腐烂溃败,杂乱无章,黄土裸露,乱石、柴禾、生产设施随意堆放,也导致道路场景不清洁。

3 讨论与结论

(1)对闽东海岛乡村道路景观进行视觉质量和心理感受的综合评价,发现闽东海岛地区乡村道路景观质量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地型乡村较好,临海型次之,山地型最差。平潭乡村总体协调性相对较好,色彩感不强;乡村道路路面总体较为整洁,但两侧绿地及其他景观元素整洁度不足,平地型乡村较为整洁,沿海及山地型乡村因风沙侵袭、黄土裸露较差;乡村道路有一定的秩序感和野趣度,但由于风大,过于野趣增加了凌乱、不整洁感;道路植物覆盖情况中等,多为沿海防护林树种,群落结构简单,林相不整,区域间绿化特色不明显,平原型乡村植物覆盖情况最好;铺地形式总体较为单调,地域性景观特征不足,乡村道路两侧的建筑风格混乱,人工新建筑偏多。通过对专家进行问卷咨询得出,对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影响最大的为X7植物覆盖率,其余依次是X1色彩感、X10总体协调性、X2清洁度,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异。

(2)对闽东海岛乡村景观视觉质量进行研究,得出在海岛乡村道路景观营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绿化应该根据区域和小气候特征筛选适合植被,适当改造道路两侧立地条件,提高乡村道路景观的覆盖率、层次感和色彩感。对于道路空间不足的乡村道路可结合建筑立面、景墙栽植丝瓜、薜荔、络石、爬山虎、三角梅、五爪金龙等提高植物覆盖率。第二,适当控制和提升乡村道路两侧自然和人文景观要素的色彩,结合人文要素保留地域特征,如增加有地域特色的山石小品,并注意道路两侧所有景观要素的协调性,保持一定的秩序感。第三,保护和加强沿海生态景观防护林建设,适当结合当地适生的苦楝、乌桕、番石榴、夹竹桃、非洲茉莉、海滨木槿、扶桑等以丰富乡村道路风景林树种,促进道路空间植物的多样性,营造季相变化,并逐步改善风沙小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打造宜居的小气候环境。第四,结合当地材料适当丰富铺地形式,增加景观装饰元素,规范农村农产品、海产品晾晒空间和牲禽活动空间,提高整个道路空间的整洁性。

(3)本研究结合视觉和心理层面对乡村道路景观质量进行评价,并且分区域调查,操作性更强,调查结果较全面。与前人的研究相比,运用SBE和SD法对景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分区域对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更加客观、真实可信。但本研究中所选的指标虽然具有普遍性,仍不尽完善,后期可细化相应的指标,丰富和提高对海岛地形乡村道路景观的评价体系。总体来说,本研究的评价结果为海岛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美学思路,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后期可以通过扩大样本数量和细化评价指标来提升数据的说服力。

猜你喜欢

色彩感海岛美景
美术教学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探究
筼筜美景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独特美景
在海岛度假
试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色彩感
海洋美景
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电影元素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