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子宫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比较
2020-06-02冯丽丽
冯丽丽
(河南圣德医院 妇产科,河南 信阳 464000)
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良性肿瘤,其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与激素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1]。该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流产、继发性不孕等,严重者可引起恶性病变,故给予子宫肌瘤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段是外科手术,手术方式因人而异,常用术式包括子宫全切和次全切除术。子宫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切除手术或切除后存在一定的生理、心理障碍。本研究比较全子宫切除术与次全子宫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河南圣德医院收治的78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年龄45~54岁,平均(49.36±2.14)岁;病程0.6~4.5 a,平均(2.81±1.01)a。观察组年龄40~54岁,平均(49.87±2.26)岁;病程0.5~4.2 a,平均(2.79±1.02)a。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纳入标准:(1)经彩超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且症状明显;(2)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病变;(2)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治疗。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切开腹壁,提拉子宫,用组织钳将圆韧带提起,并在距离子宫附着点3 cm左右采用中弯血管钳夹切断,采用7号线进行缝合。将膀胱腹膜剪开,处理子宫内血管、主韧带、骶骨韧带,切除子宫,缝合。
1.2.2观察组 接受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切开腹壁,提拉子宫沿宫角到卵巢韧带下方,对子宫两侧进行牵引,用组织钳将圆韧带提起,使子宫暴露在外,将腹膜剪开,翻出子宫,对输卵管等相关组织进行缝扎。在子宫峡部上方1 cm左右缝扎子宫动静脉,将子宫体切除,对子宫峡部的组织切面及浆肌层进行缝合,复位宫颈,缝合筋膜,关闭腹腔。
1.3 评价指标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2]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盆底功能进行评估,共包括3项内容(膀胱、盆腔、肠道症状),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共计80分,分值与盆底功能呈负相关。
2 结果
术前,两组PFDI-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PFDI-20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PFDI-20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当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月经紊乱、性交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3]。现阶段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手段是手术切除,但当子宫切除后,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性生活质量,也会给其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手术方式对改善女性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全子宫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的性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其将患者的宫颈切除后,破坏其盆底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阴道,进而导致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膀胱膨出、卵巢功能衰退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卵巢功能下降,大大降低其性生活质量以及患者对性生活的满意度[4]。一般来说,若患者的宫颈病变不明显,则应尽可能保留宫颈,以减少对患者身心健康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次全子宫切除术可保留正常的宫颈组织,有效维持阴道解剖结构,可改善患者卵巢功能以及性功能[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观察组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次全子宫切除术可保护患者盆底功能。全子宫切除术需断离盆底中心位置的子宫韧带以及宫颈,对患者直肠以及膀胱组织造成一定损伤,进而影响患者盆底完整性;次全子宫切除保留患者宫颈相关组织及连接韧带,可保证其盆底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相较于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盆底功能影响较小。