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XX集气站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控制措施
2020-06-03蔡思敏刘正卫乔炜王海峰
蔡思敏,刘正卫,乔炜,王海峰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苏里格南作业分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8)
1 集气站概况
苏南XX 集气站,隶属于长庆油田苏里格南作业分公司作业一区,站内主要包括进站区、阀组区、分离器区、闪蒸罐区、分液罐区、清管区、增压区(预留)、计量区、自用气区及外输区。站内有配套设计的消防系统,包括一座400 m3的消防水罐,2台消防水泵及消防井,连接井丛若干个。
1.1 集气工艺流程
1)井丛生产工艺。单井天然气经采气井口汇合后,经高低压紧急截断阀和孔板流量计,汇合输入采气干线输往集气站。冬季为防止管线水合物生成,造成管线冻堵,采取密闭注醇工艺。
2)集气站生产工艺。集气站采用苏里格南气田标准工艺流程。天然气经采气干管汇集后进入分离器进行分离,计量后外输。分离出的采出水进入埋地污水罐,由采出水外输泵外输到处理厂统一处理。
集气工艺流程为:井丛来气→集气干管→分离器→计量→外输→天然气处理厂。
1.2 生产设备
集气站主要生产设备详见表1。
2 职业病危害分布识别
2.1 正常生产运行过程中
集气站集输过程中,当节流、分离、计量、管输、阀门、收发球等工序中存在甲烷、乙烷、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为防止水合物形成注入水合物抑制剂(甲醇),开启燃气发电机、各类机泵及放空火炬时可产生噪声。
表1 集气站主要生产设备
2.2 应急救援过程中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集气站的化学毒物不会存在浓度过高的情况。当发生事故时,大量天然气从管道各连接部位泄漏至空气中,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以及管道修复过程中使用电焊机产生电焊弧光、烟尘等。
2.3 检维修过程中
检维修作业中涉及分离器、闪蒸罐等罐体清洁维修的密闭空间作业,罐内残留有甲烷、乙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1]。
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3.1 化学有害因素
根据地面集输工艺,在装置处于正常生产状态,毒物处于峰浓度的生产时段,采取定点采样方式对空气中有害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详见表2。检测结果表明,生产场所存在的非甲烷总烃、甲醇、一氧化碳、硫化氢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及STEL 均未超过相应的职业接触限值[2]。
3.2 噪声
噪声检测结果显示,空压机、采出水区螺杆泵为较大噪声源,因采用巡检工作有效控制时间,27个检测点作业人员接触噪声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但空压机房强度较高,检测结果见表3。
表2 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检测结果
表3 作业场所噪声检测结果
3.3 职业健康监护结果
公司组织集气站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26 名作业人员全部进行了在岗职业性健康检查,受检率为100%,未查出职业禁忌症、观察对象及职业病。
4 职业病防护控制措施
4.1 防毒措施
集气站内主要生产装置多为室外露天装置,自然通风条件良好,有利于工作场所化学物质的扩散;且均采取密封性能良好的设施设备,关键部位安装有可燃气体探头等实时监测设备,设置风向标,划定紧急逃生路线,配备有急救箱、洗眼器、对讲机等急救设施,确保生产期间防护设施均能正常开启,设备维护正常。生产作业方式采用远程监控、自动化控制,员工仅进行现场定期巡检,减少了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
4.2 防噪声措施
集气站的空压机、消防泵、发电机等高噪声设备布置于生产辅助区单独厂房内,空压机房设有1个通风孔,消防泵房设有通风扇和通风孔各2 套。每日巡检、启停设备等作业时间较短,作业人员远离噪声源,并在厂房门口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标准作业程序,提示员工佩戴防噪音耳罩等相关防护用品。
4.3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该集气站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发放包括安全帽、防静电工作服、护目镜、手套、防尘口罩、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在现场调查及检测期间所有岗位作业人员均正确、规范地佩戴防护用品。
4.4 存在问题及预防对策
集气站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比较全面,密闭化、自动化生产程度高,作业人员多为巡视检查,现场人员除工作服、安全帽、防护鞋的使用率100%,其余应急器材如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洗眼器的使用率不高,对应急器材掌握不够[3]。应加强对应急设施检查,避免锈蚀,防止应急时不能使用。定期组织对空气呼吸器等应急器材使用培训,督促员工在产生化学因素、噪声危害的作业岗位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最大限度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影响,提高员工职业卫生防护意识[4-6]。
针对集气站每年都有固定的检维修期,进行的分离器、闪蒸罐的受限空间作业,制定标准程序及操作规程,明确密闭空间作业负责人、准入者、监护人以及各自的职责。在作业时,至少安排一名监护人在外持续监护;监护人应同作业人员检查安全措施,统一联系信号,用安全绳拴住作业人员,不得脱岗。密闭空间外设置警示标识,告知密闭空间的位置及存在的危害。在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前,测氧含量(应保持在18%~22%),测爆(可燃气体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0%),测有毒气体,有毒气体浓度应低于国家限值要求。在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前,应打开设备通风孔进行自然通风,通风前必须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严禁通入氧气补氧或采取水蒸气清洁、惰性气体清洗等措施,对密闭空间进行清洗,以消除或减少存于密闭空间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针对集气站正常生产过程,为了及时发现设备的事故隐患,提前预知设备性能的改变,从而减少设备突发故障的机会,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做好日常巡检工作,巡检人员利用巡检工具和感官(看、听、闻、比、摸)[4]每天进行巡检,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严防设备设施“跑、冒、滴、漏”,确保各设备相关容器和管道的密闭性能,定期对所有防护设备的防护性能进行检测。
5 结束语
集气站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有较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每年进行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组织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保证无职业病发生。其确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非甲烷总烃、甲醇、一氧化碳、噪声。作业现场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物质浓度、噪声强度检测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督促作业人员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组织应急器材的使用培训及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完善特种作业程序及流程,动态观察员工健康状况,预防职业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